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第一百零八回:功过是非多建树,大帝驾崩沙丘宫

回首展望,从公元前230年内史腾灭韩起,历时十年,在秦王政手中,终于实现了列祖列宗的庶愿:统一天下。其中,又以王翦父子功绩最大。除了韩国之外,其余五国全部被“二王”所灭。秦王政欣喜之余,下令重赏王翦父子,其余蒙武、蒙恬、李信等人也各有嘉奖,不暇细表。

不久后,王翦父子以“天下再无战事”之由,辞官归田,秦王挽留不住,于是任由二人去了。送走了“二王”,秦王自己的注意力也转到了国内,还有许多要事在等着他。

第一,定国号。这事不用细说,老祖宗早已帮他安排好了:“秦”。

第二,定尊号。嬴政本已是秦“王”,如今既得了天下,自然要再往上一级,

升为“帝”。可嬴政并不满意——寡人乃是千古圣君,岂可与齐闵王之流齐名?于是让李斯等人再行筹措。筹来筹去,终于筹出了一个名作“皇帝”的大尊号——所谓“皇”者,指嬴政功追“三皇”:天皇、地皇、泰皇(即人皇);所谓“帝”者,指嬴政并肩“五帝”:黄帝、颛顼(黄帝之孙)、帝喾(颛顼之侄)、唐尧、虞舜。

这套兼容“三皇五帝”的尊号一摆出来,不容嬴政再不满意。于是确定下来:嬴政以“皇帝”自居,自称为“朕”,是为“始皇帝”(也就是说嬴政是古往今来的第一位皇帝,免得死后旁人再瞎起谥号)。又将昔日灭赵后得来的“和氏璧”重新雕琢,制成一大印,由李斯用篆体在上面写下“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再经工匠雕琢,是为“玉玺”。玉玺之外,则称为“章”、“印”,由此,“九鼎”的特殊地位由“玉玺”所代替——凡加盖了玉玺的章文,便是“制书”、“诏书”,绝不容质疑,所谓“天子一言,重于九鼎”是也。

公元前221年,嬴政正式登基为“皇帝”,又制成传国玉玺,颁令后世继位者为“二世”、“三世”,以至“万世”。该年,便是为“始皇帝”元年。

第三,置官僚。“秦始皇”再能干,再威风,华夏大地千万里,也不是他一个人能管得过来的,于是忙完自己事后,还得给下臣们封官。周朝时,因各国疆域普遍不大,只需在外设置太守,在内设置“一相国”,“六大夫”足矣(谏官、史官等职历来常备,此处略去);如今秦国一统天下,疆域膨胀,琐事大增,再也不能这么简单归类了。于是,经李斯制定,秦王拍板,秦国自此对内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即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大要职。丞相乃百官之首,总揽大小政务;下设御史大夫主管文事;太尉主管军事。九卿,则再次一级,分掌祭祀、警卫、刑律、税收等要务。这是对内,即“京官”。

对外则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自秦统一天下起,天下再无诸侯,有的,只是郡守和县令。郡守,顾名思义,一郡的太守。秦国初定天下时,细分天下,得大郡三十六个,如之前提过的颍川郡、东郡、邯郸郡等等——郡守即为该郡的最高长官;郡守以下,设县令,将一个大郡再细分为数个小县——县令即为该县的最高长官;县令之下,又有乡长、亭长等职——平日里上山下乡,走街串巷,协助郡守与县令管理该郡的大小事务。这是对外,即“地方官。”

这么分配下来,“京官”和“地方官”就都有了。而且因废除了“分封制”,秦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重大改革,李斯辛苦了许多年,筹划出了这一套“大秦帝国管理体系”,真不容易。

结果,李斯不容易是他的事,许多臣子(大多是转事秦国的六国遗臣)见了,纷纷上谏:说分封制是古法,怎可轻易废除?这么一来,什么诸侯、列国的都没了,让我们这些读惯了四书五经,时常周游列国的名士们还怎么过?因上谏者甚多,秦王也被说的头昏脑胀,于是让李斯与这些人当众辩论。

丞相李斯昂然而出,分析道:“分封制虽是古法,但绝不可行。一旦重回此制,则秦国多年的战功皆休矣——百年之后,必又是一番列国大战,秦国则必然又是下一个周王室。唯有强行郡县制,将浩瀚广阔之地尽收于秦王一人手中,方能保秦国躲过此等轮回之理,永不衰竭。”

此话一出,秦王顿时大喜,下令反对者无需发言了。不改前令,继续推行郡县制。然而,反对者们哪能甘心,纷纷暴跳如雷道:“不管怎样,不尊祖宗之法便是不对!”

秦王不得已,只得又目视李斯。李斯知秦王心意已决,凛然一声道:“此等皆迂腐之辈也。大王乃天下之主,可下令强制施行。”

——除去医书、农书,以及星相占卜之类的文书外,其他所有书籍,只要不符合大秦律法,一律烧掉!

——抗令不尊者,杀!非议时政者,杀!藏书而未及时充公者,杀杀杀!

——看谁还敢不听话!

秦王也是强硬派,听后果断道:准了。

这一招实在太狠了,强硬程度堪比当年的“商鞅变法”,许多抱着竹简不肯撒手的儒生为此丢掉了性命,而秦王和李斯也因此背上了千古骂名——“焚书”。

客观的说:秦王附从李斯该提议,前期目的也只是想吓一吓那些老学究们,让他们知难而退——郡县制已是势在必行,别来叽里呱啦的啰嗦了。结果,山东六国的国君们虽是草包,但那些名士们却非软蛋,非要跟秦王对着来。自秦王下令后,杀来烧去,竟始终杀不尽,烧不绝,许多儒生宁愿身死,也绝不辜负先师大恩,以至于局面失控,大大超出了秦王和李斯的预料。最终,此事不了了之,虽是许多宝贵书籍因此遭焚毁,但却仍暗中存下了不少,可谓是不幸中的万幸也。

在一番艰苦卓越的斗争后,由儒生们引起的“国制风波”总算平息了下来,郡县制作为基本国策,已被牢牢地确定。期间,秦始皇精力充沛,又大力倡导“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统一币制、统一度量衡”等举措,大大降低了各地区间的文化差异,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了卓越贡献。这些都不是坏事,成功将秦始皇的文治武功又推向了另一个高度。

然而,人无完人。与之同时,偏偏秦始皇又做了另外几件事,出发点好与不好姑且不论,结果却是明显的:直接葬送了他苦心建立的一代帝国。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12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12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