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回:项梁举兵霸吴地,章邯奇袭灭魏咎
自打章邯一出,所战必胜,所攻必克,昔日赫赫威名的大秦强军又回来了。
尽管只是一批囚徒。
但义军何尝又不只是一批农夫呢。
——关键看由谁来指挥。
这下各路群雄们集体吓坏了。搞了半天,所谓的“瓜分天下”,压根是大伙在做梦。于是纷纷恢复联络,又开始紧密团结起来,一力抗秦。
虽然不比你秦军精锐,好在我们大伙人多势众。更何况,章邯手下许多是六国之人,在出了函谷关后,私下跑了不少。(章邯出兵时,已预料到这一情况,因此只用三十万秦人作主力,对六国之人不作装备。结果果然出了些状况,被他迅速平定。)
章邯没工夫操这么多心,对他来说只有一件事值得去做:杀人,杀光所有反贼。
灭了“张楚”政权后,他马不停蹄,继续四处平叛。此时,赵国大将李良因见秦军势大,已杀赵王武臣,叛变降秦。后虽被张耳、陈余二人平定,杀李良,扶立赵国宗室:赵歇为赵王,但赵、燕之势已不足虑。遂引兵击魏。
魏国地处河南,距离荥阳不过二百余里,因此秦军屠刀一经挥出,首当其冲。那魏王心想寡人刚刚复国,手下兵卒甚少,如何能与百战百胜的章邯相抗?于是赶紧让相国周市外出求援。
此时的天下,除秦军之外,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不下数十支,其中又以楚、齐两军最强。齐军势力先前介绍过了,以齐国宗室田儋为首。那楚军呢,陈王已死,何人可继续领头?
——项燕之子,项梁。
话说当日,陈王初起兵时,各地义军纷纷杀死郡守、县令响应。在那东南吴地,有一大郡名叫会稽,郡守名叫殷通。他因见起义之火越烧越旺,早晚要烧到自己身上,决定先下手为强:本太守虽是秦人,也先反了再说。如此,进可逐鹿天下,退也可割地自立嘛。于是,他请来隐居当地的名士项梁,商议此事。——项先生,先父临终前的豪言壮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是时候兑现了!
项梁慨然应允。殷通又道:“得项先生相助,此事已成了七分;若再得悍将桓楚,则大事成矣……唉,只可惜不知此人现在何处。”(桓楚亦是吴中名人,后为项羽帐下猛将。)
“哦?太守大人要寻桓楚?……嗯,小侄项羽与之相交甚厚,必定知道。”
殷通大喜,连忙传项梁之侄入殿。待那人进来,殷通细细一看,不禁倒抽一口冷气:好一个项羽!——只见此人身高八尺有余,雄姿魁杰,且天生异相,乃是个重瞳子(每个眼珠中有两个瞳孔)。他既见了这等好汉,心中不免有些惧意,忙目视两旁的侍卫上前保护。说时迟那时快,猛然听见殿下的项梁大喝一声:“时机至矣!”项羽听见叔父号令,大踏步上前欺近殷通,只一剑,便将其刺死。又旁若无人的割下人头提在手中,收剑回鞘,一手拿起案上的郡守印绶,返回殿中向项梁复命。
项梁双手接过人头、印绶,吩咐项羽道:“侄儿,大事已成,走吧。”
那几名侍卫见项羽如此勇猛,如何不惊?赶紧奔出大殿,四处叫嚷道:“刺客,刺客!郡守遭刺杀了!”门外有百余名护卫正负责看守府中各处,听见这等紧急事,连忙一起向大殿门口处涌来。
项羽见大批护卫陆续赶来,拔剑而出闪到项梁身前,与他们激战。不过须臾工夫,已干脆利落地斩杀了数十人。其余人等心惊胆战,一时不敢再上前,又不知如何是好。这时项梁高举殷通人头,号召众人道:“我等皆是楚人,为何要受秦国恶吏的摆布?眼下淮南一带,陈胜等人已高举义旗公然反秦,我等同为楚人,自当追随!”
事到如今,不追随也不行了。更何况项梁确为前楚国大将项燕之子,又早在吴中一带厚结人心,事先已做足了起事准备。于是,会稽一带的许多小县纷纷归顺,个别不服者,也畏惧于项羽的神威,暗中逃往了他处。
项梁就此独霸东南,又精选年轻力壮者,得吴中子弟兵八千。每日操练兵马,寻机问鼎中原。等及陈王兵败身死时,吴中兵马操练已成,于是北渡长江,沿途收拢陈王的昔日部下。却说自打陈王去世后,各处楚军早已被章邯吓破了胆,都翘首盼望着新一位英雄来领导这盘散沙。如今见项燕货真价实的后人来了,自是趋之若鹜。很快,项梁手下的士兵就由八千发展到了六七万。
项梁这一招是相当高明的:不费一兵一卒,便轻易招降到了数倍的兵马。结果正当他心下窃喜时,却发现那边有一人也在跟他做同样的事。却说有一人,名叫秦嘉,昔日曾是陈王的部将。陈王死后,他寻了一位名叫景驹的楚国宗室子弟,立之为王,自己担任大将军,以彭城(今江苏徐州)为都,吸收了余樊君、朱鸡石等楚将的势力,也已发展到了近十万人。
这下好了,一边是项燕之子,一边是新任“楚王”,那就火拼吧!一仗打下来,秦嘉等庸碌之辈自然不是项梁叔侄的对手,当场被杀,那位楚王“景驹”也吓得逃难去了。项梁又因此并得了秦嘉、余樊君、朱鸡石三股势力,发展到了十余万人,更是声名远播。更重要的是,他是将门虎子,深通操练兵卒之法——这十几万人一经操练,远非当初周文的十几万乌合之众可比。
却说有一楚人,乃是居鄛(今安徽巢县一带)名士,名叫范增,因此慕名来投。入了军中后,他进谏项梁道:“将军虽是楚将后裔,但若就此自立,仍显‘名不正、言不顺’。不如也选一楚国宗室,立之为王,藉此号令天下,则无人敢不从矣。”
项梁知他是好意,微笑道:“先生所言甚是,但魏立魏咎,齐立田儋,赵则立赵歇,此三人皆是六国宗室,为何不见有何威名可言?”
“那几国,前时遭受亡国之祸纯属咎由自取。我楚国却是不同:自当初楚怀王受秦王欺骗一去而不返后,直到今日,仍令天下人悲怜之。将军可选一楚怀王后人,也立之为‘楚怀王’。如此,必能民心所向,天下来归。”
项梁闻言大喜。果然依范增之计,寻得楚怀王之孙,立之为“楚怀王”。自此,楚地各处听闻两位苦命人:“楚怀王”之孙与“项将军”之子联手搭档,都是甘心归顺。项梁军声势也藉此水涨船高,雄踞众义军之首。
话回当前。在魏国遭受章邯猛攻,周市奔赴齐、楚两地求救时,项梁军已有了和章邯军一绝高下的实力。因此他闻知魏国告急,毅然派出数万人马随周市前去救援;与之同时,齐王田儋佩服项梁高义,也尽出精锐相助。楚、齐二军马不停蹄,连夜向魏地赶去。
二路兵马尚未赶到,已被章邯探知。他冷笑一声,下令大军兵分二路:留少量人马继续围住魏都,作迷惑魏军之用;自率主力悄悄上路,人皆衔枚,马皆裹足,悄无声息的直奔楚、齐联军而去。
那田儋等人也是大意了,只道魏国亡在旦夕,恨不得插翅飞去才好。而楚将项它(项家子弟,被项梁拜作此战的大将)也是一般心思,更兼周市与之同行,一路催促得紧。结果这两军争先恐后,刚进魏国地界临济(今河南封丘)一带时,二十余万秦军突然大举杀出,楚齐联军顿时大乱。即便不如此,论兵力,秦军本就更多;论兵器,秦军所使的皆为良匠打造;论士气,那就更不用说了,章邯军每战必胜。更何况此次是击其无备呢?——这一战,章邯轻易斩杀齐王田儋、魏相周市。项它见势不妙,裹在乱军之中先撤,总算捡回了一命。但饶是如此,来时的数万楚军已是所剩无几。
章邯轻松大胜后,令人枪挑田、周二人人头,回头再攻魏都。那魏咎见了此等情形,已知必死无疑,于是举剑自尽,魏国亦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