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回:陈胜吴广揭竿起,四面出击摆七军
却说有一人,名叫陈胜,乃是楚国平舆人。年幼时,他便胸怀大志,曾作为佃户,为当地的地主们干活。耕种期间,尝与其他佃户们闲聊道:“苟富贵,勿相忘。”其他人都笑他:“整日干活,尚且不够吃穿,如何富贵?”陈胜闻之,暗叹道:“燕雀等辈,焉知鸿鹄之志哉?”
转眼间,至秦二世元年时,陈胜已是壮年。因皇帝有旨,要平舆县下辖各乡各抽调九百人北上戍守渔阳,拉来拉去,就把这位“陈壮丁”给拉进去了。因他身强体壮,又经常说些“鸿鹄之志”之类的壮语,该乡的九百人就推选他为屯长,领导这支小队伍。同时队中另有一人,名叫吴广,也是好汉,被推选为副屯长。
这一正一副两位屯长,就此领着大伙上路了。却说这支队伍中,除了该乡的九百人外,另有数名官兵负责押送。按大秦律法,若是得了令,却未能及时到达,迟一天,便要杀光该队所有人。而押送者,也要受连坐之罪,因此难免一路上舞刀弄剑的,逼得甚急。众乡民皆是手无寸铁,也只得被绳索一栓,老实赶路。幸得两位屯长一路维护,扶老搀幼,免去了许多皮肉之苦。
约行了有六百余里,突然天降大雨,一连下了许多日。那押送的几名官兵大急,好不容易等雨停了,又催着众人赶路。
陈胜是明白人,且熟知秦国律法,知即便再匆忙赶到,也定是已误了期限,逃不过一死。于是,他暗中找到吴广,商议“逃过一死”的办法。商议来商议去,终于寻到了的出路:管他娘的,什么劳役、秦法,老子反了!
办法倒是个办法,问题是,大家一无兵器,二无马匹,如何战斗?
而且这还是小事。最关键的是:在那个时代,从未有过佃户带兵的概念。之前的造反,大多都是贵族公子,或者一军大将率军倒戈,在造反时,已是有兵有将,马匹旌旗齐备,且都有个“正义”的口号,诸如“国君无道”,“长公子有令”等等。而眼下,就凭手上这九百人,一个个灰头土脸,平日里被恶吏用鞭子抽杀都不敢反抗的样儿,能做成什么大事?
所以在造反之前,还须得做足预备工作:造势!
一池春水,有了势,便是激流;一方石块,有了势,便是山崩;一群老实巴交的佃户,有了势,才能作精兵强将。
于是,历来被各朝各代农民起义军反复模仿的一幕开始了:白天,其他佃户们辛辛苦苦捕到了鱼,刚烤熟吃了两口,就吃出了“陈胜王”的布条;半夜时,山后又有狐狸精学人叫:“大楚兴、陈胜王!”(狐狸精扮演者:吴广。)
这下,大伙看陈胜时,神情明显不一样了:只见此人头罩光环,器宇轩昂至极,虽是衣衫褴褛,但举手投足间,自有一派王者威严。
对此,陈胜自然是心知肚明,嘴上却还要推诿:“果有这等事?奇哉。”
——你不知道不要紧,关键是其余八百多人都知道,就够了。
造势工作的第一步,顺利达成。
接下来,又是吴广,负责实施第二套步骤。他假装要畏罪逃跑,且故意放出风声:说不逃不行,日程耽误了,去了也是必死。让押送的官兵们提前知道。押送者果然大怒,立即拔剑要斩杀吴广示众。而这时,那九百人已听知此去必死,谁不想逃跑?可是,又有谁敢站出?
当然是救世主:陈胜。
他与吴广合作,夺过官兵们手中之剑,斩杀了几位押运者。然后高吼一声道。
——“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九百人群情踊跃,一起高呼道:“我等唯陈胜是从!”
九百佃户,此时已是九百壮士。他们高筑一台,拜陈胜为大将,吴广为都尉(副将)。又砍倒竹竿,找一布块,在上面大书一个:“楚”字,作为旗号。没有武器,就用竹竿木棒——只要是纯心想反,哪还管他那许多。
就这样,在极度的愤怒中,“揭竿而起”的九百佃户拿着竹竿木棒,蜂拥杀向最近的乡里:大泽乡。一举攻占。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也就此拉开了序幕。史称:“大泽乡起义”。
拿下了大泽乡后,起义军再接再厉,又杀向蕲县。结果几百起义军尚未赶到,县城中的百姓们听知“陈胜大军”要来,已是杀掉县令,大开城门迎接,又是轻松攻克。
在拿下蕲县后,起义军已发展到数千人,且从官兵手中夺得了许多兵器。而原先只是想多杀掉几个恶吏,多活命几天的陈胜等人,这时已看出了实际情况远比他们想象的更好:所谓的大秦帝国,民心早已丢失干净,根本无需动用军队去攻他,只需呐喊几声,便能一呼百应。于是陈胜毅然道:“分兵。”
数千大军,兵分几路,四处攻城略地。各处城邑中的百姓但凡见到“楚”字旗号,纷纷杀死县令前往投奔。等及陈胜自率主力攻到陈地(前楚国都城,郢陈),汇集各处义军时,前来投奔的贫民、佃户已有数万之众。非但如此,因陈胜各路军队连战连捷,缴获马匹、器械无数,起义军在气质上已焕然一新:已发展成拥有战车数百、骑兵过千的专业军队,再也无须只靠“木棒打天下”了。
几万流民军很多吗?——当然不多。不仅与大秦帝国的百万强军无法相比,即便只是陈地,秦军守兵也不下数万。多亏了当年秦始皇下令尽拆东方的大城城墙,陈县作为大城,城墙此时已遭严重破坏。等起义军大举杀到时,县令与下僚因无险可守,早已吓得逃之夭夭,被陈胜军再次轻易攻克。
拿下了陈地,意义又不一样了,这里毕竟曾是楚国国都。而起义军此时所控制的地界,也已相当于秦国的一个郡。于是,八方英雄见秦军并非不可战胜,有志抗秦者于天南地北一起相应——此时秦军的对手,已不再是陈胜以及他的数万义军,而是除了秦国以外的整个山东!
——数月后,原齐国宗室田儋,于齐地响应;楚国大族:项燕之子项梁,于吴地响应;楚地沛县泗水亭亭长刘邦,于沛县响应。除此之外,其余规模较小的义军,成百上千,数不胜数。以上还不是最牛的:连孔子的后裔:孔鲋,都抱着先祖的礼器(如食器、祭器、乐器等,是拥有者身份的象征,正如士人爱佩剑一样。)前来投奔。昔日秦始皇统一天下时,数召孔鲋而不得;及至“焚书坑儒”时,这个孔鲋宁愿身死也不肯焚书,是个硬骨头,值得一提。
面对这一情况,陈胜是既喜又忧:喜的是:每多一支义军,秦军遭受的压力便要多上一分,所谓“猛虎不敌群狼”是也;忧的是:这反抗暴秦的口号是他首先提出的,如今一下子冒出这许多人来,这个是宗室后裔,那个是大将军后裔的,如何管制?
于是他召集陈地父老以及手下将士,共商后续事宜。众人道:“若无将军,楚人的血海深仇如何报得?如此大功,宜称王自立,以号召天下。”
陈胜大喜,欲称王。这时,有二人连忙上前进谏道:“将军,称王一事万不可擅行。依我二人之见,不如遣人去寻找六国后裔,立之为王。使六国尽得复国,方为当下要务。”
陈胜目视此二人,一人名叫张耳,一人名叫陈余,皆是昔日魏国名士,不久前刚刚投到陈胜军中。当下不喜道:“如此说来,我等苦战多日,只为相助那六国称王?”
“非也。六国皆得复国,岂会不念将军大功?必会倾尽全力相助将军诛杀暴秦。且六国称王,将军不称王,秦国必会尽遣大军专攻那六国,而无视我军。到那时,将军可率精兵强将突袭咸阳,一旦攻入其中,则商汤、周武之大功成矣,岂是当下称王可比?”
此二人毕竟是天下名士,陈胜听后心中虽不服,但口中却是夸赞,就此暂停了称王的念头。但他也不愿立毫无功劳的六国后裔为王,遂决定先四处攻城掠地,等局势明朗一些后,再作打算。
于是他集齐全军,下令道:“眼下我军连连大胜,而秦军每战必败,正是趁胜追击的大好时机,众将听令!”
陈县人周文,率一军,西进攻打秦函谷关,如得胜,可直指咸阳。
铚县人宋留,率一军,西进攻打秦南阳,如得胜,可入驻武关。
陈县人武臣,率一军,北略赵地。
魏人周市,率一军,北略魏地。
汝阴人邓宗,率一军,南下攻九江。
广陵人召平,率一军,东进攻广陵。
除这六路军外,由都尉吴广另率数万主力,西击咽喉之地:荥阳,以策应各军攻势。
以上诸将中,以吴广领军最多,有数万人。其余多则领兵数千,少则领兵数百。随着陈胜一声令下,一起四面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