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来,别说向赵王缴税了——“启禀大王,眼下北地兵员不足,粮草一空,请大王速速派人前来支援!”
赵孝成王得报后,大惊失色,立即派人前去请李牧再次出山:“李将军,这北地守将还是由你来做吧。”
结果,那边李牧脾气也大,大王差人来连请三次,都说:“不去。”
眼看北地一带的败报接二连三地传来,赵王无奈,只得放下面子亲自去请:“李将军,昔日是寡人不明,错怪了将军。还望将军能看在北地濒危的份上,救救赵国子民吧!”
李牧这才应道:“若大王非用末将不可,须得答应一切政策如同前时。”
赵王不得不依,左哄右骗,才总算将李牧请了出来。李牧重新上任后,北地一带果然迅速平静了下来,三年之内,再也没有败报。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赵王等人虽也心中佩服,嘴上却还要逞下强:“不过依然是避而不战罢了,不足为奇。寡人既已封他为太守,那就是无上隆恩了,何须再对他进行褒奖?”
李牧手下将士们闻知了这事,纷纷劝李牧道:“将军,我等情愿与匈奴大战一场,以证明您绝非浪得虚名。”
“好,且容李某细细筹划,来日必有一战。”
李牧之所以一直未与匈奴交战,并非是因为他胆怯,而在于他早已看清了匈奴的虚实。匈奴为何如此厉害?——不是因为他们人多,而是因为他们马多。十多万匈奴人,就是十多万精骑,来无影去无踪,等你带足人去打时,若胜了,他们逃得飞快,你追都来不及;若败了,他们赶得迅猛,你跑都来不及,因而不可轻易与之交战。
有朋友这时会问了:赵国也有骑兵,战力也不弱,为何不调遣个十万精骑去主动进攻匈奴,狠狠地挫一挫他的锐气?
话是不错,但考虑到这时恰好是长平之战爆发的前夕,因此就失去了这种可能性——赵国的精骑大多都调去与秦军对峙了,怎能放给李牧来用。说得再绝一点:就算真的这么打,也该由廉颇来指挥,绝对轮不到他李牧。
李牧当时手中的兵力大约为十余万,和匈奴主力人数相当。但是,其中只有万余人是骑兵,和匈奴相差甚远。
所以李牧之前的策略一直都是“防守游击战术”:他安排轻骑四处侦查,早早地获知了匈奴的出动消息。等匈奴大军杀到时,连绵数百里的烽火台已被一起点燃,各处的守军迅速收缩到城内,并招呼牧民,农夫也全部进城。匈奴骑兵虽然骁勇,却不像中原士兵那样擅用攻城器械,结果四处寻找下来,处处是坚壁清野。除非匈奴单于有勇气一举突袭上千里杀到邯郸,不然只能乖乖撤退。
这样你追我躲的打法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匈奴单于好不容易趁赵王换将的好机会打了几场胜仗,李牧却又被调回来了,只得气得吹胡瞪眼,无计可施。
眼下,李牧决心不躲了,要和匈奴人好好干一场:我老虎不发威,你们当我是病猫?——非但要打,而且要毕其功于一役!
一日,有数名侦查骑兵匆匆来报:“大将军,匈奴人已到五里外,是否立即下令点燃烽火台?”
“且慢,他们可曾向我方攻来?”
“那倒没有,小的去时,见数万匈奴人正在河边牧马。”
李牧微微一笑,下令道:“你等再去观察,本将随后便来。”
“遵命。”那几人去时,心中奇怪道:将军说随后便来,什么意思,是要开战么?……不管了,我等且去了再说。
那几人走后,李牧迅速下令:“集齐城内所有马匹,从中挑选出母马,洗刷一番,随我出战。”
“这……”骑兵们面面相觑,按令行事,不一会,数千头母马被集合了起来。
“出发!”李牧亲自带队,数千骑士骑着数千母马,直奔匈奴人而去。
匈奴人从未见赵军出城过,眼见数千骑兵奋勇而来,一时慌了手脚。不料赵军骑兵到了后,却不冲过浅河前来交战,也不放箭,而是在河岸对面也开始牧马。他们正在惊讶时,突见身边的马群群情踊跃,纷纷向河岸对面冲去,只得连忙上前去追,一时间,小河中央人仰马翻,大量的匈奴战马冲过河去,径自赶往对面。李牧见计策成功,哈哈大笑道:“收兵,回城!”
他一声令下,赵军士兵们跨上母马,向城中慢慢踱步而去,大量的公马则在后面晃悠悠的集体跟着。匈奴士兵们见了这一幕,只气的头冒青烟,只可惜来时的上万匹好马已所剩无几,欲战而不能。
第八十六回:李牧诱敌摆大阵,匈奴溃败遁千里
匈奴人中了李牧的“美马计”后,终于知道了此人的厉害。单于大怒之余,下令十几万匈奴骑兵倾巢出动,不断寻衅闹事,期盼能扳回颜面。这样一来,赵人的放牧、农事完全被打断,赵军也陷入被动,只得整日的躲在城内不敢轻出。
就在众人素手无策时,李牧自信道:“如此甚好,我等只需一战,便可解去匈奴之患。”
说完这话,他开始在城中加紧练兵,准备与匈奴主力决战。
再说说他这练兵。
别人练兵,无非是让将士们练习刺击搏杀,或者是跑马射箭,总而言之,旨在让士兵们强身健体,提升武艺。并且,经常是骑兵在这边练骑兵的,步兵在那边练步兵的。而李牧不同,他练兵时,喜欢将骑兵、战车、步兵、弓弩手召集到一处,进行配合练习。又对士兵们进行具体分工:何人诱敌,何人阻敌,何人包抄,何人断敌后——这就是所谓阵法。阵法这玩意,说玄乎也玄乎,例如当日孙武、孙膑祖孙二人,就都喜欢使用阵法,且留下了如“八卦阵”等神奇传说(据说桂陵之战时,庞涓就是被该阵给围住的)。但那时双方都是步兵为主,即使有些战车也不会多,因而确实可以通过“方圆结合”(阵法方、圆之间变换),“奇正相辅”(以主力布阵,阵外暗藏伏兵)等方式超炫地击败对手。但这一套对付匈奴可不行——人家才不管你是圆还是方,直接大队骑兵从中飞快穿过,破掉这些阵法也就是分分秒秒的事儿。
李牧通过研究,也琢磨出一套阵法。但他这阵法有个特点:不拘一格,相机而动,适合范围极广。
自李牧当初刚到北地时,就已安排士兵们按他的要求进行操练。眼下,匈奴大肆来袭,他让士兵们预演一番,见众将士已识得该阵法之妙,于是,他正式下达了决战命令。
却说匈奴单于自上次吃了大亏后,也学李牧一样,每日安排轻骑四处探查,一有风吹草地,立即全军出击。探了许多日,虽说吓得赵军不敢出门,但也没摸着什么便宜。直到有一天,探子来报,说有数千赵国牧民出城放牧,一路向北而去已有十余里。单于听后,心中暗喜,连忙传令众军出战。
他怕李牧知觉,再次失手,因而得到情报后立即亲率大军倾巢出动,直奔牧民而去。见匈奴人到了,牧民们吓得四散而逃,扔下了遍地的羊群,匈奴人见终于沾着了赵人的光,纷纷大喜,连忙策马四处抢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