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看来,吕不韦的大计总算落成了。期间,异人得了赵姬之后,还生了一个宝贝儿子,取名为嬴政。一伙人商量好后,就日日夜夜等着机会回到秦国——只要到了秦国,异人就是太子的太子,而小嬴政则是太子的太子的太子。
不料,美梦还未实现,异人等就落入了险境。公元前257年,秦昭襄王恼羞成怒,在白起不肯挂帅的情况下,拜王龁为主将,与王陵一起大举攻赵。邯郸危在旦夕时,赵孝成王也恼怒异常,竟下令杀死异人,作为对秦国的报复。危急时,幸亏还有吕不韦——他知道只要异人死了,自己多年花费的大量金银就得全打了水漂,岂能不急?于是散尽最后余财,买通守城将官,混出了邯郸城去。之后,这几人隐姓埋名,于赵国乡间躲难,直到秦昭襄王死后,秦、赵两国暂时休战,重新恢复起邦交,异人、吕不韦、嬴政等人才终于实现了回到秦国的夙愿。
异人回国后一年,秦孝文王驾崩,异人顺利登基为秦王,是为秦庄襄王。
秦庄襄王深念吕不韦大功,不负前日之言。在他登基后不久,立即拜吕不韦为秦相国。
不管是秦昭襄王,还是秦庄襄王,这时的秦国,已是唯一有资格平定天下的超级强国——秦庄襄王昔日在赵国落魄至极时,谁人看得上?但一回到秦国后,也是一好战之人。他继位第一年,就派吕不韦率军攻灭了东周,夺得了象征最高权力的“九鼎”,彻底宣布了大周王朝的终结。(此前,周王室因内部分裂,已一分为二,分别被称作“西周”和“东周”。秦昭襄王过世前,已派兵攻灭了西周。)
看似这一仗意义重大,其实不值得一提,那“东周小国”版图还不及秦国的百分之一,因此吕不韦这番出战纯粹是以石击卵,一敲就碎。在这之后,秦庄襄王开始选拔名将,以实现昔日秦昭襄王未能完成的宏大愿望:统一六国。
选来选去,他挑出了两人:一,王龁,二,蒙骜。
王龁就不用说了,全天下将领中,能压住廉颇一顿猛攻的,没有几个,他就有幸是其中之一。在没有了白起的日子里,他当之不愧是眼下的秦国第一名将。
而蒙骜,则算是新人。此人本是齐国人,秦昭襄王后期,他见身在齐国无法实现成了一代名将的理想,于是毅然前去秦国求职。不过那时,“战神”白起打遍天下无敌手,王龁也屡有出色表现,因而蒙骜展露不得头脚,只能替秦国守守大西北,和一些胡人部族小打小闹。直到秦庄襄王上位后,才终于被召回了朝中,开始被委以重任。
于是,在司马错和白起两位名将成为过去式后,新一代的两位名将王龁和蒙骜接过了军刀,为秦国统一天下继续努力。
第八十八回:秦二将横扫三晋,信陵君独将五军
秦庄襄王对吕不韦是非常不错的。譬如说攻灭东周这事,意义重大,难度极小,因而让他去了。而与三晋交战,则是要啃硬骨头,这事就不能让吕不韦去了,而得靠上面那两位专职将军。
之前说过,在白起举剑自尽后,赵国和韩国趁秦国局势震动的良机,先后派兵收复了太原郡和上党郡。随后秦昭襄王过世,秦孝文王上任才一年带三天也突然过世,因此一直无暇出兵攻战。眼下,秦庄襄王坐稳了王位后,选定了大将,宣布秦国再次开启征战模式。
通过之前的经验,要想攻三晋,就须得先下荥阳。这荥阳乃是连接韩国上党和国都新郑的咽喉,拿下了此地后,就好开始慢慢割肉。
蒙骜有幸得了此光荣任务,他率二十万秦军大举杀出,只一战,就攻取了此地,那接下来就是要发兵攻上党了吧?不,秦庄襄王一来恼恨赵人对自己无礼,二来也怕上党守将再来招“举上党降赵”之类的壮举,因而在拿下荥阳后,不急着继续攻韩,而是让他折道向北,去攻打太原。这时,赵国与燕国刚大战方休,根本无力发兵去救,只得眼睁睁地看着太原郡得而复失。
拿下这一南一北两地后,秦国大发兵前去镇守住。然后,才令遣一军,由王龁率领,去拿上党。这一次攻打上党,不比之前那么费力了——赵、韩、魏三国都无人去救,结果只用了数月就轻松搞定。
不用“连横之计”,不用“远交近攻”,蒙骜、王龁二人所向披靡,两年之内连续攻占荥阳、太原、上党。凭的是什么?——凭的是秦国一枝独秀的深厚功力。这就叫做“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秦昭襄王用白起和范雎将东方各国一一打残,然后秦庄襄王只需用两个二流将领,便能轻松打出风卷残云之势。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四年,在轻松击败了韩、赵两国后,秦国开始出大军伐魏。此次仍由蒙骜担任统帅,共计二十万秦国精锐,声势浩大的向魏都大梁直逼而去。
魏安釐王眼见韩、赵两国已先后败在秦军手中,如今又轮着了自己,大惊失色,连忙遣使前去秦国,说要愿割地求和。
秦王见了魏王书信后,大笑道:“今日割一城,明日割一城,何须如此麻烦?”于是不顾魏王哀求,派人督促蒙骜大举进攻,务必要拿下大梁才肯干休。
魏王眼见败报连连传来,只道亡国已是必然,整日哀叹不已。有臣下见了,向其献策道:“大王无须惊慌,秦军声势虽大,不难退也——其实只需一人之力。”
“何人有此能耐?”
“大王之弟,信陵公子——魏无忌。”
魏王猛然醒悟,连夜差人去赵国请信陵君归国。这时,距离当年“窃符救赵”时已过去整整有十年,期间,赵王待信陵君甚厚,不时重金赏赐,又赠他封邑,还帮助他给养食客。因此信陵君听了王兄召唤后,竟不愿归国——毕竟这位王兄的那点能耐他是知道的:此人畏惧秦国如虎,又每每与自己政见不和,此时相助于他,过后自己未必能得到半点好处。更何况,我信陵君又非白起,眼下秦军攻势极盛,纵使我去了,也无必胜把握。
——既然如此,不如不回魏国。
魏王听说信陵君不肯归魏,大急,连忙又下令:若信陵君肯归来,立即赐城一座与他作汤沐邑(封地的别称),信陵君听后一笑置之,下令道:“我心意已定,不愿归魏。门客中若有敢进谏者,立即处死,休怪本君无情!”
且说信陵君居住在赵国期间,许多原先的门客都随他弃魏来投,因知魏王确实不成器,因而在听了信陵君命令后,都默默无语。但其众多门客之中,有两位赵国本土人,在听了该命令后,却不顾性命前来相劝道:“若公子能听我二人一言,虽死也心甘情愿。”
“即是如此,无忌请二位先生赐教。”
“我等之所以慕名来投,正因公子贤名闻于天下,是一等一的豪杰。而公子能名扬天下,岂非是因为魏国之故?若魏国亡了,则公子再也不是魏国贤公子,而是一个见国将亡,却不顾信义,见死不救的怕事之徒。既然如此,若公子要杀我二人,请立即动手;若不动手,请容我二人立即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