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大家不要急,我下一章稿子已写好了,正在修改中。如果你们细看这些文字,就会知道我为什么快不起来了——此前的史料根本是没头没尾,估计那些专家们也说不清,而我则须整理成一个中学生都能看得懂的历史读物,难度之大——唉,你们应该要理解我才好哦。

第一百零二回:王贲水攻灭魏国,李信奇袭夺四城

王贲是王翦之子,但综观他的用兵套路,倒有点类似于王龁——也是个急先锋。自他受命领军以来,只用了三个月,便连战连捷,顺利推进到了大梁城下。

然后,“急先锋”王贲看着高大的城墙,没辙了。

大梁,是战国时期魏国的第二座都城,之前是安邑,为魏惠王在任时所建。那时,魏国依然是天下第一强国,因此魏国在修建该城时,不惜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只求修得尽善尽美。之后,孙膑率军来过,魏冉率军来过,白起率军也来过,但都拿此城没办法,可见当时大梁城的险固程度。

(有朋友这时会说了,作者你自己说的:那孙膑不是“围魏救赵”嘛,又没真心想强攻大梁城。魏冉和白起也是,只为逼得魏国割城弃地,也没真想去攻灭魏国。这话可不能这么说,如果大梁城一攻就破,谁还愿意这么费事,直接把魏王一抓,让他降了不就成了吗?——那多方便。省得过个几年就得来一趟,出工出力无数,弄不好还会遭到魏国的合纵反扑,风险也自不小呢。)

这一切,也在魏王的预料之中。正因为城墙坚固,所以他在得不到他国援军的情况下,选择了坚壁清野,将附近所有的魏军都请到了大梁城内——你王贲有能耐的话,就来攻吧。

秦军是二十万,魏军人数也差不多,加上攻守双方的作战难易度不同,王贲前进的步伐终于停顿了下来,连续强攻多日无果。他眼看着伤亡日益加重的自家军队,只得下令停止强攻,另寻他法。

结果,他沮丧的心情只持续了三日,就又兴奋了起来——这魏国不知好歹,竟然作茧自缚,自寻死路!

由大梁往北看去,一条长达数百里的人造河道出现在了王贲面前。这条伟大的河,有个著名的名字,叫做:鸿沟。

如果有朋友突然之间想不起来“鸿沟”是什么,那我就可以断定一件事:你没下过《中国象棋》。因为那棋盘中间的“楚河汉界”四个大字,形容的就是鸿沟。

此河也是魏惠王时所建。当时,他仗着魏国强大,在修建完大梁城后,觉得劲头还没用完,于是又给该城增加了个附属产品:以大梁城为中心,在黄河和淮水之间挖掘了一条河道,以便将两条大江串联起来。这样,魏国便能轻易地控制住淮泗之间的十余个小国,还能方便大军南下与楚国争锋,好处极多——鸿沟虽名为“沟”,其实是个大运河,河道宽处,竟达三百余米。

可惜的是,魏惠王的设想很好,但河道修成了后却没能发挥多大用处。随着齐国的崛起,魏国的衰弱,这条兴师动众被挖掘起来的河道渐渐成为了多余之物。

既然魏国人自己用不上,于是王贲拿过来用了。他在详细探查了大梁一带的地势后,果断下令道:“掘土,蓄水!”

因拱卫大梁的周遭城邑早已被秦军完全攻下,魏国的结局就此被确定:数日后,洪水滔滔,将大梁城墙一举冲垮。水势退后,王贲率军杀入城内,轻易俘虏了惊慌失措的魏王假。

公元前225年,秦军利用鸿沟,水攻大梁,魏国灭亡。

就在王贲凯旋而归时,李信也率领秦国赳赳铁狮踏上了伐楚的道路。按此时的局势来看,只需将该国拿下,秦国的统一大业将再无对手。

面对着李信的大举来袭,楚国方面也立即作好了迎战准备:楚王负刍拜项燕为大将,领军三十万,倾力抵挡。

——战国时期最后的大战,拉开了序幕。

在大战开始之前,先来介绍下楚军的兵力部署。

此时,楚国因为早前失去了荆州之地,已将统治核心转移到了淮南一带。到达此地后,历代楚王为了巩固防御,已建成了大城数个,分别为鄢城(今河南许昌市鄢陵,并非之前的湖北鄢城)、郢城(今河南淮阳一带,并非之前的郢都)、平舆(今河南平舆北端)、寝丘(今安徽临泉)、寿春(今安徽六安市寿县)。这五城,地利位置由北往南依次排开,以形成错杂的掎角之势。项燕的重兵,便集结于前面四座城池的中心区域,而楚王负刍则率剩余的将士坐镇于最后一道防线:国都寿春(楚国迁都到陈地后,在战国末期又再次迁都到寿春)。为了表达绝不向秦国妥协的决心,在战前楚国经过全面总动员,已集结到了五十万大军,堪称“全民皆兵”状态了。

——如此的硬骨头,看你李信只用二十万军队,如何来啃?

好一个狂妄的李信!当日王翦说要六十万大军,一个子儿也不可少,可见也是经过慎重考虑的;而他领了二十万军队出发后,似乎觉得兵力还太多,又将该军一分为二:自率主力绕过鄢城和郢城直攻平舆,又令副将蒙括前去攻打寝丘,细看他这一思路,摆明了就是要将楚国一斩两段,将鄢城、郢城与寿春隔开。到那时,楚国虽人多示众,但首尾不能相应后,极有可能大乱。秦军便可趁势进击,沿途清扫南北窜走的楚军主力,一战定楚国。

那如果在此期间,楚军南、北主力都急赶来救呢?——这可就更中了李信下怀了,恰好再上一招“围点打援”,把楚军主力干掉之后,便可趁机夺空城。

——从白起开始,秦军“不以夺城为目的,而以全歼敌军有生力量为目的”的战术思想颇得重视,前有桓齮,后有李信,人才辈出啊。

就这么干吧。李信和蒙括二位青年才俊商议定了,依照该策略,分别率军向平舆和寝丘攻去。秦军的战力本就不凡,加上二人所用的战术极为胆大,楚军措不及防,纷纷败退,不久后,平舆和寝丘两地便落入秦军手中。

二人都是一战成功,互相报讯过了,一齐大喜。李信料定楚军必会大举来救,因而趁着刚攻下两城的契机,一边派出少量军士追剿附近的残敌,一边就暗暗埋伏兵马,等着与楚军主力决战。

结果等了许多日,不见鄢、郢一带的楚军主力来救,再派人去暗探寿春那边,也是毫无动静。见了如此情景,李信大喜:必是楚军畏惧我等威名,不敢来救。既然如此,可趁势前去强攻鄢、郢二城,且看你楚军还来不来!于是传令蒙括道:“小心把守寝丘四周,以防止寿春守军来救。”——那寝丘便在寿春以北,若楚王大发兵北上,必会被蒙括事先探知。

蒙括得了书信,果然依言小心把守住寿春军队北上的必经之路。盯了许多日,并无寿春守军出动的消息。

李信再无疑虑,大出主力北上,又连续拿下鄢、郢二城。直到这时,楚国腹地的五大城池已经丢了四座,只剩下了一座寿春。若能再趁胜一举攻下寿春,则基本上可宣告楚国灭亡。

灭楚形势大好,简直是好得不能再好啊!捷报传到秦王政处,秦王大喜,立即派遣当日相助自己平叛的心腹,昌国君,率军五万前去增援——如此良机不可多得,务必要牢牢把握住。

昌国君领命去了,如此,秦军在楚国境内的兵力更盛。看似只需再来上轻轻一脚,庞大的昔日强国:楚国,便会与其他几国一样也立即没入于历史的尘埃。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11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11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