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时,一声急报传至赵军军中:大事不妙,长平关已被秦军拿下!
长平关守将大惊,连忙迅速撤回军马去关下看,果然,长平关上这时已被换成了秦军旗号。再想回夺时,驻守的数千秦军凭着此关又高又险,将如蝗般的箭雨射下,关下赵军措不及防,死伤惨重,再想回去攻打王龁营垒时,王龁早已听知此信,派遣了数万军士前来相助。关上的军士本无多少,又非精锐,被这么两下一击,竟遭覆没。
原来,白起前些日子一直未肯出兵,就在等这支奇兵包抄到位。该军队并非是天兵天将,也无跨过赵军前去攻关的本事。他们之所以能建此奇功,只因他们都是骑兵,脚程极快。经白起策划,该骑兵部队事先携带好十几日干粮,从上党以西出兵,然后从西北方向绕过了一个大圈,一直绕到了长平关的身后,才突然发动了进攻。白起当初既然将王龁安置在了长平关前,就料定关上的上万守军必会出兵配合赵括发动攻势,从而定下了该奇招,以借机拿下此关,进一步封锁赵军主力。即使关上的赵军不肯轻出,也绝不会料到秦军会在正面与之相持的同时,会另派三万奇兵绕到他们身后发动突然袭击——总之,此关是白起料定能攻下的。
拿下了长平关后,该部队只留五千人镇守此关,另有两万多人补足了军需后,马不停蹄,又径自沿着百里石长城一线快速进兵,去拿故关,过了数日,又是大捷,竟将故关也轻松拿下了。
凭借奇计,秦军连下两关,又控制了百里石长城。如同围棋下法一样,秦军已成功将外围打成了连绵不绝的一片。而这时的白起,终于露出了他狰狞的面目。
他有条不紊的下达了第三道将令:即刻起,二十万大军立即出发,合围赵军。
按常理来说,堵在丹水北端两岸的赵军主力现有近五十万人,而白起手中所掌握的总兵力也大抵是这个数字,双方兵力相差无几,如何包围?
白起之所以能狂妄地发出该命令,是因为他已找到了获胜的钥匙:东壁垒。
早在开战前曾说过,西壁垒为一段山脉,名叫空仓岭;而东壁垒则有几座高山,如韩王山、大粮山等。其中,韩王山在北,大粮山在南,赵括如今就率五十万主力正驻扎于韩王山东侧,因而白起下达该命令时,目标不是冲向赵军,而是抢占韩王山。
二十万大军既出,攻占韩王山一事就毫无悬念了。在秦军大举的进攻下,此前已分兵去援助赵括进攻王龁的韩王山防线很快失守。拿下韩王山后,白起令旗一摇,只留下十万军士驻守,分兵十万前去南路,协助早已堵在那里的五千骑兵。
到了这时,局势方才大明,在白起的筹划下,终于从四个方向将赵括军团团围住了。
——赵军北面:由王龁部十几万人堵在长平关前,负责镇守;赵军西面:是秦军的西壁垒防线,由十万守营将士负责镇守;赵军南面:由之前的五千骑兵,以及后续赶来的十万秦军负责镇守;东面;由刚刚夺占韩王山的十万秦军负责镇守。
到此,秦军的“四面合围”工作,业已完成。
第七十七回:冯亭率军救赵括,白起趁机占粮山
此前大致介绍过秦、赵两军总兵力。其中,秦军总兵力约为五十五万,赵军总兵力约为五十万(此皆为实数)。仗打到这时,双方都已精锐尽出,不留余力,只能寄望于两军主帅了。
白起的三招已使完,接下来且看赵括的能耐。
有朋友这时会问了:赵军都被包成包子了,赵括再有能耐,又能如何?
话非如此。别看秦军这边十万,那边十万的围得够壮观。若在平原上,这种围法堪称不堪一击,因为赵军无论朝哪个方向猛力突破,该方向的秦军都处于绝对劣势,很难抵挡的住。白起这一围,妙就妙在秦军的四个阵地不是坐拥高山,就是凭借高关,相对来说,也就南路地势平坦,较为适合突破了。
白起也料定赵军被围后,必会向南奋死突击,因而亲率剩余的十万兵力,驻守南路军身后,在此地也加班加点修建营垒,以防备赵军集中兵力,于此地展开总攻势。
却说被围在垓心的赵括见了秦军这一阵势,终于清楚了秦军的真正主帅,以及真正目的,不禁惊呼道:“好个武安君,竟会布下此阵势,欺我赵国无人耶?”
他这话,既有中了白起之计,身陷重围的悲愤;也带有些跃跃欲试,想和白起一较高下的意思——白起之刀,从不轻出,既已出了,从无不中。但本将也非等闲之辈,且看我赵括来会你一会。
他既是“兵法大家”,自然早已将各类破解包围之法背得滚瓜烂熟,因此略一琢磨,已有计了,遂下令道:“我军也可兵分四部,每部各十万人,立即朝东、南、西、北各处秦军发动猛攻。如有一处得胜,立即来中军处报知本将!”然后,他亲自坐镇于中军,率剩余将士沿着丹水两岸加紧修筑营垒,以备后需。
赵军将士们深知眼下危机,因而赵括军令一下,立即四下猛攻,企图杀出一条血路来。顿时,长平关,东、西壁垒,以及秦军南部防线处,处处有大量赵军奋死冲上。秦军各分部将领乍然见赵军四下猛力反扑,只得一边努力抵挡,一边去白起处询问对策。
白起虽不是“兵法大家”,但也是懂点兵法的。他见了赵军这一举措,不禁哑然失笑道:“赵括这番出击,是以为我白起用兵,还拘泥于‘围师必留一阕’么?”遂派人通知各部守将道:“赵军既已兵分四路,每处军士人数定然也只有十万。众将军切记,务必把守住各处防线,若让赵军得了一处,唯该处守将是问!此外,若无本将命令,各军、各部,皆不得主动出击!若有出击者,让本将知道了,必诛杀之。”
秦军各分部一齐听令,皆不敢大意,老老实实的将各处防线守了个密不透风。赵军四处出击,大战了许多日,始终未寻到有隙可图之处,只得又全部撤回原先阵地,等赵将军再谋良策。
赵括先前的计策虽未得逞,但这时他又有一计。他传令下去:“选老弱将士上千人,去秦军各处壁垒前诱战,只须诱得一处秦军大举杀出,本将之计便可成了。”
一支嬴兵,很快组建完成。他们其中大多是连兵器也拿不稳的老战士,如今得了大将军号令,只得颤颤巍巍地带着孙子辈的小将士们前去秦军营垒前诱战。秦军各处守将早已得白起严令,哪敢轻出,只能不断派弓弩手朝他们大放乱箭。不多时,秦军一兵未出,就把这批老人家给吓退回去了。
赵括两计不成,又有一计。他四处召集痛恨秦军的勇士,组建成了上千人的敢死队,四处寻小路向东南方出击。这次他的计策倒是成了——因秦军此时都只顾紧守营寨,不敢轻出,终于让数十号赵军勇士成功地突破了层层围堵,杀出重围去了。
杀出重围去干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