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军将士素来敬重信陵君贤名,又见他亲自打头阵,因此听后都说愿去。信陵君见了,又下令道:父子俱在军中的,父归;兄弟俱在军中的,兄归;若是独子的,立即归国侍奉老母。这一举措,分明是断绝了众人的后顾之忧。因而父子兄弟相互勉励,都说随信陵君前去的,务必要好好的与秦军杀上一阵,不可堕了魏人的骨气。
第八十二回:秦王迁怒杀白起,赵、韩趁机复失地
由此,十万魏军,去了二万,只存八万精锐。信陵君整军过了,立即拔寨而起前去救赵。
这时,楚将春申君正在魏军身后,听说信陵君先行去了,不甘落后,连忙督促众人加速前进,务必要及时赶到战场。
王龁、王陵二人,只道魏、楚两军都已被吓住,因而放心全力攻城,不顾忌身后会有援军杀来。结果秦、赵两军正在邯郸城头酣战时,魏、楚两军十多万人已经及时赶到,加入了战局,秦军措不及防,旋即大败。
秦王闻讯大惊,连忙又去请白起出战,白起是耿直汉子,不禁笑话秦王道:“早说攻赵一事已不可取,何必要三番两次来劝?纵是白起这时肯出兵,也为时晚矣。”
秦王得闻此事后,大怒,一怒白起,二怒“张禄”。于是命“张禄”再去劝说。白起见了“张禄”一脸的无奈神色后,那叫一个心中畅快,自是不会听他之劝,更不会愿意挂帅领军。就这么每日在白府中呆着,每日喝茶饮酒,坐看秦国君臣的笑话。
范雎劝说白起不动,只得如实回报秦王。秦王怒气勃发,不能遏制道:“难道少了你白起,寡人还统一不得天下么?”于是又让范雎四处收罗能战将士,再发兵二十万前去支援王龁,心想:纵是赵国求得了援兵二十万,再加上赵军十万,那也就是三十万乌合之众。寡人先后大发兵五十万前去,偏偏不信连一处邯郸都攻不下来!
四国大军再次大战,因廉颇守御得当,魏、楚两军又是真心相助,秦军再次大败。王龁苦于邯郸守备森严,只得退兵到百里外的武安一带下寨,又作书去秦王处告急,不敢再轻易率军前去攻打邯郸。
只不过数月,败报接二连三的传入咸阳。这是秦昭襄王上任以来从未有过的。当年,用白起为将时,动辄今日砍杀了二十万魏军,明日又水淹了三十万楚军,
长平一战,四十多万赵国精锐没于一役,何曾受过这等鸟气?
怎么办?再去请白起?再让这厮笑话寡人?不,寡人乃一国之君,以横扫六国,统一天下为己任。到那时,天下臣民,生杀皆绝于寡人之手,何况一白起?
既不肯为我所用,何必要强留他。秦王大怒后,颁令下去:剥夺白起一切军衔,爵位,贬他为庶民。且速速赶他出咸阳,此人一日在咸阳城中,寡人一日吃不香睡不着。
不多时,手下来报:白起重病未愈,实不能出行,他让我请大王开恩,说过个一段时间,等他身体康健了,自会离开咸阳。
事到如今,也知道来求寡人耶!秦王听后,怒气更盛,出动甲士三百,务必要押白起出咸阳城!——哼,跟我斗!
白起无奈,只得强自起身,携带家眷出了咸阳城,向西北远去。看秦王这一用意,明显是迁怒于白起,把他当罪人看了。因此白起出咸阳时,不免仗着曾立有大功,喊上个几句“微臣着实冤屈,微臣并无大罪”之类的话语。
不料,范雎忌惮白起和自己有仇,早就安排暗探埋伏于白起身旁。一听这话,连忙去秦王处告密:“白起仗着立过些功劳,欲要谋反。此人实有大才,若大王打定主意不再用他,不如将他杀了,一了百了。
秦王大惊,思来想去,若杀了白起,着实可惜。若不杀他,就必须用他,这就必须要本王低下头去,向这个讨人厌的家伙道歉——怎么可能?
范雎见秦王犹豫不决,又上前奏道:“大王,当断则断,岂不见昔日魏惠王之事乎!”
秦王听后,脸上杀气尽显,心意已决。于是让人用快马送一事物给白起,务必要他亲自拆开来看。
白起一行刚出咸阳,秦王使者已到。白起接过了秦王所赠之物,一看,是一把宝剑,已知秦王心意。不禁叹道:“看情形,白起今日不死,大王必不肯干休。只是,白起立功无数,未曾有错,大王何必要相逼至此!”
再看使者,怒目视他,身边数百甲士又逐渐围拢过来,遂知已是必死无疑。思索了片刻,叹道:“罢了,我固当死,昔日长平一战,四十余万赵军难道有错么。我杀四十余万无辜将士,今日大王只杀我一人,虽死,已晚。”
一声叹息过后,白起举剑自尽。
却说那持剑使者来时,秦王曾有令:若白起甘愿伏诛,祸不及家小——此乃收买人心之策。白起大功,全天下人都看在眼里,秦王岂能不知。若是杀了白起,再杀尽他家人,则日后秦国再无人敢领兵上阵矣。
公元前257年,白起自尽于咸阳城外。秋叶飞过,处处金黄,一代名将,就此泯没于尘埃。
数月之后,白起死讯传遍天下。山东六国获知了此事后,纷纷大肆庆贺,知秦国失去了此人后,一时绝对吞并不了六国——我等有救了!
一年之后,赵、韩二国趁白起身死,秦国无良将之机,立即出兵收复失地。其中,赵国一举收复了太原,韩国一举收复了上党。秦国统一天下的进程至此被打断。
李牧传(?—前229年)
第八十三回:杀魏齐一朝血恨,遭连坐范雎身死
“赵之所侍者李牧,而卒杀之,以速其亡。”——胡三省。
何为一国之擎天柱?——此人亡后,此国亦亡。
先接上文。
范雎一句话,成功搞掂了最大的竞争对手。从白起自尽的那一刻起,范雎就是大秦帝国相国一职的唯一竞争者。看似,只要他嫉贤妒能,欺上瞒下,这个相国之位他想干多久,就能干多久。
但是,他没想到的是,自己的末日也正在悄悄逼近。
出于秦国下一代领导班子即将登场的目的,在此先细说下范雎这人。
毫无疑问,范雎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相助秦昭襄王打压魏冉,提升王威,大大加强了秦国的核心控制力(若魏冉还在,秦国必不能全力攻赵);同时,又通过“远交近攻”的战略规划,实现了“分化六国,重创三晋”的最终目的。
长平之战结束后,秦国再无对手,一统天下的所有障碍已被扫清。而促成了这一局面的最大幕后功臣,正是范雎。
秦昭襄王是明白人,很够意思:寡人已没有了武安君,不可再无应侯。
应侯,便是“张禄”,既是相国,又是侯爵。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商鞅变法时,为秦国制定了“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如之前经常出现的“左庶长”一职,为第十级,只能算是个起步级别,如同今日的少校、中校一样。而再往上去,到了第十六级时,便是同样经常出现的“大良造”了,初时因秦国未置“丞相”一职,该职权是很厉害的,等同于相国。直到秦武王时,因学山东各国设置了相位,大良造的权职才降了下来。大良造再往上去,又有驷车、大庶长、关内侯、彻侯四职。从名字上就可看出,到了“侯”这一层面,就有封邑了,这就是所谓“地主阶级”中的精英,是对一人巨大功绩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