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回:魏国受惊求齐援,后胜劝王休出兵
说到这里时,先不提王贲、李信二人如何去立功,先来细究一下秦王不用王翦这事儿。
要知道,行军打仗非同儿戏。秦国实力虽强,但想一举灭掉楚、魏二国,也并非是个将军都能办成的。那李信说只需二十万大军便可灭楚,勇气可嘉,秦王鼓励他一下也自是应该;为何这攻魏一事也轮不到王翦头上?——王贲虽有将才,但尚未达到其父亲的境界。直接让王翦带着王贲一起去,岂不是又能多个几成胜算?
这就是历代君王多疑的心思在作怪了。从这时往前看,战国时期各国的君主大都多疑,远的有魏武侯,燕惠王;近的有秦昭襄王、赵孝成王,还有那位信陵君的王兄魏安釐王。您要是说这些国君差吧,偏偏他们大多都是血性男儿——类似于赵幽缪王这样的昏君,反倒是不多疑了,被郭开卖了还在帮忙数钱。
分析这事,我们就可得知:国君难做啊!你要是想奋发图强,开疆拓土,就须重用良将,将几十万大军放心地交到他手上,还得听他一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然后就整日心惊胆战的等着他传来好消息或者不好的消息。当然,如果能按《三国演义》上所说的那样倒好办了:只需摸一摸这人后脑勺,哦,有反骨,将来必反,得防着点。偏偏现实情况中远不是这样。譬如那淖齿,齐闵王见这小子一副忠义样,又是赏他重金又是拜他作相国,结果没几天就把自己给勒死了。这就是专任于人的恶劣后果。那谁都信不过吧,也不行,譬如魏安釐王,前脚刚把自家兄弟给免了职,后脚秦军就杀过来了,错失好局,悔恨终生。
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解释下表面上威风凛凛的君主们那颗脆弱的心灵。要想成为一代雄主,就必须得用好“名将、良相”这两把双刃剑:既能用来砍人,又要当心伤着了自己。在这一点上,之前那些君主中,做得比较好的有魏文侯、秦孝公、燕昭王、秦昭襄王四人——他们在任时,都是极尽所能,让帐下能臣们的能力发挥了个淋漓尽致。尤其是那燕昭王,将一支大军交给秦开守辽东,又另遣一支大军交给乐毅定齐国,自己守着空空的国内,依然能吓得其余各国都不敢对孱弱的燕国动半点花花心思,端的是稳如泰山,真心厉害!
再回头来看秦王政。到了秦王政这时,他与魏安釐王信不过信陵君,赵孝成王信不过李牧的情况又不相同。那两人是国家都快要亡了,仍然放着绝世好牌都不敢用,而秦王政不用王翦,是因为他觉得大局已定,上不上此人情况都相差无几,更何况那王翦一开口就要六十万大军——这相当于要将整个秦国都交到他手上了,岂能草率答应?
大将王翦就此被晾在一旁了,他的儿子和副将这回代替了他主帅的位置,继续为秦国的统一大业而奋斗。
公元前225年,秦国两路大军齐出,杀向魏国和楚国。
魏国时任国君为魏王假,乃是魏安釐王之孙,魏景湣王之子。这时的魏国,和当日韩国的情况相似,都已只剩下弹丸之地,绝不可能一力抗秦。他见秦军势大,慌忙派人前去求援。
三晋之中,已仅存魏国。于是使者们兵分二路,一路去楚国,一路去齐国。
结果到了楚国一看,二十秦军也正向此地杀来。楚国自保尚且不暇,哪还有能力前来救魏,于是此路求援行动失败,只得寄望于最东方的齐国了。
齐国时任国君为齐废王,到这时已年近六十。别看他岁数不小,偏偏是个最没主见的人。他一见秦国摆出这套架势,又是灭魏又是灭楚的,杀得两国君臣痛哭流涕,当时也慌了,连忙速请相国后胜前来议事。
后胜来了后,见齐王有那么点出兵相助的意思,连忙劝道:“大王万万不可,一旦惹怒了秦国,则我齐国也必亡矣。”
听了这话,魏国使者不禁怒道:“相国此言差矣。你等只道齐国袖手旁观,便能躲过亡国之祸么?”
“这是自然。自我王登基以来,已在位四十余年,前期由臣姐辅政,后来则是由在下后胜辅政。期间从无兵祸,百姓安居乐业,如何便会亡国?”
“你等君臣只顾偏安于一隅,独不见天下大势乎。先前,秦军已下韩、赵、燕三国,如今又大举发兵攻向魏楚。大王若是不肯相助,则我二国必亡。到那时,天下非秦即齐——试问,大王用何物前去抵挡秦国百万大军!”
后胜无言以对,只得强自嬉笑。那齐废王见了,不禁犹豫道:“相国,您看此事……”
“大王,即便您信不过臣下,难道信不过昔日君王后么?”后胜孤注一掷道。
齐王刚起了些念头,一听这话,连忙面色苍白道:“相国这是说的哪里话,太后乃是大贤,她老人家之言岂能有错。”
“那便是了。大王只需恪守昔日太后之言,相信微臣之计,则齐国必能稳若泰山,历千秋万世而不倒。”
齐王大喜,终于下定决心不去相救。那魏国使者见了,知道再百般求告也是无用,只得作个揖,恼恨而退。
有朋友这时会问了,那君王后是何许人也,怎的都过世了还有这般威力?
——此老太太确实厉害。当日,乐毅伐齐时,齐闵王仓促间躲去莒城,又不幸遭受了“淖齿之乱”,结果齐国大祸临头,行将亡国。却说那齐闵王遭淖齿勒杀后,太子怕祸及自己,就扮作平民躲到了一老臣,名叫太史敫的家中——那君王后便是太史敫之女。
该女子极有眼力,见太子虽是一副穷酸模样,但举手投足间掩不住的贵气,暗暗称奇。于是与该男子暗中私通,两人私定终身。过了数月,淖齿之乱被平定,众多大臣寻到了太子,前来接他回国登基,便是齐襄王。而太史敫之女因此也一步登天,成为齐国王后——史书中尊之为“君王后”。
齐襄王去世后,继位的齐废王尚且年幼,于是由太后临朝辅政。当时,齐国国力已一坠到底,一下子从“东方霸主”变成了个人见人欺的“出气筒”——白起率军数万,跋涉数千里来攻伐该国定陶,不能挡;廉颇率军数万,前来争夺该国河间之地,也不能挡。于是各国纷纷仿效,欲要逼得齐国惟他们是从。关键时刻,太后站了出来:我齐国虽险遭亡国,亦大国也,尚有可战将士数十万。谁若再敢前来侵伐,必誓死抵抗!这一下,可就把山东其余五国给吓住了。那边秦昭襄王也不是好惹的,见这老太太够狂妄,心道:也不知此人是否真的有两下子,且试她一番,再作打算。于是以作贺为名,送上一对玉镯过去,告知君王后道:“天下人都说太后贤明,我家大王也是仰慕已久。如今送上玉镯一对,太后若能拆得开,便是不负盛名了。”
太后拿过那对玉镯,只见两镯连于一块,却是从一块玉石上雕刻下来的,当真是巧夺天工。她不由冷笑一声道:“这有何难!”随手拿过一把锤子,一击两半,还给秦国使者道:“可拿此物还给秦王,不知老朽拆得对也不对。”
使者大惊,连忙回去向秦昭襄王汇报了这事。秦昭襄王见了,不禁感慨道:“果真是女中豪杰,名不虚传。”此后,秦国再未出兵伐过齐国,一来是因为范雎“远交近攻”之谋,二来,也是因为对这位厉害的老太太有所忌惮。
公元前249年时,君王后过世。临死前,她已知秦国通过长平之战大胜后,早晚必来侵伐六国,有心为齐废王选一贤臣辅佐。但女子毕竟是女子,再强的女子也免不了动一动恻隐之心:最终竟为齐废王推荐了其弟:后胜。那后胜,庸人也,又贪财如命,轻易被秦国用重金打通。此后,无论秦国如何肆虐他国,齐废王始终听从君王后之弟后胜之劝,从不相助,这也正是之前数十年间从来见不到齐国出兵参与合纵的根本原因。
眼下,因齐王出兵之念被后胜轻易劝阻,魏、楚二国再无外援,只得凭一己之力奋死抵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