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第二篇:《秦汉篇》

开篇简介

好了,朋友们。让我们合上先秦那一页,来看接下来的秦汉故事。但在正式进入本篇之前,请容在下做个承上启下的总结,以作开篇。

在上篇中,在下通过“孙武、吴起、孙膑、乐毅、白起、李牧、王翦”总计七小传,讲述了整个战国时期的局势发展。

最前期为孙武率军大败强楚,同时因三家分晋,七雄乍起;随后为吴起奋发神威,大创秦国,间接促使了魏国一枝独秀;而随着孙膑在与庞涓的齐、魏之争中胜出,商鞅又成功对秦国进行了内部改革,齐、秦二强逐渐代替了魏国的霸主地位。

——战国的中前期局势,大抵如此。

以上阶段,“二孙,一吴”三人,成功奠定了“兵家”的崇高地位。如果往其中细看,会发觉此期间楚国曾用囊瓦挂帅,秦国曾用商鞅挂帅,至于其他赵、韩等国,挂帅者也多是无名之辈——各国尚迷信于国力,未对“兵家高人”的巨大杀伤力引起绝对重视。是孙武、吴起、孙膑三人,将各国国君打醒了:兵者,国之大事也;将者,成败之所系也,岂可任人不慎?

泱泱强楚,被三万吴兵一举灭国;秦国五十万大军,抵不过七万“魏武卒”;而以魏国之强,“魏武卒”之精锐,又不是素来怯战的齐军对手。为何会如此——只因“将帅”不同耳。

因而,从中期开始,各国已吸取了教训:燕国重用乐毅,几乎灭齐;秦国不再用“善为政者”掌军,而改为不断发掘优秀将领,最终倚靠司马错、白起二人,奠定了唯秦独强之势;赵国虽弱,但在赵武灵王、廉颇、赵奢、李牧四人手中,东击齐燕、南胜魏韩、西抗强秦、北伐胡人,几乎鲜有败绩;而最终,秦国又利用奇计,除去李牧,逼杀项燕,在逐个除去了各国名将后,一统天下。

于是,在“兵圣孙吴”之后,成批的名将们逐渐被量产出来。与名将们同时登场的,还有兵法:如《孙子兵法》,《吴子兵法》,《信陵君兵法》等。又因此形成了战术套路,练兵思想,掌军要务:如“攻其所必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将无威不立”等;又最终促成了“君在内,将在外,谋士居其间”的“团队型作战”方式:长平之战秦国为何会大胜?——秦国这边,君有秦昭襄王,相有范雎,将有白起,三人皆是杰出之士,岂能不胜;而赵国那边,后期仅剩一“纸上谈兵”的赵括,纵然将兵法读烂,又能有多大作为?

再往后看,秦庄襄王时与吕不韦、王龁、蒙骜组成四人搭档,计退信陵君;秦王政时,与尉缭、李斯、王翦、王贲、李信、蒙恬等组成这等豪华的强阵,逼杀区区一项燕,难道还会难么?

综上所述,在下以为:秦国的成功,并非只是将军们的成功,而是整个战斗团队的成功。扳一扳秦国中后期的百年历史,我们会发现,该国除了有“四大良将”:司马错、白起、王翦、王贲(或者是蒙恬)外;还有“四大贤君”: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以及“四大名相”:商鞅、张仪、范雎、李斯。在这等强强联手的巨大优势下,东方各国纵有廉颇、李牧,一二人而已——欲胜之,诚为易事耳!

因此,接下来的战争,又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此时是公元前210年,因秦始皇于巡行途中驾崩,天下局势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项羽传(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

“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史记》。

第一百零九回:赵高阴谋说李斯,二世登基暴苛政

话说秦国初定天下时,经李斯精细划分,得郡三十六个。后因南征岭南,北击匈奴,又细分齐地、赵地,终得大郡小郡共计四十八个。

秦国邯郸郡,沙丘(今河北广宗县平台村南)。

“殿下,勿再犹豫!若让太子得知,则大事休矣!”

“可父皇已立下遗诏,欲令太子继位……师傅如此行事……可有十足把握?”

“只需得一人相助,此事必成。”

“何人?”

“当今丞相——李斯。”

却说这二位对话者,一人为秦始皇之子,名叫胡亥,方才年满二十。因他是幺子,深受皇帝宠爱,这次巡行时特被带在身边。另一人,名叫赵高,官拜“中车府令”,负责为皇帝掌管玉玺、车驾;且有另一个身份:胡亥的授业恩师。

有朋友这时会问了:这赵高不是个“死太监”么,一般太监都是胸无点墨,?怎能作皇子的老师?

咱们先不急着骂。因在下这文旨在“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中国历史”,属于“一条龙服务”,各色各样的人都有,因而不适合代入太多的私人情感——赵高是好人也好,坏人也罢,说清此人来历、影响才是要务。

言归正传。却说当日,荆轲刺秦王,关键时刻,有一人大声惊呼:“大王,可拔剑”之后秦王政趁荆轲被药囊击中之机,拔剑斩断其一腿,方才化险为夷。这位惊呼者,便是赵高,因立下此功,逐渐得到了秦王赏识。

开了个好头之后,赵高的才能日益显现出来。因秦国以法治天下,皇帝所赏识之人,无非两种:一是会行军打仗,如蒙恬;二便是精通法律,如李斯。赵高知道打仗非自己所长,因此平日里努力向李斯看齐,将秦国历代法令背了个滚瓜烂熟。又写得一手好字——李斯创立“小篆”,且能受皇帝之命在玉玺上写下“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毫无疑问是当时的“第一书法家”。他是第一,那赵高的书法就是第二。

这样一说,相信大家已明白赵高为何会平步青云了。加上他虽是内侍,平日里照应皇帝起居,但却并非宦官(曾生育有一女)。因此秦始皇将他视作贤才,极为信任——外事皆决于李斯,对内则问于赵高。皇帝驾崩于车驾内时,只有李斯与赵高二重臣在场。“速让太子扶苏回咸阳继位”的诏书,也只有他二人知道。

如此,赵高才敢信心满满地告知“弟子”胡亥:只需与李斯达成联手,其他人一无所知,大事必成。

谁料,丞相李斯断然拒绝:“此遗诏,为先皇亲授,岂能篡改?纵便他人不知,亦是大逆不道之事也。李斯虽不才,但蒙先皇重恩,自当忠心耿耿,绝不行此忤逆之事!”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12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12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