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第一:南征岭南。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四年,秦国由屠睢领军五十万之众,南下征讨岭南(今日广东、广西、越南)一带。结果,因不熟悉地利,屠睢遭受当地土著的毒箭,毒发身亡,五十万大军也因粮草不济,几乎全军覆没。消息传到咸阳,举国悲痛。秦始皇大怒之余,下令任嚣与赵佗二人再领大军数十万前去征讨,又花费大量人力从北向南开凿渠道,以保证粮草军需一应不缺。在花费了重大代价后,陆续平定了岭南各处,在此地设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郡。秦国经这一战,终将边境推到了南部海边,意义自是重大,但也因此损兵折将数十万,国力大耗。

第二:北伐匈奴。公元前214年,秦国方才大征岭南完毕,北方的匈奴人又按捺不住了。因之前秦国攻下赵、代后,在北地雁门、代郡等处都置有大军,防备严密。于是他们转过进攻矛头,向河套之地(指今日宁夏北部,内蒙南部的黄河大弯曲部分)袭来。秦始皇冷笑一声:来得好!遂下令蒙骜之孙、蒙武之子:蒙恬率秦国步骑大军三十万北上抗击匈奴。当时的匈奴单于名叫头曼,也是一不知天高地厚的主,竟敢率领十数万匈奴骑兵与蒙恬军对攻!——蒙恬何许人也,乃是将门虎子,与王贲、李信齐名的一代名将,非屠睢、赵佗之流可比;而三十万秦国步骑,乃是最精锐的横扫六合之师,并非大征岭南的乌合之众,岂会惧怕硬碰硬?一番大战下来,蒙恬利用李牧“步、骑、弩”结合战法,轻易大胜,而可怜的匈奴人则再次远遁数百里,所谓“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马”是也。匈奴骑兵撤后,秦国于河套一带置下九原郡。

蒙恬一战大捷,成功清除了匈奴的威胁,但此时的秦国人已经喜不出来了——灭完六国之后,他们没能得到盼望已久的和平,反而眼看战争的规模越打越大。但秦王却是大喜的:你等宵小之辈,懂得什么?——拿下此地只是我大秦帝国万世基业的第一步,下面还有更厉害的。

——修筑长城,开通驰道。

早在七雄争霸时,秦、赵、燕等国为抵挡胡人的威胁,各在北境大筑长城。如今,拿下河套之地后,秦国的北部疆域已推进至大漠,于是秦始皇下令蒙恬率所部军民加修长城,以将秦、赵、燕此前所建的各段长城连为一片。如此,即便匈奴人再次来袭,即便后世子孙(秦二世、秦三世)再无能,只需派个十数万军士守住长城各处,便能高枕无忧。

北方是无忧了,可还有中原呢,怎么办?那六国虽亡,但仍有许多亡臣不服秦国统治,难掩兴兵复国之心。于是秦始皇在大筑万里长城的同时,又下令:在全国境内,另辟九条驰道,须得宽一十八丈(约合六十米),以便各地有事时,秦国好派出精骑日夜兼程,前去平叛。又尽拆东方各地城池,尽收天下兵器,制成金人十二座。如此,中原之事也定矣。纵有不法之徒意欲作乱,一无兵刃,二无城防,三则秦军有驰道之便,早晚将至——且看谁还敢妄动!

如此,匈奴北遁,长城、驰道又被建成。秦始皇看着稳如泰山的大秦国运,突然情绪又低落下来了。

——大秦帝国强盛万年,虽是好事;可朕早晚要驾崩西去……唉……又有何用?

他既有了这念头,难免不时表露,于是就有投其所好的人来钻空子了。

第三:寻求长生之术。却说有二人,一为侯生,一为卢生,都是术士,献策于皇帝面前,说只需花费重金,前往东海处便可求得仙药,必保皇帝陛下万寿无疆。始皇帝心想:重金之事好办,问题是这事可靠否?那二人油嘴滑舌,轻易说动了一心求药的皇帝,于是径去国库领了重金,然后,跑了。

秦始皇闻讯大怒,追捕二人不得,于是迁怒到其他术士身上。只要是术士的,甭管会不会炼药,会不会求仙,一律坑杀!结果,术士们是必然跑不了的了,许多儒生、道家子弟也遭受了牵连,一时被坑杀者达数百之众——这便是“坑儒”。

(先前是“焚书”,如今是“坑儒”,这便是名垂史册的“焚书坑儒”事件。过程其实是两件事,但皆发生于秦始皇一人身上,因而被归于一词。)

到这时,秦始皇已年近五十,折腾也折腾够了,风光也风光过了,总该歇歇了吧。——不,还早呢,朕这般大帝,岂能就此退居宫中,吃喝等死?于是又有了下面一事,也是大事。

第四:封禅泰山。所谓“封禅”,其实就是祭天拜地,一直都有,虽然庄重,但并非天大之事;但到了秦始皇这儿,变成了“封禅泰山”,就成了大事了——在秦始皇之前,商、周二朝国君对此较注重于仪式,而非形式。秦始皇不一样,他注重仪式,也注重形式:须得择天下第一山:泰山“祭天”——此即为“封”;泰山之旁的小山粱父“拜地”——此即为“禅”。

有朋友这时会问了:封禅泰山就封禅泰山呗,权当秦始皇没事时活动下身体,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嘛。这可就大错了!因为秦始皇每逢出行,必得十数万大军身边保护。且咸阳在天下之西,泰山在天下之东,中间相隔数千里。皇帝所到之处,庄稼践踏一空,流民遍野,各地献尽钱粮,尚不够大军支用——怎能说不是大事?

既然已说到出行,那就干脆把这事说完吧(这也是在下本卷的最后一说了)。

第五:巡行天下。自公元前220年,秦国统一天下次年起,秦始皇便开始了“游历天下”工作。直至他病死沙丘,前后共计有六次。下面我们再来略说下秦始皇的巡行一事。

首次:即嬴政称帝次年,秦始皇率军巡行原先的秦国本土:关中及陇西一带。与各地守将庆贺天下一统,未出关中,花费不大。

第二次:再次年,秦始皇率军分别游遍原先六国之地。齐、楚、燕、韩、赵、魏六国无一略过。期间,又封禅泰山,耗资巨大。

第三次:再次年,秦始皇率军往东海求仙。一术士,名叫徐福,于期间率童男童女五百人渡东海而去,最终音讯全无(据说定居日本了)。秦始皇求仙不成,且于途中遭受刺客袭击——皇帝车驾行至博浪沙(今河南阳县一带)时,一壮士立于高处,用百余斤大锤掷向皇帝车驾,所幸未曾命中。秦始皇惊怒之余,下令全国大肆搜查十余日,劳民极甚,未有所得。

第四次:公元前215年,始皇帝七年。在博浪沙受惊后,秦始皇安顿了三年,再次出行。此次他吸取了教训,非但护卫极多,且特意改换四驾马车出行(按大秦律,唯有皇帝方可乘坐六驾马车)。结合前文来看,此时蒙恬也已发兵赶赴河套与匈奴激战。因而秦始皇此行的目的主要是视察北方,同时下令蒙恬等人修筑长城,开凿驰道,耗资巨大,民不聊生。

第五次:公元前214年,始皇帝八年。在巡视完北方后,秦始皇此次选择南下,以视察楚、越之地。并携带大量商贩、流民、罪犯出境,由大军押送往岭南,以充实秦国偏僻的南方。由此可知,此次随行的军力必然浩大(押送、护驾都需要大量军士),大费周章,百姓疲累至极矣。

第六次:公元前210年,始皇帝一十二年。秦始皇最后一次东巡。先经楚地以西出发,向东巡行上千里,至吴地。然后转北进入赵地。此时,秦始皇突发重病,且一病不起,当年驾崩于赵地沙丘(今河北广宗)。

秦始皇驾崩后,“秦二世”胡亥继位。

次年,天下大乱。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12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12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