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今日,匈奴的命运降临到秦军头上了。

想到这里,他不敢再战,连忙扔下战场夺路而逃。又不敢回国,只得隐姓埋名,径自躲往燕国去了。

数日后,李牧捷报传至邯郸:臣李牧,率北地军十万与秦军于肥下交战。此役,斩获秦军十万,缴获辎重、良马无数。秦军主将单骑逃脱。

第九十五回:尉缭、李斯献毒计,赵、秦、韩、魏大交兵

这一下,李牧的大名不止传遍赵国,在全天下都传开了:此人用兵,从不轻易出击,一旦出击,无不全歼对手。连小赵王都明白了李牧的好处:听从臣子之劝,封他为武安君,以嘉奖其一战灭除十万秦军的赫赫战功。

“武安君”,先前白起扫平郢都时,也是得了这个封号。大意上是夸此人能安邦定国,所向披靡等等。李牧虽然为人耿直,但见大王厚恩,也是大喜。

自此,李牧就留在了朝中,未再回北地。

秦国都城:咸阳。

就在赵国上下因为肥下大捷,人人欢喜时,秦国都城咸阳宫内,秦王政却正在大发雷霆。

“只一役,我大秦损兵折将不下十万,这是何等的惨痛失利!是可忍,孰不可忍!最可恨的还是那无能的桓齮,竟敢弃阵而逃,背叛寡人。若非如此,我秦军怎会一败涂地,以至于此?”

秦王大怒难遏,传令下去:桓齮临阵叛逃,十恶不赦,灭其三族,以示惩戒。想了想,又补充道:若有人能将桓齮的首级献上,必赏其万金,另封为万户侯。

——可见秦王对这场大败已是懊恨到极点了。

却说秦王帐下除了王翦、桓齮、杨端和等一干大将外,另有二位谋士,极有智慧。其中一人,名叫李斯,本是楚人。其早年在楚国不得志,后去齐国拜儒家名士荀子为师,又自专法学,最终以一身兼得“儒”、“法”二家之长。前时,因吕不韦大肆招贤纳士,因此慕名前去投奔,深得重用。之后,因吕不韦推荐,李斯又与秦王政相识。他见秦王虽然年少,但行事老成,胸怀吞吐天地之志,于是进言道:眼下秦国独强,六国皆弱,当趁此良机横扫华夏,以完成千秋万世之帝业。秦王政被他的豪言所打动,于是拜他为客卿,以备时时讨教。

另一人,名叫尉缭,本是魏人。此人不仅熟读兵书,且能举一反三,是世间难得的兵家高人。昔日,他尚在魏国时,曾自荐于魏王,大谈用兵之法,著有《尉缭子》一书,后因魏王昏暗,不能用之,因此也紧随李斯,前往秦国求仕。他得见秦王政后,立即献上“用兵三策”:即道胜、威胜、力胜——所谓道胜,即料敌于前,先泄敌军士气,使敌军虽众而不能用;所谓威胜,即有功必赏,有过必罚,使军民皆有好战之心;所谓力胜,即将帅得其人,军士明军纪,虽长驱千里,犹能奋战——若大王果真有横扫六合之意,只需将这三策落实于军中,则秦军必能百战百胜,攻无不克。秦王政见尉缭果有大见识,于是也拜他为国尉,以师礼待之。

眼下,这二人见秦王因桓齮之事心烦意乱,而众臣子们畏惧于李牧用兵之能,都是唯唯诺诺,已在筹划主意。散朝之后,二人私下面见秦王,各陈计策。

尉缭道:“前时,以秦国之强,蒙骜之能,尚抵不过信陵君五国之师。眼下,赵国能抵挡秦、韩、魏三国之师否?——我等不如与韩、魏结盟,合纵伐赵,如此,即便他李牧有通天的能耐,亦不难对付。”

秦王疑问道:“韩、魏两国早已与我秦国势成水火,又与赵国唇亡齿寒相依,怎会同意相助我秦国伐赵?”

“此事不难。大王只需多散钱财,厚结那两国的权臣、谋士,则不需我等动口,便能说服那两国国君。”

“钱财一事,可任凭爱卿随意支取。只是,万一那二国国君百般说服不动,那时又该当如何?”

李斯这时接过口来道:“非但韩、魏二国,山东各国诸侯、名士,愿收受秦国贿赂者,可用重币与之厚结;若一意孤行,非要与我大秦为敌者,可另花重金,使人前去进行暗杀。如此,则可离间其君臣于其内,另派良将统帅大军攻取其外,扫平天下,实非难事也。”

秦王听后大喜,当即答应依这二人之计行事。果不其然,秦国数十万重金一经洒出,惹得韩、魏二国权臣们纷纷进言,都说配合秦国出兵伐赵有万般好处。韩、魏二国国君也实非明君,被大臣们一劝,都是头脑发热,果真下令出兵,配合秦国攻打赵国。

公元前232年,肥下之战后不到一年,秦、韩、魏三国达成合纵,一起出兵伐赵。

此战,秦国为求完胜,复制了上回的进攻套路:同样是兵分三路,一路由邺城出兵,向北攻邯郸;一路由上党出兵,向东攻取宜安;一路由太原出兵,向北攻取北地。区别在于:在吸取了上次失利的教训后,此战秦军三路兵马全是实招,一齐大发兵急攻各自目标。三路大军中,又以从邺城出兵的秦、韩、魏三国联军人数最多,不下三十万;其余二路兵马,也各有十数万——总计五六十万大军一起大举进攻,且看你赵国如何应付!

李牧眼下正在邯郸,听闻邯郸南线告急,连忙率主力军十五万前去救援。去了之后,他还是先求稳——驻军于赵国南长城上,放眼俯瞰敌军动静。

(当时,赵国境内共有两座长城,一南一北。北面的,修于雁门一带,用作抵御胡人;南面的,就在漳水北岸,本是抵御魏国用的。)

看了几日,李牧见此路大军人数虽多,但多是韩、魏两军旗号,长吁一口气道:“此路兵马不足为虑,紧要处仍在邯郸以北。”于是,他留下十万大军,交给副将司马尚,吩咐道:“司马将军,切记,我若不归来,只宜坚守,决不可出战。”司马尚连忙答应。

李牧交代完后,只带精锐骑兵五万人,又马不停蹄赶往宜安。那赵军马匹多是从匈奴人手中夺得,脚程极快,不过一二日,已至宜安地界。

却说前日李牧大军刚从南长城启程时,已另派数名轻骑向西另行探查,这时,已探知消息,前来向李牧汇报道:“果不出将军所料,十余万秦军刚出井陉,已到达离此地一百里处。”

李牧忙招呼众将士稍作休息,又喂饱马匹,方才起身道:“好,我等且去会他一会。”

就此,五万大军,在李牧的率领下,又向井陉一带急速赶去。

井陉(今河北井陉县一带),位于太行山西北段,乃是漫延数千里山脉中的一条险道,向北通往赵国北地,向南连接上党,向东可由此地直通宜安。李牧为何会料定秦军在此出现?——只因邺城一带既非秦军主力,则秦军主力必被用作再夺宜安。此次,几路秦军同时进攻,他也无暇慢慢与秦军消磨,只得采取各个击破的退敌计策,急速赶来。

却说这路秦军偷出井陉时,只道赵军无备,一边暗中偷笑一边悄悄行军。刚走了有五十余里,突然见有一支赵军急速袭来。待再细看时,正是赵国大将李牧的旗号,秦将吃了这一大惊,哪还敢再交战——如今天下谁人不知,李牧“轻易不战,一战必胜”的赫赫威名!急忙下令秦军回头,撤入井陉。李牧趁此良机,率领数万精骑追着秦军猛追猛打,一路向井陉方向赶去。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11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11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