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燕王喜连吃败仗,难消心中恶气,只得将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家给请出来了,让他重新挂帅上阵。
剧辛虽久疏战阵,但豪气不减当年,慨然应诺。亲选精兵十万,前去攻赵。他可不是栗腹,知道兵宜精不宜多,多了,反而难以操控局势。该军行进神速,自领命出战之日起,不过数日,已至赵国边境。
赵国那边已无廉颇、乐乘,李牧又不得重用,看似这回吃个败仗已是难免的了。然而,才不过数十日,败报再次传到燕王处:“大事不好,剧辛去后,中了敌将伏兵之计,折损军士两万,自个也被擒了过去!”
——因为赵国还有庞煖。
庞煖,昔日赵武灵王时曾为赵臣,后来为避“沙丘宫之乱”,躲入了燕国,与剧辛相交甚厚。剧辛去时,已探知赵军主将必是庞煖,因而放心大胆进兵——据他对庞煖的了解,知此人性格极为谨慎,必会采取固守之法。熟料,庞煖年轻时谨慎,现在也是一七十多岁的老人家,性格反而大胆了起来。他选择了和当日廉颇一样的招式,主动迎击,又暗中派出一支疑兵径抄敌后,结果轻松击败了盲目进兵的燕军。非但如此,还将剧辛也一并擒了过来,可算是胜得完美至极。
事到如今,燕王喜终于无力折腾了:这赵国名将层出不穷,弄走一个又来一个,怎能胜得过他?罢了,寡人咬咬牙,将这口恶气吞下便是,战国七雄中,再无我燕国矣。
因燕王喜的短见,赵、燕两国的穷折腾到这时方才结束。而在此期间,吕不韦的两件大事也已完成,再加上一位强势的帝王的日益成熟——合纵攻秦的大好机会,已成泡影。
第九十一回:联军绕道过蒲阪,王翦巧计退强敌
数年之内,赵国连续三次大败燕国,威名大涨,惹得其余各国不得不刮目相看。各国国君既见那庞煖颇有才干,终于又动起了合纵伐秦的念头——当年函谷关一役,山东五国由信陵君挂帅,杀得秦军不敢轻出函谷关,有多光彩。今日这庞煖既有这等本事,不如我等皆拜他为主帅,再次攻秦,或能再次大胜,也未可知。
见各国有这种念头,赵悼襄王和庞煖岂能不乐于接受?于是,公元前241年,赵、魏、韩、楚四国,再加上尚未被灭掉的弹丸小国卫国,组成了五国联军,再次宣布对秦开战。
——这是战国时期,最后一次合纵伐秦,也是山东各国最后的一线生机。
只可惜,晚了些。其中原因,一会便知。
却说那联军主帅庞煖,自打集结了五国大军的那一天起,就有了一个念头:为何每次合纵伐秦,都必须经过函谷关?一旦到了这里,无论联军前期声势多大,都会被牢牢地堵住,随着迁延日久,粮草、士气尽丧,总是不得不泱泱退去。
——难道就没有其他捷径?
针对他这一想法,在下且作回“事后诸葛亮”,再谈一谈这“函谷关”。把地势理顺了,便好打仗。
“函谷关”之所以被称作天下第一关,上百年来牢牢地为秦国遮风挡雨,不是因为这关修得好,而在于它的地势得天独厚:自函谷关往东北去,便是太行山脉;往西南去,则是秦岭。函谷关便夹杂在这两端连绵上千里的大山脉之间,想要强突进去,着实不易。同时,也正因为左右两侧都是山脉,非山峰,因此又不得轻易绕过。
这就是了,既突不进,又绕不过,直接导致了无数次的合纵伐秦失败。直到庞煖这时,整个战国历史上能率军打入函谷关的,才不过一个匡章,其余的,纵然强如信陵君,也对此束手无策。
眼下庞煖面对的也是这一情况,但他好就好在多想了一点:难道不愿强攻函谷关,就必须绕开整段山脉么?
当然!不绕道,怎能过去?
——爬山。
庞煖经过细细打探,在函谷关往北去二百里处,有一处地方,名叫蒲阪(今山西永济西南)。此地虽属太行山脉,但山势平缓,可容大队步兵强行通过。庞煖确认了这事后,传令下去:“五国大军,此行不走函谷关,而从蒲阪绕道行军。如若一举突过此地,则必能杀秦军一个措手不及。”
这是一个极为大胆的战略构思——仅从这一点上来看,就该用“了不得”一词来赞庞煖一下。事实也是如此,由于秦军从未想过联军会绕开函谷关,舍弃骑兵、战车,只动用大队步兵突袭咸阳,因此初期方寸大乱,咸阳以北的阵地纷纷失守。只不过用了数月,庞煖率五国大军势入破竹,成功突击到了蕞地一带。
这蕞地,便在咸阳以东一百里处,与秦国都城隔着渭水相望。正如武安之于邯郸,是最后的一道防线。几年前还指东打西,予求予取的大秦国,突如其来的面临着亡国之祸。
——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便是庞煖。
秦国人受不了了。大难当前,吕不韦哪还有心思再去养什么门客,修什么书,赶紧率大军前去退敌。此役,秦军堪称精锐齐出,除了相国吕不韦亲自挂帅外,帐下四员大将一字排开。哪四员大将?——分别是王龁、蒙骜、麃公、王翦。其中,王龁和蒙骜是秦庄襄王时的老臣;麃公和王翦则是在秦王政上任后才刚刚崭露头角。
综观两军整体实力。秦军将领的素质虽说高出联军一筹,但因秦国此前夺地无数——楚地、韩地、魏地、赵地都留有大量军士把守,一时咸阳城内守军远少于那五国联军,形势极其不利。
吕不韦虽然权术高明,也略通兵法,但因从未打过硬仗,面对这一局面也没了主意。于是赶紧拉过那四员战将,询问退敌之策。结果,王龁、蒙骜、麃公三人都主张尽快从函谷关以东速速召回援军,与那五国兵马尽全力一战;只有年纪最轻,资历最浅的王翦从始至终不发一言。
那三员大将献完计策后,退去,吕不韦单独留下王翦,问他有何计策。王翦这才答道:“依末将看,敌军声势虽大,但要却之极易——只需用一计,‘虚张声势’。”
“王将军可细细道来。”
“五国联军之中,韩、魏、卫三军皆弱,诚不足道。唯有赵、楚两军需小心应付。其中,又以楚军人数最多,装备最为精良,若能退去该路军马,则其余四路军马必尾随而去。”
“将军所言极是,可如何才能击退楚军?”
“无须猛击,只需相国精心布置一番,便能成事。”王翦说到这里,又将此中的要紧处一一说给吕不韦听了。
吕不韦听后大喜:“若果能诳过楚将,必在大王前替你请功。”
第二日,那五国联军突见对岸的秦军大营内外喊杀声大起:士兵们卖力操练,马蹄声响彻数里,尘土飞扬不绝。各国主将只道秦军要奋力反扑,顾忌秦军战力强劲,连忙将五路大军分散开来,把守住渭水上下游各处。秦军那边探知了这事,连忙按王翦之计行事:于赵、韩、魏、卫四国阵地前,只虚立旌旗,少藏士兵;而将二十万主力,全部布置到楚军阵地对岸,锣鼓声震天,显出一副要强渡渭水进攻的架势。又派细作偷入楚军营内,散布谣言:此次秦军意欲放过那四国大军不问,全力以赴,只专攻楚军。这一下,吓得楚军主将惊慌失措,连忙下令将阵地后撤。楚军一动,秦军如法炮制,连续去恐吓韩、魏、卫三路兵马,逼得他们也赶紧跟随楚军后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