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回:昌平君据城谋反,李信军全军覆没
若换作以往,楚国君臣面临这种紧迫局势,定会再次弃城而逃,将都城迁往吴地或者更南方去。但这一次楚王没有动,因为在他心中,始终深信着那个人。
——楚国大将军:项燕。
对了,项燕去哪了?他的三十万大军呢?
就在李信肆无忌惮的攻城掠地时,他率领所部主力悄悄地撤离了城邑,躲去淮泗一带的山林中,当起了“山大王”——因而李信大军才无往不胜,轻松控制了楚国北部。
项燕是聪慧之人,他早已看出了秦军的最终目的。因此将计就计,也学着秦军一样,扔开城池不作理会,要的,就是全歼那二十万大军——你李信不是要攻我必救么,我偏偏不救;不仅不救,还要将所有城池拱手送上。只等你李信将所有军队堆积到寿春城下时,便是我项燕大破秦军的最佳时机。
朋友们先别急着为项燕鼓掌:他这种战术虽然杀伤力很强,但其实是有风险性的。试想,万一秦军趁他不备,突然来个水灌寿春,淹死了楚王,那时该怎么办?项燕也深知这一点,因此在出兵前曾面色沉重的向楚王进言:“臣这一计叫做‘釜底抽薪’,若能成功,则二十万秦军必有来无回;只是……”。楚王听了这话,已知其意,取下随身所配之剑,亲自献给项燕道:“将军不负寡人,寡人亦不负将军。将军可持此剑,节制寿春以北一应诸事!或战或守,不必来报。”项燕感激涕零而去,号召众军,定下战策,只等二十万秦军落入其网中,就可一齐发力出击。
就在双方各怀心思,逐步向最终的战场:寿春靠拢时,一件突如其来的大事,提前打破了僵局。
——昌平君谋反了!
因为昌平君非但是楚人,而且正是当今的楚王负刍之弟。
为了解释下昌平君为何会谋反,还是再略微解释下因果来源吧。
昔日,楚考烈王因宠爱一李姓女子,立之为后,又将李王后所生的长子立为太子,便是之后的楚幽王。楚幽王在位九年,去世时无子,楚人便推举楚幽王同母之弟继任,是为楚哀王。
上面两位楚王都是李王后所生,都是嫡子。可见楚考烈王在世时,公子负刍与昌平君二人作为庶出子,都不得重用。昌平君被送秦国作了人质,公子负刍也不过是个信陵君一般,有钱无权的公子哥而已。
结果,在楚哀王刚刚继位有二个月时,公子负刍突然发动政变。在刺杀了楚哀王后,他自立为王——公子负刍成为了楚王负刍。
楚王负刍上位三年后,尚未过得足大王瘾,那边秦军已势如破竹的扫灭三晋,北破燕国,于是楚王趁机安抚众臣子道:“负刍之所以弑君篡位,只为不愿事秦。如今秦军势大,还望众位爱卿能助寡人一臂之力。”几句话,轻描淡写,就将政局稳定住了。楚国上下都是心恨秦国,因此各献良策,又推举将门之子项燕为大将,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抗秦运动。
昌平君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带着军队来到楚地的。他入驻郢城后,目睹着被秦军战火焚烧过的故乡,突然心下一横:我虽不肖,总归是楚国男儿,怎能为世仇秦国继续效力下去。于是,他一边作书送至王兄处,一边就据住郢城起兵反秦,一下子将更南方的二十万秦军后路给断掉了。
这下可就是打草惊蛇了。李信那边正要伙同蒙恬前去硬攻寿春时,昌平君谋反的消息已经传开。他二人吃了这一惊,连忙互通消息:立即撤军,于城父(今河南平顶山北端)一带会合后再作商议。城父再往北,便是秦国的颍川郡,那时就安全了。
于是二人拔寨而起,往秦国方向撤去。楚军这时正眼巴巴的等着秦军去攻寿春呢,突然见秦军回头了,连忙去项燕那请示该怎么行动。项燕道:“如今秦军方才撤退,必会顾忌我军来追,安排精锐将士殿后。因此,我等只宜尾随其后,趁其无备时,再一拥而上,方可大破之。”
众将士听后都称赞不已。于是项燕传令下去:秦军撤退时,各部皆不得上前袭扰,本将这里自有主张。
却说李信、蒙恬二人扔下所有白得的城邑,连夜撤军,急急赶往城父。将至城父地界时,并无一处楚军前来拦阻。李信大喜:“如此说来,楚军未必已得知我二人撤军一事。我等且不如暂时驻军在此,先向大王报告昌平君谋反,再请他多发兵马前来相助。到时,犹能回军再攻楚国。”
蒙恬也有此意,若不然就得空手而归,这样先前的胜仗可就白打了。于是二人驻下军马,草拟文书,向秦王告急。
正当二人咬文嚼字,冥思苦想这求援书该如何写时,项燕已率领三十万楚军将大营团团围定,四面射杀,秦军大乱,中箭身死者不计其数。李信等人得知了此事,慌忙披甲出营,组织秦军奋勇抵挡。
项燕那边见秦军阵型渐渐聚拢,向营外突来,于是喝退弓弩手,又亲率步骑杀入营中。他一马当先,猛不可当,沿途过去连斩秦国将官七人,杀得好不容易恢复起势头来的秦军再次崩溃。李信见了,不敢再战,只得下令全军向北撤退,欲要杀出一条血路来,怎奈楚军极多,早已将各处营口堵得严严实实。战到最后,李信与蒙括只带得数名贴身随从逃了出来。二十万大军,已被楚军近乎全歼。
稳坐咸阳城内的秦王政刚收到李信、蒙恬二人的求援书还没几天,就见这二人已灰头土脸地逃了回来,勃然大怒,当场就要将这二人斩首示众。一旁的臣子们见了,连忙个个上前求情,说此二人先前都立过大功,此战虽败,但也已是尽力而为,罪不至死。
秦王本意也只为出口恶气——那昌平君乃是他自己委任过去的,怪得了谁?于是捺下怒火,下令削去李信的一切爵位,又将蒙恬也连降数级,暂充军中,以观效用。
如何处罚这二人还是小事,这么惨烈的一场大败下来,如何收场?若不能立即打压下楚军的势头,非但楚国要西进来攻,难保那燕、赵二国的余孽不会趁此良机蠢蠢欲动。
唉,事到如今,寡人纵是百般不愿,也只得再去走上一遭了。
于是秦王下令道:“起驾,去大将军王翦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