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大胜了这一阵,眼见燕军已入燕国境内,不愿孤军深入,便派快马去代地探查状况。那手下去了一遭,很快便回,说乐乘尚未到代地时,十余万燕军已被当地守将李牧杀得全军覆没。这时乐乘已调转行军路线,前来与廉颇相会。
“好,我知此人非寻常之辈,看来之前是老夫过虑了,哈哈。”廉颇大喜。
等乐乘率军到后,廉颇与之合兵一处,继续向燕国深入,兵临蓟都城下。那燕王喜被廉颇这么一吓,哪还敢与之交战,连忙呈上重礼,欲要与赵军媾和。廉颇心道:先前那一胜,只是欺他燕军大将不懂用兵。若再要强攻城池,只怕力犹不足,不如就此撤军。不过,这燕王并非善类,只怕往后反复无常,再来袭扰,须得找一识时务的,用作燕相,方能保赵国日后无事。他打探得清楚,知将渠此人素有信义,是个贤人,于是对燕王提到:“若要我等撤军,须得立将渠为燕相,再割让边境五城,赵军方肯撤退。”燕王无一不肯,全部照收,廉颇与之交割了城池,方才领兵大肆凯旋而归。
第八十五回:“奇将军”百般不战,用妙计大胜匈奴
这一战,廉颇的大功是不用说了,赵孝成王也对他不吝嘉奖:恰好平原君该年去世,先前相国虞卿又弃印而逃,于是竟封廉颇为赵相国。至于副将乐乘等人,因协助廉颇得当,也一一有赏。唯有那镇守北方代地的李牧,赵王似乎只当他不存在,或者是将他忘了,竟无分毫赏赐。
有下臣看不过去,好心提醒赵王:此役李牧独挡燕国北路军十多万人,大胜,也应有功。谁料赵王听后,两眼一瞪:你等再提此人,休怪寡人无情。
噫,奇怪了。一般来说,若一国国君这么不喜欢一个人,绝不会授他于要职,更别提是大郡太守了,而李牧偏偏是赵国北地太守。
——之前多次提到过赵国北地,在此作一番解释:赵国北地,便是昔日赵主父讨伐胡林、楼烦时所得的云中、雁门、代地等处的统称。其中,云中与雁门主要用作抵挡匈奴,代地主要用作抵挡楼烦、燕国。李牧当时便负责镇守这一带,是的的确确的封疆大臣。
有朋友这时会问了:胡林、楼烦昔日不是被赵主父驱走了么,怎么今日还在骚扰赵国北境?
那是因为游牧民族大多有个共同的特色:打得残,打不绝。今日前来十万大军,你追上去杀他一阵,跑远了,你只得撤军而回。你撤军回去了,他明日又来,再大杀一阵,这次终于成功砍杀了他大半兵马,他狼狈逃窜到数百里外,休养个一二十年,人口补足了些,牛马养肥了,还会再来。
因此,赵主父在位时,虽杀得北方胡人们远遁而去,但到了赵惠文王后期时,边境之患又起。而且,这时的胡林、楼烦还好办,最厉害的是后来大汉帝国的老对手:匈奴。
据《史记》上说,匈奴乃是夏王朝后裔,后因被商、周二朝统治者驱逐,渐渐迁徙到漠北一带,又与西域各国不断融合,暗自壮大,到东周时日益崛起。赵武灵王时,赵国也崛起,向北一顿猛攻,打残了胡林、楼烦二部,结果让匈奴趁机将这些落没部族吸收了过去,实力又进一步,终于成了华夏大地北部最强的一支势力——远胜昔日的东胡、中山、胡林等族。
这样的对手,即使是赵国倾尽全力去打,也无必胜把握。何况那时赵国正忙着与秦国争霸,在北地长期只留驻军十余万,因而,赵惠文王中后期,匈奴祸患日甚,渐渐有侵入赵国腹地之势。
赵惠文王无奈,只得让臣子反复举荐良将,连续试了多人,都无效果。就在他迫不得已,欲要派上长期镇守国中的第一大将廉颇上时,有人推荐了李牧,说此人极有韬略,大王务必要再试一回。
赵惠文王连忙下令召他前来。细看此人,双臂短于常人,似有残疾,因此心中不喜,打算另差他人前去。举荐者恰好在旁,连忙进谏:昔日孙膑遭受膑刑,连马都骑乘不得,难道不是举世名将?——请大王勿要只看外表,而错过了无双国士。
赵惠文王大悟,立即授权李牧镇守匈奴祸患最重的雁门郡。按理说,这李牧身有残疾,蒙大王不弃,才得了这一要职,本该乐滋滋的赶紧上任才对。谁料他却反倒提起要求来了:“若大王非要微臣前去,须得答应臣下一事。”
“何事?”
“如昔日吴起镇守河西一般,微臣有权自主赵国雁门的一应事务。”
“这……”赵惠文王心道:你是何人,也能和吴起比?
君臣二人就为这事僵持住了。幸亏那举荐人拼死拼活的力保李牧,将他夸得如天神下凡一般,赵惠文王犹豫之后,终于答允道:“准了。但若将军去后,也败在匈奴之手,休怪到时寡人追究。”
“这是自然,请大王宽心。”李牧终肯领命,径往雁门上任,抵挡匈奴。
李牧刚去时,赵王觉得还不错:自从李牧一到,果然再无败报传来。但渐渐的,他觉得不对劲了:因为李牧虽无败报,但也无胜报。
派人去细细一查,赵王不禁勃然大怒,召来举荐人骂道:“这李牧去时,被你说得天花乱坠,原来是这等的怕事之徒!——自打他到了雁门郡后,数年之内,竟和匈奴一仗未打,从无胜绩,寡人怎可将如此的重任继续交给此人?”
那举荐人不慌不忙道:“大王所言不差,可他毕竟也未曾有过败绩!大王可细想,自从李牧去后,可曾要您再为此地的战事而烦恼过?”
哎呀,赵王一想,这事倒是真的。自从李牧镇守雁门后,该地一向太平,并无战事发生。非但雁门,代地等处也是如此。赵惠文王是聪明人,渐渐琢磨出其中妙处,于是非但没惩罚李牧,反而对他进行嘉奖,渐渐地,整个北地都开始归李牧统管。
赵惠文王在世时,李牧这一套还算行得通,但到了赵孝成王时,李牧就不太受待见了——此王非彼王,并无其父的肚量。他细细打探清楚李牧的相关举措后,毅然下令道:换李牧。
——这李牧太过分了,他避而不战还是小事,竟然敢不向本王缴纳赋税。那赋税去哪了呢?——他在北地大肆修筑烽火台,四处乱设警戒,花费钱财极多;又竟然每日宰牛杀猪,犒劳十数万北地将士,收买人心;这还不算,他竟然还用重金招募敢死之士,整日在匈奴大营外乱窜,搜集匈奴的相关情报。搜集来搜集去,偏偏又从不出战。
——最终,李牧此人虽未贪污分毫,却把北地的赋税给寡人花得干干净净,真是气煞寡人也!
——不换他,换谁?
很快,赵孝成王一纸令下,罢免了李牧的太守之位,另换他人前去替他。此人去后,一改李牧当日的种种策略,既及时向赵王缴纳赋税,又肯积极出战。结果,赵军五战五败,死伤将士数万,又让匈奴人趁机突入了北地,狠狠的劫掠了一把,才大摇大摆地撤回北方大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