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信陵君听后脸色大变,立即下令下人备马,连夜赶回魏国去矣。魏王一见信陵君到,当即不顾身份抱住他嚎啕大哭;而信陵君也是有感于怀,默默流泪。

二人流泪完后,魏王问信陵君有何计策可退大敌。信陵君道:“眼下秦国强盛至极,若单以魏国的一国的兵力与之相抗,必败。为今之计,唯有联络众国,一齐发兵攻秦,方有胜算。”

魏王听后,连忙命侍者取来竹简,又亲自为信陵君磨墨。信陵君提起笔来,一挥而就,连写五封求援书信,又安排快马速速送去六国国君手中。

却说那各国国君得了书信后,一见为信陵君亲笔所写,纷纷慨然答允出兵。其中,唯有最东方的齐国数十年间因未有大规模战事,乐得安于享乐,不曾出兵配合。其余四国,楚、韩、赵、燕无不钦佩信陵君的大义凛然,一齐出动倾国之兵前往相助。

正当蒙骜连战连胜,逐步逼近大梁城下时,那四国援军已先后赶到。信陵君亲自挂帅,总督魏、楚、韩、赵、燕五国大军五十余万,下令向蒙骜所部发起反攻。各国主将甘心听令,一律惟信陵君之命是从,因而虽是杂牌大军,却是同气连枝,如使一臂。只一战,杀得秦军魂飞魄散,尸横遍野,连此前一直都威猛无比的大将军蒙骜都被吓得弃阵而逃。

信陵君趁此良机,又率大军向东推进,一路杀到函谷关下,为三晋收复了大量失地。秦军连战连败,只得苦苦把守住函谷关,任由那五国大军耀武扬威的在关下叫阵,再不敢出战。

秦王闻报大惊,连忙与众臣子们协商对策。败将蒙骜,以及王龁等擅长用兵的,对此都是一筹莫展。秦王不禁怒道:“我大秦几代经营,方才有今日的成就——寡人先前只道统一天下已是必然。眼下,不过是一沽名钓誉之辈,就将你等打得落花流水,试问,要你等还有何用?”

蒙骜先前刚刚败阵而归,听大王这话意思,分明是说给自己听的,连忙上前奏道:“启禀大王,恕罪臣直言。那魏无忌本不足惧,坏就坏在此人一呼百应,拥护者极多。罪臣与之对阵时,见其余四国军中不乏能战者,却偏偏甘愿受此人统领。因而虽是五国联军,却如同出自一国:其行军布阵,协调自如;攻战之时,人人争先,因此罪臣才败下阵来——大王若要怪罪,臣不敢有丝毫怨言,但此人确实不易对付。”

“那该如何是好。”秦王听后,叹息一声道。

以往,每当谈论战事时,相国吕不韦都是避在一旁,不敢随意献策。今日,他听了秦王与诸将的那番话,不禁翩然上前,冷笑道:“区区一魏无忌,有何难对付的?”

“哦。相国可有好计?”

“呵呵,魏无忌虽是厉害,但岂会没有短处?——此人一非国君,二非名将,却功高盖主,不知韬光养晦,实不难对付也。”

秦王大喜,忙召吕不韦上前。等吕不韦不慌不忙将应对之策说了后,秦王抚掌大笑道:“不愧为我大秦相国,果然老谋深算,只需这一计,不怕那魏无忌不死。”

于是他吩咐下去:“吕相国无论有任何要求,你等务须尽力配合。相国之言,就是寡人的意思!”

众下臣连忙一起应诺。吕不韦见状,心中也是万般得意,只道已将魏无忌捏在了手中——若要取他性命,易如反掌!

第八十九回:信陵君被罢归国,吕不韦独掌朝政

话说吕不韦献策,获得秦王首肯后,立即按该计策行事。他先去国库领取黄金万两,又挑选了精干的细作数个,然后就让他们绕开函谷关,径奔大梁,实施反间计。

很快,被大量黄金击中了要害的魏国佞臣们纷纷向魏王进言,说信陵君独掌大军已近一年,期间虽是百战百胜,但这样一来,大王您的威信何存?这时他若要谋反,轻而易举,大王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哪。

魏王听后,叹道:“昔日寡人被蒙骜大军逼得甚急,若非王弟及时归来,这时已是阶下之囚矣。寡人料定此弟为人仗义,必不会背叛魏国。”

“可眼下各国都以王礼称之,大王可知道这事?即使魏无忌自个不敢反叛,但他若是被其余各国君主鼓动,据住大梁以西之地自立,大王手中无兵,何以制之?”

魏王这下终于慌张了:“各国以王礼称之?真有这事?”

“大王只需派人一查,便知。”

魏王果然派人前去查探,一路过去,将至函谷关时,只见身着楚、赵、燕各国服饰者甚多,细细问时,都说是各国国君听知信陵君将要称王,特派他们前去祝贺的。暗探听了心慌,来不及辨析就匆匆回去大王处复命,说魏无忌确实有暗通他国,意图称王之心。魏王这时尚拿不定主意——若没了此人,秦军再来,该如何应对?他旁边的臣子们见了,忙又劝道:“此事危急,大王且不可心慈手软,可立即下令斩杀魏无忌,同时,另选一将前去替他,继续统领五国之兵。如此,则虽失了魏无忌,魏国仍能稳如泰山。”

毕竟是自己亲弟,又刚立过大功,魏安釐王念在这些情分上,总算没听臣子们一劝,就派出杀手或者赐剑给他。但是,他仍按许多臣子们所说的,派出一员大将,前去替换他,并暗中嘱咐道:“若魏无忌再三不肯交出兵权,你等可见机行事!”

那魏将领命去了,一路畅通无阻,到达函谷关下。信陵君见王兄派遣使者来,知道有事,再欲待辩解时,只见那员将领眼珠子乱转,心中有鬼。他不禁悲叹一声道:“纵是无忌贤名闻于天下,不足成事,欲要成事者,须得君明臣贤耳。”言罢,他乖乖交出帅印,眼中含泪,来不及辞别各国将领,一人一骑,飞奔大梁去了。

那位魏王差来的大将,成功拿到了帅印之后,本还想去召集他国将领们协商接下来的作战策略。结果,各国将军听说信陵君去了,纷纷策马去追,赶上后,又一一与之惜别。数日后,等信陵君到了大梁时,那四国大军已全部拔寨启程,各回各国,而那位魏国将军见函谷关下只剩自己一路人马,势单力孤,也连忙率领全部大军撤回了大梁。

到这时,魏王大悔,连忙又亲自前去请信陵君,想请他再次纠合各国攻秦。结果信陵君心灰意冷,反复劝说不动。他知再不明哲保身,早晚要将性命丢掉。于是,从此之后,他日日夜夜沉迷于酒色之中,诸事不问。魏王见他如此,心中也极为惭愧,之后也没再为难他。

——从此之后,天下再无信陵君,有的,只是一个名叫魏无忌的落拓浪子。

秦国那边,秦庄襄王见吕不韦的计策得逞,兴奋异常,欲要下令蒙骜等人重新发兵前去攻魏时,却突然重病不愈,很快一命呜呼(有资料说是被吕不韦毒害的,还说异人之子为吕不韦所生,这些都不足为信,一笔带过就算了)。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驾崩,其子嬴政继位,是为秦王政。

一般来说,一国之君,命太长不好,命太短也不好。命太长的,年纪大了,必然会犯些迷糊,做些错事,譬如秦昭襄王,稀里糊涂的就将白起杀了。若白起不死,给他信陵君再多拉个五十万大军,也不敢压着函谷关猛揍秦军。命太短的,也不好,譬如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二位,加起来在位时间也不过五年,期间秦国好不容易建立起强大的攻势,君主却于此时不幸过世,撂下了一堆乱七八糟的摊子,一群居心叵测的大臣,以及一个措不及防的小国君。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10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10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