第一百二十三回:坑降不详却为之,秦军精锐一朝没
不管怎么说,到了这时,大家都皆大欢喜了:项羽招降了章邯,扫除了西进道路上最大的障碍,灭秦一事指日可待;而章邯、司马欣、董翳等人则投入到楚军当中,非但免去了杀身之祸,且官衔、爵位一样不少(这三人后被项羽封作“三秦王”,镇守关中),也算没白投降一场;至于其他各路诸侯,那就更不必说了,“大树底下好乘凉”嘛。
一行人,一团和气,拔寨大起向西进发。临行前,项羽与章邯商议,说章将军手下不大多都是秦人吗?能不能在前替咱们带路?章邯自然满口应诺,于是让司马欣担任囚徒军主将,担当先锋,自己留在项羽阵中随楚军同行。
这么一来,理所应当的就出事了。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先说下两军的往日恩怨。项羽军中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当然是楚人;而章邯军中呢,当然是秦人了。自一百多年前,商鞅率军偷袭“商於”之地以来,楚人早已受尽秦人之苦;如今,盼啊盼,好不容易盼出个谁与争锋的项羽,他们怎能不借此机会大出一口恶气?此是原因其一。
第二:再说下秦将的状况。虽名为由秦军带路,实则秦军主将章邯已被牢牢控制在了项羽手中。负责带队的,为司马欣;同时为了防范这支新降大军,另有数万楚军负责监督,跟押犯人似的在后面跟着。那司马欣是什么人,乃是个见利忘义的投机分子,因此不难想象:一路过去,楚军动辄折磨秦军,而司马欣即便不会喊一声:打得好,也定然不敢出面说句公道话。此是原因之二。
第三:再分析下秦军的具体身份。如今,他们穿上黑色军服,成了纪律森严的战士,但当日,他们可是一群囚徒!其中杀过人的着实不在少数,不乏英布之类的好汉。因此面对楚人的无故刁难,他们怎会跟绵羊一般仍由摆布?此是原因第三。
第四:到了最后,再说下项羽的性格。但凡历史上数得着的“天生神力”者,大多类似:性格粗暴,刚愎自用。在此稍举几个熟悉的例子:吕布就不说了,关羽、张飞、孙策,哪个不是自仗神勇,视天下人如同小儿?
以上几位都是数得着的猛将,但和项羽一比,那又是小巫见大巫了。“力拔山兮”虽不可能,但“力能举鼎”这是历代史家公认的。最终,不能脱俗的项羽,终于犯下了一个武断的错误:坑杀二十万降卒!
——数十万大军,包括楚、韩、魏、赵、齐等各大诸侯在内,在行至新安(今河南渑池东)时,见证了这耸人听闻的惨状。坑上泥土尚新;坑下,二十万无辜秦兵一举覆没。
这是继白起坑杀赵国四十万降卒之后,又一起臭名昭著的大规模坑杀事件。只是这次被坑杀的对象,换成了秦人。
章邯终于愤怒了: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我等真心归降,项羽却如此待我。来日我回秦国时,有何脸面再见秦国父老?
项羽很“无辜”:本将如此行事,实出于无奈也。不如此,二十万秦军一旦暴动,何以制之?
——秦军暴动了吗?没有。那谁说他们要暴动了呢?楚军将领。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是一时冲动也好,是谋臣之劝也罢。不管怎样,项羽毕竟是将这事做下了。而章邯大怒之后,因手中再无兵权,也只得将这口恶气咬咬牙咽下。这时再抱怨说“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之类的气话,已无意义。你章邯既已上船了,就随我项羽一路走到底吧!
数十万联军一阵惊悚后,继续西进,又过去二百余里,终于抵达函谷关。
关上早已有军士把守。
项羽正要下令攻关,抬头一看,关上高挂“楚”字旗号。稍一愣后,他呵呵大乐,高声叫道:“项羽在此,快开城门!”
听见有人叫关,关上一员将领连忙出面。项羽目视此人,正是刘邦手下之将,于是连声催促。
谁料项羽嗓子喊破了,那人却油盐不进。“我等奉沛公之命,在此守关。你等且稍候片刻,容我差人前去通报沛公一声。若得沛公应允,便可放你等进入。”
“沛公现在何处?”
“正在咸阳。我这便差人前去。”
——从函谷关到咸阳,大约四百里路程。即便骑上快马(千里马不算),一个来回也至少要三天。
项羽终于怒了,冷笑一声道:“英布,立即率人攻下此关!”
三个时辰还没到,项羽亲率大军数十万,威风凛凛地进入关内。而原先关上的数千守军,则连滚带爬的撒腿回奔,赶去刘邦处告急。
很快,项羽大举入关的消息传到了刘邦耳中。他闻讯后,稍稍惊慌,便镇定了下来。对身旁一中年谋士叹道:“幸亏得先生良言相劝,否则刘邦大祸临头矣!”
那人目视刘邦,也是一声叹息:“此事全托主公洪福。张良区区劝言,何足挂齿。今日项羽一来,关中必起干戈,还望主公事事小心。”
二人商议间,情不自禁披上长袍,踱步走出军帐,齐肩远眺关中沃土。此时已是十二月,正属隆冬季节,气候酷冷,寒风习习。在二人身后,大小军帐连绵一片,共有十万大军驻扎于此,构成了一座偌大的军营。
军营所驻之地,名叫:霸上。
此时,秦国已亡。灭秦者,刘邦也。随着导火索“函谷关之争”被拉开序幕,天下大势又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楚汉之争。
第一百二十四回:刘邦绕道遇贵人,张良献计入武关
不过,在正式进入楚汉之争前,还得先将刘邦灭秦一事交代清楚。给这个伟大的王朝,华夏民族的奠基者,画上一个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