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回:杀宋义项羽掌军,惧秦威陈余背信
第二日一早,项羽身着铠甲,腰悬宝剑,以“朝拜大将军”的名义前往宋义大帐。在他身后,五员大将各率所部亲兵,紧紧跟随。哪五员?——分别是龙且、季布、钟离昧、虞子期、桓楚。这五人皆是八千“吴中子弟兵”中的翘楚,先前曾随项梁、项羽叔侄一同举事,因此不服宋义,只听命于项羽一人。
一看项羽摆出这般阵势,谁人还敢轻动?不多时,五员大将已逐去宋义帐前卫士,环立于帐外,由项羽一人独身进入帐中向宋义“朝拜”。
正当远远躲开的众多将士们窃窃私语时,只听惊叫声连连,紧接着一声惨呼!须臾,项羽手持宋义首级出帐,下令三军紧急集合。
看着眼前各自胆战心惊的将士们,项羽高举宋义首级,高声道:“众位兄弟休要惊慌,宋义暗结齐国,图谋不轨,已被项羽就地正法!此人实非社稷之臣也——前日,大王心忧赵国,令我等速速北上,结果这厮整日饮酒高会,驻军不前,却害得我等饱受饥寒之苦。今日,项羽为弟兄们除去此害,更要听从大王之令北上救赵。若非如此,则赵国必亡;赵国若亡,我楚国岂能独存乎!——国家之安危,在此一举!”
却说那项羽平日虽杀人无数,又喜好屠城,却仍有一个极大的好处:他对敌军残暴不仁,对楚军同胞却堪称关怀备至——对老者,他行事恭敬;对幼者,他言语仁慈;对于病患,更是经常亲往探视。此即为吴起练兵之法也,因而楚军上下无人不服。也正因如此,大将军宋义虽死,但军心未乱。在那五员大将的带领下,众军士一齐推举项羽接替大将军一职。
安抚完军士后,项羽只道大事已定,于是喜滋滋的从宋义尸身上取下大将军印绶,自配于身上。一旁的范增连忙劝谏他道:“将军,大战在即,为求名正言顺,还须得再修书一封送去彭城,请求大王对您重新册立。”
“大王素来不喜我等,万一大怒,如之奈何?”
“如今兵权尽归将军一人,大王即便发怒,已是无奈何矣。”
项羽从其言,将宋义的死讯报去楚怀王那里。结果不出范增所料,楚怀王心中虽也悲痛,但知项羽已兵权在握,只得重新发来诏书,封项羽接任大将军一职。项羽见了诏书,大喜,又差人赶往齐国诛杀宋襄,是为斩草除根。而齐王田荣眼见宋义已死,宋襄要了也是没用,因此并不追究。
如此,项羽已将诸事料理定了,再无后顾之忧,遂立即率军北上救赵。
数日后,因定陶等地的守军大多已被事先抽调到河北助战,楚军势不可挡的直抵黄河南岸,只需渡过河去,便是巨鹿地界。
此时,韩、魏、燕、齐四国援军行动迅速,早已抵达巨鹿境内有一个多月了。(齐王田荣虽不肯出兵,但其手下将领田都等人却自作主张,带领本部兵马北上。)
却说那四国本就是冲着楚军肯打头阵才来的。结果拜宋义所赐,楚军自打出了彭城后,就再无进展。那四国主将也不傻,一见这架势,也都吓得不敢轻动。于是众主将们商议下来:在巨鹿以北选择了一块荒凉之地,各自大修壁垒,以结成掎角之势,顺便观察秦、赵两军的大战状况。
如此这般,赵国自然是大祸临头了:经过两个月的大战下来,十万军民死伤过半,城墙坍塌,军粮将竭;而城外,两路秦军则配合默契,日夜猛攻,大有数日之内必下巨鹿之势。
这两路秦军,一路为王离统帅的九原大军,将士总数约为二十万。因这路兵马长期镇守北地,时常与匈奴人打交道,战力强劲自不消说。更关键的是,这支部队中,许多人还曾参加过当年的横扫六国战役,因而在拥有战力的同时,经验亦相当丰富,端的是一等一的精锐;另一路,则是我们的老朋友,章邯所率的二十余万囚徒大军,亦不容小视。即便是强如项梁,也曾败死在该部队手中,其厉害程度可见一斑。
有朋友这时会问了:对战的双方,实力差距如此之大,那赵军为何还不投降呢?
这就得怪秦二世和赵高了。若论用兵,此前无一人是章邯的对手,更别提再加上一个九原雄狮了。可秦军一路连战连胜过去,义军虽伤亡惨重,但打光了一批,迅速又起来一批,为何?——只因皇帝与丞相二人只顾纵情享乐,不顾安抚民众之故是也。
他二人是人,难道那些老百姓们就不是了?因此山东各国之间虽会勾心斗角,但对付起秦军来却是同仇敌忾。再加上每每有义军投降,大多的结局都是惨遭秦军屠杀——降也是死,不降也是死,那还不如直接顽抗到底。
以上是秦国的因素,也是赵王和张耳之所以誓死不降的主要原因。下面再来看下赵国的因素。
他们在咬牙坚持,苦等一个人早日归来。
——赵国大将军:陈余。
话说当日,赵王和张耳仓促逃难时,陈余曾主动请缨外出组织援军。因张耳和陈余是刎颈之交,于是到了巨鹿后,日夜苦盼好兄弟早日来救。结果等了一个多月,始终不见陈余消息。
难道好兄弟遇难了!张耳悲痛之余,派出一名矫健军士偷偷出城,一路向北打探消息。才探了几日,那人就悄悄地溜回来了,报告张耳道:“恭喜相国,已探得陈将军消息。”
张耳大喜道:“如今陈将军身在何处?”
“便在城北不远处,驻军于韩、魏两军之间……属下去时,只见他大率数万军士,也正忙于修筑壁垒。”
张耳不信道:“你可看清楚了?”
“相国如若不信,可再派人前去打探。”
“那倒不必,我料陈将军必不知城中的惨状,故而未曾急于赶来。如今我再修书一封,还敢再冒死出城否?”
“小人必不负相国所托!”
于是张耳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封长信,将城中守军伤亡过半,粮草消耗殆尽的事儿说了,只求陈余能率数万大军及时来救。写完之后,他交给那位军士,嘱咐道:“小心出城,千万莫将书信落入秦人手中。”
那人小心翼翼的去了,数日之后,竟又成功杀回,且带来了陈余的亲笔书信。张耳面露喜色,忙接过看。不料才看了须臾工夫,他就狠狠的将竹简砸在地上,暴跳如雷道:“好你个陈余,贪生怕死之辈,枉我张耳与你结义一场,当真是瞎眼了!”
原来,那陈余在书信中说道:眼下秦军势头极盛,非是与之交战之时也;还望兄长努力坚守,等时机合适时,小弟陈余必定立即赶来。
“时机合适时?”——没准明日,甚至是今日,秦军就要破城而入了,还谈何“必定立即赶来”!张耳暴怒之下,本着不惜与陈余撕破脸的口气再写一封书信过去,催他无论如何,必须得来。陈余无奈,只得咬咬牙,派发了一支援军过去:五千人。
非但只有五千人,且陈余自个也没去——他之所以派出这支小分队,似乎只为告诉张耳:大哥莫怪,秦军实在凶得很!小弟当真是爱莫能助!
结果,这五千名乌合之众刚到巨鹿城下,被王离帐下的二十万精兵一扫,迅速消失得干干净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