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回:楚国救赵大起兵,二将定盟“关中王”
客观上说,楚怀王迁都一事,利是绝对大于弊的。
首先,彭城是大城,又扼守齐、楚之要冲,战略地位远远胜过盱眙;其次,楚都北迁,也大大弘扬了楚国的威名:你们当寡人要躲回吴地吗?不,寡人不仅不避让,反而要领军北上,直迎秦军锋芒;最后,因为借此良机夺回了楚国政权,楚怀王终于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了“一国之君”,这与秦昭襄王当日罢黜魏冉,本质上是一样的。
以上种种原因,使得楚怀王一迁都,各国纷纷遣使祝贺,尊之为霸主。而楚国也因此迅速走出了战败的阴影,重新强盛起来。
以上都是“利”,下面再说下“弊”。只有一点,却是致命的。
楚怀王虽懂政治,可惜不懂兵事哪!难道他忘了有一句话,叫做枪打出头鸟吗?本来静悄悄的待在南方,章邯也不敢奔袭千里直捣盱眙;现在突然将国都搬到了秦军的眼皮子底下,万一数十万秦军一举来袭,看他如何抵挡?
有朋友这时会说了,不是还有项羽、刘邦吗?让他们战秦军去。对不起,此二人如今一个为“鲁公”,一个为“沛公”,都已帐下没兵了。而且看楚王的意思,似乎想将兵权霸占到底。
那怎么办?
只能看运气了。
不得不说,楚怀王的运气实在太好:就在他忙于迁都时,章邯尽起大军出定陶北上,攻打赵国都城:信都。(先前说过,李良作乱时,原赵王武臣被杀。张耳、陈余平定叛乱后,于信都扶赵歇继赵王之位。此时的赵国都城已不是邯郸。)
——如今项梁已死,楚国无人矣;那赵相国张耳、大将军陈余二人倒是英雄,可趁势灭赵。若赵国亡,其余田荣等鼠辈,诚不足虑也。
终于,继项梁大意之后,章邯也轻狂了。
就此,二十余万秦军大出,势如破竹地杀向赵国。只过了十数日,身居高位,名扬天下,却才能稀疏的张耳、陈余二人带着赵王匆匆逃往巨鹿,信都落入秦军手中。
邯郸没了,可以逃奔信都;信都没了,尚有巨鹿;那巨鹿再没了呢?于是,逃离信都后,陈余与张耳计议道:“眼下巨鹿一带,能战者不过数万,绝非秦军之敌手。贤弟可随大王先去巨鹿,愚兄向北另行招募兵马,随后便来。”
“兄长此言正合我意,小弟必誓死以保巨鹿!”张耳、陈余二人早已义结金兰,誓同生死。
二人商议定后,分头而去。陈余向北大招兵马,张耳向东力保赵王,同时又作成求援书信多封,令快马送去各国处告急。
此时的各国,已深知秦军的厉害。为了不重蹈当年六国的覆辙,纷纷答应出兵相救。当月,燕军数万南下,韩、魏军各数千北上,而立志振兴楚国的楚怀王,也备下了五万兵马,准备令人前去救赵。
项羽闻讯,挺身而出道:“那章邯杀我叔父,实与末将有血海深仇。求大王下令,由末将领军前去救赵,必大败章邯。”
那楚王心道:眼下楚军皆是由项梁、项羽叔侄二人一手带出来的,若是这时再将兵权还与他,岂非前功尽弃?——将来寡人若再想收回,可就极难了。因此不急着理他,先反复追问其他群臣:“可有敢领军前去救赵的?”结果问了半天,无一人吭声。
这下可把楚王给难住了:放心可用的,没一人敢上;不想用的吧,偏偏急着报名。正为难时,一人上前替他解了围:“大王,小的知有一人,极有智慧,可让他领兵前去。观其人智慧,犹胜当日之项梁。”
楚王忙目视那人,原来却是当日奉田荣之命,出使项梁军中的齐国使者。后来项梁兵败身死,楚军四散崩溃。他为了保命,因此随波逐流,裹在乱军之中逃到了楚国。今日,楚国君臣议事时,他恰好也在场。
“哦,有这号人物?可快快讲来!”
“前日,小人奉齐王之命,前往定陶项梁军中。途中遇一楚人,名叫宋义,他劝我缓缓而行,切不可急急赶到定陶。因此我一路上轻车缓行,足足花了一个多月才到定陶城外。就在那时,章邯大军突然杀出,一举拿下定陶,城中军士十死八九,大将项梁也在绝望自刎——大王您试想,若小人早个几日赶到定陶,岂能免去此等杀身之祸?”
“妙极,妙极。尚未交战时,便可预知战况、战果,真乃世之良将也!速速传宋义进殿!”
此时宋义刚出使齐国归来,正在彭城,很快便入了大殿,叩见楚王。
“宋爱卿,寡人已知你深知兵法,有过人之能。今日可封你为大将,领兵五万北上救赵!”
“谢大王厚爱,但此事实为不可。”
“为何?”
“今日非良辰吉日,不可妄言兵事。若大王决心救赵,可于明日朝堂之上重议此事。”
楚王听了这话,满脸狐疑。又一想:对了,此人乃是个能预知后事的“赛半仙”啊,那就准了吧。于是宣布立即退朝,救赵一事,来日另行商议。
早朝既退,文武群臣很快也一散而空。楚王正要回后宫时,宋义却悄悄的上来将他拉住了:“大王,今日微臣之所以不愿掌军,不为他事,只为项羽等一干众将在场之缘故也。眼下项梁虽死,但军中诸位将领极服项羽,若被其号令一下,犯上作乱,大王空有兵权在手,如何抵挡?”
楚王恍然大悟,赞他道:“爱卿名不虚传,果真识得分寸。那依你,该如何是好?”
宋义早已有计,附在大王耳边一番轻声细说。楚王听后大喜,准其所议,只等来日早朝时便可依计行事。
第二日,楚王大会群臣,雷厉风行道:“宋义听令!”
“微臣在!”
“爱卿可继项梁之后,担任楚国大将军一职。即日起,我楚国上下所有将领,皆归你一人节制——为示隆重,特赐你封号:‘卿子冠军’。另依昔日项燕掌军全楚之例,赐本王随身佩剑与你。任何人敢违你将领,可先斩后奏!”
“谢大王隆恩!”宋义忙上前接剑,又将“卿子冠军”将印佩于身上,端的是荣耀至极。
项羽受够了!不打仗时,你楚王收我兵权还说得过去;如今终于要出战了,又搞了个“卿子冠军”出来,至我项家人于何处?——您可别忘了,若非我项羽刺杀殷通,北渡长江,有你这位“楚怀王”吗?
他是性情中人,想到此处,不禁勃然变色。幸好旁边一人上前将他拉住,跪请楚王道:“大王,既已下令让宋义率军救赵;可趁眼下关中空虚,另遣一军西进直捣咸阳,以策应宋义大军。如此,章邯顾前瞻后,必为我楚军所破,求大王恩准!”
说这话的,正是项家军“智囊”:范增。他这一招“以退为进”,甚是高明:好,大王你不是要让宋义当众将之首吗?那我等便不去救赵,另行开辟一条战线出来。等我项家军攻下几座城邑,重新发展成数万之众时,看那宋义还能节制我等否?
那楚王一听:我楚军必能大胜?还能直捣咸阳?——这主意好啊!于是不假思索地问范增道:“那依老将军看,可派何人担任西征大军将领呢?”
“此路兵马任重而道远,惟项羽可任之!”
楚王暗叫不好:中了这老匹夫的诡计了,怎么办?幸好一旁的宋义反应够快,连忙劝楚王道:“项羽虽骁勇善战,匹夫之勇而已,不足当此大任;更何况此人往日喜好屠城,若让他去了,岂非教天下人尽知我楚军嗜战好杀,大失民望?大王可另择长者前去,务必要颂扬我大楚威名,尽收天下臣民之心。”
好是好,可除了项羽,谁还敢去呢?——如今楚军主力都已交给了宋义,此路兵马至多万把人。论难度,也自不小哪!
宋义一琢磨,连忙道:“刘邦素有长者之风,又不好杀,可让他领兵前去。”他如今是第一权臣,许多见风使舵的臣子们一见,连忙叫好,都说唯有刘邦可胜此任。
刘邦闷在一边已经很久了。如今楚国政坛上,是宋、项二人之争,他实力较弱,平日里也从不插话。但不插话也不要紧,谁让你从不参与政治斗争,又上过战场呢?尤其是楚王,只唯恐他不肯去,那可就把好端端的事先计划给搅黄了。遂赶紧下令道:“寡人主意已定,我楚军可兵分二路:宋义任北路军统帅,率军五万,以项羽、范增为副将,入河北(黄河以北)救赵。若胜得了章邯,便可引军向西直捣函谷关;刘邦任南路军统帅,领军一万,由河南(黄河以南)西进,直叩武关。”说到这里,楚王眼见那二人都面露难色,遂凛然起身道:“寡人知你二人此行艰险,今日当着众臣之面,可与你二位定下盟约:先入关中者,便为‘关中王’!”
此言一出,群臣皆惊:好个大方的楚王!
楚王知群臣为何吃惊,面不改色间,又与宋义、刘邦二人歃血为盟。结盟过后,楚王哈哈大笑道:“此事就眼下论之,亦不过水中花、镜中月而已,你二人可各自努力!”二人拜谢大王过后,各领了兵符、将印,受命而去。
自此,宋义、刘邦二位主将,连带项羽、范增二位副将在内,踏上了灭秦的漫漫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