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史记》,《资治通鉴》上都说魏齐死在长平之战后,窃符救赵前,但在下试想:那时秦国正忙着攻邯郸,平原君正忙着四处游说,怎会有空闲忙这事,因此断定这事应当发生在窃符救赵之后。)

平原君回国之后,知虞卿已走,四处差人寻找不到,嗟叹不已。

而范雎见大王器重,白起又已死,再无人敢与自己夺权,不禁贪欲又增几倍。他虽心胸狭窄,但同样是知恩图报的人,于是将自己的好友郑安平,以及昔日的举荐人王稽都委以了重任,算是答谢过这二人当日相救的恩情了。

这事本也无错,试想,那信陵君、平原君二人,为了一个不识时务的草包魏齐都倾尽全力,何况是曾大力相助自己的恩人呢?只可惜,范雎懂得报恩虽对,但不懂得报恩方式,那就错了。

之前,他曾利用自己身为相国之便,委任郑安平为将军,结果郑安平刚当上将军,就得了任务:随王龁前去攻打邯郸。邯郸之战的结果大家也知道了,秦军屡战屡败,被廉颇、信陵君等人杀得落花流水。这事原本和范雎也没啥关系,毕竟当主将的是两个姓王的。问题是:两位主将虽败,却成功逃了出来,但郑安平却不知是因为腿脚慢还是咋的,竟被赵军擒获。

郑安平虽说讲义气,曾救下范雎,但讲义气的人,未必胆儿就大。他被赵军拿刀一比划,竟立即降了。

秦国为激励众将士,在军法中有连坐一说,即若有士兵降了敌国,非但他家人,三大姑八大姨的要遭重罚,举荐人也会牵连——更何况郑安平还是个将军?范雎因此不幸中招。

好在,秦王念范雎有大功,这又是无心之过(谁能想到信陵君竟会有那么大的胆子,竟敢窃符救赵),因此并未怪他。事后范雎想想心中也怕,不敢再随便任命将军了,但王稽那边恩情尚未报过呢?怎么报才好?

要报恩,就要大报!送他个十两黄金就算完的这种小气事范雎可做不出来,于是拜他为太守:河东太守。

王稽这些年来一直忙于寻找人才之类辛苦事,眼下听说能当一回大郡太守,哪能不欣喜若狂。于是连忙去范雎处答谢,乐颠颠的赴任去了。

也怪范雎倒霉,不知道这位王大人是忙于在河东寻找人才还是咋的,去了后忙了数年,竟然毫无作为。每当秦王询问该郡状况时,他也一问三不知。——套用当代术语,王稽这一表现可用一词来形容:不作为。

终于,秦昭襄王迁怒到了范雎身后:相国你好歹是个识分寸的,怎会不考察才能,就擅自委任亲信?而且担任的还都是重要职位!——我秦国的官是这么好当的?

他见这时秦国一家独大已成定局,太子只需不犯大错,统一天下已是必然。再一想,自己已经年老,也坐不了几年国君的宝座了,须要开始料理身后之事。于是绝然道:再百般维护范雎,秦国必乱——罢了,此次就按秦国律法行事吧。

终于,继商鞅、张仪之后,范雎也未摊上好的结局:白起死后二年,范雎受王稽牵连,惨遭弃市之刑(即当众斩杀于市集)。

——此时是公元前255年,因秦国连失白起、范雎二大能臣,如日中天的国势稍稍受挫,东方六国被连续压抑了数十年,终于得了片刻的喘息之机。

第八十四回:燕军出师趁人危,赵军大胜围蓟都

话说当日,赵国于长平之战大败后,险遭卒灭,幸得信陵君与春申君二人领兵相救,总算熬过了最艰难的岁月。此后,虽说春申君撤军回国,信陵君也遣散了八万魏军,自个单独留在邯郸,但因秦国连折了白起、范雎二人,一时局势不稳,无力再来攻赵。到这时,赵国才算彻底化险为夷。

在这之后,因天下各国连续大战,都已困乏,秦国尤其是如此。各国臣民总算过上了几年太平日子。

公元前251年,秦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与六国交战次数最多的一代雄主秦昭襄王过世,其子嬴柱继位,是为秦孝文王。

山东六国听闻此讯后,又纷纷庆贺。之前,白起和范雎去世时,他们已庆贺过两次,到这时是第三次了。也难怪,他们被秦国这“君、相、将”三人反复折腾了几十年,眼巴巴的等到这时,才总算彻底告别了这恐怖的“秦国三人组”。

大家欢喜,赵孝成王最欢喜,因为在秦昭襄王手上,他亏吃得最大,差点连自个都搭进去——可说是此恨绵绵无绝期。

燕王喜(原名如此,不是燕喜王)知道他欢喜,想让他喜上加喜,于是特意派出燕相国,名叫栗腹,持重金前来为赵孝成王祝寿。赵、燕两国历来交好——从赵肃侯那时起,两国之间就唇齿相依,后来赵武灵王又送燕昭王继位,燕昭王知恩图报,也曾出兵相助赵武灵王伐过中山。以上种种,可说两国是百年友邦。

虽说长平之战时,燕国曾有过见死不救的不良记录,但那时秦军势头凶猛,连强楚、强齐眼见赵国将亡都不敢轻动,也算情有可原。

赵孝成王一直有心和燕国重结盟好,因此见燕相国前来祝寿,连忙殷勤款待数日,又亲自差人送他出境,让栗腹笑嘻嘻的回了国。

谁料道,笑嘻嘻的栗腹刚入燕国,就换上了另一副嘴脸:笑里藏刀。

他向燕王喜献策道:“眼下齐国不乐兵事,秦国又刚换新王,正是燕国出兵伐赵的大好时机。若果能一举拿下赵国,则燕国复兴有望。”

燕王犹豫道:“赵国有大将廉颇,极能用兵,昔日纵使强如白起,用之对阵多次都未能占到太大便宜。相国之言,是否有些欠妥?”

栗腹忙道:“此一时彼一时也。那时,赵国强盛,骑兵极多,因此不可轻动。此次微臣去时,但见邯郸城内人烟稀少,甲兵不盛,又私下打听邯郸守军人数,得知如今邯郸守军不过十万,且其中多是些老弱之辈。大王若肯出兵,微臣确信必能一战灭赵。”

燕王壮其言语,下令道:“好,即日起,寡人将全燕上下的所有兵力交付与相国,请立即出兵伐赵。等相国扫平全赵后,自有重赏。”

栗腹见大王同意出兵,大喜,心道:此次平白捡来大功,我必能一战灭赵,名垂青史——后世之人论我时,必当视之为与白起、廉颇同列。

——够狂妄!

不过,狂妄之人大多有狂妄的资本,栗腹正是如此。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栗腹既知邯郸守军不足十万,又知自己有大军六十万,因而确信一战必胜。

是的,朋友,你可用力揉揉眼睛,确信没有看错。燕国自燕惠王(就是用骑劫代替乐毅的那位)之后,一直未再发生大规模战事,因而在赵、楚等强国一直忙于外战,年年损兵折将的同时,该国的兵力却是芝麻开花,年年增多。

据在下推断,出现这令人惊讶的一幕还有另一层原因:燕国自打用猛将秦开得了辽东后,国土面积猛增一倍,一下子成了地广人稀的典范。本来这也不能说明燕国人口就该突然膨胀,但联系到此前的天下大势,我等就可明了矣。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9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9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