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号称是井陉狭道,入口自然是窄的,如何容得下十几万大军一齐进入?在井陉东侧入口处,李牧大军再次赶上秦军主力,又一番厮杀,及等秦军前队好不容易躲入井陉小道深处时,已被李牧军斩杀过半。
退了这一路秦军,李牧心中大石方才落下,鼓励众军士道:“大伙再接再厉,可速速随李某回邯郸去。”
“我等甘愿听从将军调遣!”
众赵军将士齐声道。
第九十六回:李牧军以一敌三,内史腾一战灭韩
虽说已杀退了中路秦军,但还有南、北两路。李牧不敢停歇,又率众将士加紧赶往南长城。到了之后,大军休整一番,李牧传令:犒赏全军,明日决战!
到得第二日,连日来强攻南长城无果的秦、韩、魏三十万大军终见赵军肯出来了,连忙将队伍后撤,重新布置阵势。那边李牧也是尽率十余万大军空城而出。
随着李牧一声令下,只见赵军阵势大变:弓弩手在前,步兵跟随其后,数万骑兵一左一右,张开两翼,千余辆战车矛、盾齐备,隐于阵中。虽是十多万大军,但举止有度,片刻间便已布置完成。韩、魏二军一见了这架势,当场撇下秦军先走。等秦军主将忙朝两旁看时,已空空如也,连忙也传令撤军。
赵军趁势大举杀出,追至漳水北岸,联军大败,拥挤中落入漳水者不计其数。此仗打到这时,李牧要做的,只是率着大军,沿途清扫北岸的残兵败卒,再次轻易大胜。
只不过十数日,中、南两路秦军都已败退,李牧再要率军一支北上时,那一路秦军见势不妙,早已连夜撤去。
捷报再次传到邯郸。此役,李牧率军十五万,以一敌三,每战必胜,杀得秦军胆气丧尽。赵国君臣得报后,都是大喜,自以为得一擎天柱矣。
说完赵国之喜,再看秦国之忧。
两番大战,两番败北,这李牧难道是不可战胜的?此次兵败后,秦王政虽然也怒,但和上次相比,已淡定了许多。
再看群臣,也都是无计可施。秦王政思索半响,拍案起身道:“王翦,上一战时寡人只道秦军势大,要取胜是易如反掌,因此未让你前去。如今,寡人再多派发兵马与你,还敢前去战李牧否?”
王翦毅然挺身而出道:“末将甘愿领命。”
这时,李斯忙上前道:“大王,此事切不可轻率。眼下赵军连战连捷,士气高涨,实非攻取赵国之时也。”
“那依爱卿,该当如何行事?”
“李牧虽勇,不过一人而已,何况赵军连年大战,伤亡也自不小。依微臣看,不如趁眼下赵国自顾不暇时,先派少量军士攻灭韩、魏,休养大军。等赵国有变时,再突然发兵急攻之,定能一战而下。”
“哼,昔日郑国之事,寡人每每思之,犹然愤慨。既然如此,可先攻韩。只是,韩国虽不足虑,但万一赵、魏两国发兵去救,又该如何?”
“此事不需大王操心,微臣愿去那韩国走一遭,说得韩王来降。若其不肯,再发兵攻之也为时不晚。”
秦王大喜,厚赏李斯,让他立即动身前往韩国。
下面不急着说李斯前往韩国一事,先来说说秦、韩两国的昔日恩怨。
话说秦王政虽下定决心,要在有生之年统一天下,但他对山东各国并无多少仇恨。其中,唯独一个韩国,让他时常恨得咬牙切齿。细究这事,当从嬴政刚继位时说起。
公元前246年,秦庄襄王过世,韩国国君韩桓惠王见秦军动辄来犯,不能抵挡,情急之下想出了一个“妙计”——派出一位大名鼎鼎的水工,名叫郑国的,前去秦国献策:秦国若能动用大量民工在泾水和洛水之间修成一条长达三百余里的渠道,则关中平原必能永世成为沃野。当时主政的吕不韦和小秦王商议后,都觉得这主意不错,于是授权郑国主持修渠一事。等及吕不韦垮台后,有韩国细作前来向秦王告密:那郑国修渠一事乃是韩王的计策,意在耗尽秦国国力,使之无力东进。秦王听后大怒,叫过郑国当面斥责。水工郑国坦然道:“此事虽是韩国之谋,但对秦国实有好处,大王若不信,可亲自前去查看。”秦王政去看后,只见此渠果然设计合理,巧夺天工,远非秦人自建的渠道可比。于是饶过郑国,让他继续主持修渠一事。
郑国兢兢业业,或可饶恕,韩王却是幕后主谋,不可轻饶。因此秦王亲政之后,一边迁怒于韩人多诈,下达了著名的“逐客令”(后被李斯上书劝止),一边就磨刀霍霍,意欲伐韩。
当时韩国有一人,名叫韩非,和李斯师从同门,也是荀子门下。与李斯相比,此人更为了得——李斯身兼“儒”、“法”二家之长,韩非子却是以一身兼有“儒”、“法”、“道”三家之长。因他在韩国怀才不遇,听闻秦王政贤明,也特意赶往秦国投效。一到秦国后,他向秦王献上自己所著的“治国五书”,提出了“以法为本,儒、道相辅”的治国策略。秦王得书后大喜,立即下令厚待韩非。李斯和韩非师出同门,深知此人之才下不于自己,连忙劝说秦王道:“此人虽有才能,只可惜心在韩国。大王若不信,可向他请教扫平六国之策。”秦王果然问策于韩非,韩非道:“可先灭赵。”秦王这时已被李斯“先灭韩”的计策先入为主,果然只道韩非心系韩国,是来做说客的,下令将此人投入大牢。
韩非入牢之后,李斯暗中派人送上毒酒,又对他道:“君既有大才,为何不知‘一山容不得二虎’之理?”韩非长叹一声,饮鸠自尽。秦王事后懊悔,再追问韩非下落时,知其已死,嗟叹不已。后秦王治政之时,常用韩非之策,又按其昔日所议的“先灭赵”一策用兵,结果连败两仗,才重新听信李斯之言,决心先“灭韩”。
好了,插言几句,下面再看李斯。
李斯到了韩国后,面见韩废王(韩桓惠王之子),言辞强硬道:“昔日秦王早有意伐韩,后被韩非说动,方才先攻赵国。如今,秦王一因郑国之故,二因韩非之故,早已恨透韩国。若非李斯多次劝解,秦军已兵临新郑多次矣。”
“那依先生,该当如何是好?”
“别无出路,唯有举国降秦。”
韩废王勃然变色道:“先祖累世基业,岂能毁在寡人之手,不可,不可!”
李斯厉声道:“小人来时,五十万秦军早已蓄势待发——那就只有兵戎相见了!”
韩王听后大惊,又心道:我韩国虽仅存弹丸之地,但若能请得李牧来救,未必就会亡国。因而在降与不降之间左右为难。末了,他与李斯讨价还价道:“罢了,寡人愿割一地献与秦国,还望先生回去后,能在秦王面前多多美言。”
李斯见韩王只肯割地,又心生一计,于是勉强答允下来。就此,双方达成协议:韩国将南阳之地割给秦国,李斯担保秦军必不来攻。
李斯回国后,秦王见不费一兵一卒得了南阳,刚要欣喜,李斯已上前奏道:“既已得南阳,韩国不难下也。臣有一策,虽然冒险,但可趁机一举灭韩。韩国遭灭后,其余各国必然心惊胆战,士气泄尽,也易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