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见秦军大举来袭,不慌不忙,先派出先锋部队,依旧是十万人,出关迎战。此战,秦军是动真格的了,非同以往儿戏一般,与十万赵军杀得难分难解。站于壁垒前观战的赵括见赵军一时取胜不得,当场下令,另出五万军队下关增援。
秦军正奋勇厮杀时,见对方又有数万援军加入战局,顿时抵敌不过,迫不得已,王龁只得又一次率军败退。
他事先已得白起指示,因此在撤军时,有意收拢败兵沿着丹水向北逃窜。赵军见秦军打来打去就知道跑,都有点意兴阑珊——若赵大将军这次能够不要鸣金收兵,让我等趁机追赶上去,将这五万敌军全部消灭了,那才过瘾哪。
算他们运气“不好”,这次终于让他们心想事成了。此战赵括见秦军大举向丹水以北撤退,并未鸣金,反而另派传令官过来,催促众将士向北急追,奋勇杀敌。
当时,赵括身边曾有人提醒他道:“上次大将军说穷寇莫追,这次怎的忘了?”
赵括得意道:“你等从军多时,怎的连地利之事都不懂得?前次,秦军撤退时是往南去,那一带早已被秦军攻取,因而担心有诈,不好去追;此次,秦军是往北退,因而可下令急追……”
下属们不解,都目瞪口呆地盯着他,等他说下文。
赵括笑而不语,不再解释。他目送大队赵军远去,心道:今日终可获一大胜了,若先父泉下有知,也必会为往日的偏见感到羞愧吧。
就在赵括等人喜气洋洋,只等赵军大胜的捷报时,丹水对岸的白起正紧张地关注局势,以便将自己早已备下的几大杀招及时使出。当他得知十数万赵军已脱离东壁垒前沿,向北方急追而去时,立即颁下了第一道命令。
——十万援兵,立即向北急行,从上游渡过丹水,驰援王龁所部。
秦军早已整装待发,大将军命令一下,立即如约行动。
第七十五回:秦军关前筑营垒,赵军尽出围王龁
却说王龁所部五万人,且战且走,一路向北撤退。撤了有十余里时,隐约看到赵军的长平关已在远处高耸,心下暗叫不好。原来,秦军此次的撤退方向很有问题:若向西撤,可撤回空仓岭一带的西壁垒防线;向南撤,则可入河间之地;唯有向北撤,却是撤不得的,因为这样一来,就等于是自投罗网了。
为了方便理解,还是用简单的图形说话。当时的秦、赵战场,有山有水,煞是风景绝佳。其中,又以丹水、百里石长城最为关键,细看这两处地方,大体是个“|\”形。那一竖,代表丹水,左侧,是秦军大营;右侧,则是赵军大营——也就是东、西两大壁垒。这在图形上看不出来,因此我先解释一下。
丹水再往东去,就有从西北向东南方向贯穿的一道百里石长城防线,上面筑有二关。先前说过,在该斜线中央位置,有赵军严密控制的故关;而最上顶处,正是长平关,此时也有数万赵军把守。
因而,王龁率军北撤途中,越往北撤,通道越窄,左有丹水,右有石长城,前方又是长平关,身后还有十多万赵军苦苦追赶,已陷入绝境矣。
这也正是赵括不怕秦军事先设伏,放心派出大军前去追击的根本原因——这一带,堪称是赵国防线的最紧固处,秦军若事先有伏,赵军绝不会侦查不到。
这一状况王龁事先也清楚,也知道白起既有此命令,必安排有后招。不过,在他真的被逼到此地后,才愈发了解了此举的危险性。事已至此,不可再退,否则就真要被赵军赶至关下,全军覆没了。于是,他一边心中叫苦,一边努力回身,率五万秦军奋死回抗。终于,咬牙支持了一会后,身后终于有大队军士出现,再看时,果真是十万秦军,这才放心。
这支援军之所以姗姗来迟,是因为他们并未趁势杀到赵军后方,与王龁部前后夹击。而是从更北处的地带渡过丹水,从长平关前绕了过来,径自赶到了秦军身后。
可是,这样一来,三十万大军一下子挤作了一处。因丹水河谷两侧皆不宽:自丹水东岸至赵军防线处算起,能容大军行走处,才不过数里。如何可容得几十万大军交战。因此,两军都是前挤后拥,一时施展不开,僵持住了。
趁机良机,刚好做得大事!
却说指挥这支援军的将领来时已得了白起军令:“趁该处地带狭窄,双方施展不开时,速速于当地修筑营垒,用作抵挡秦军之用。”
——白起这是要凭空在长平关前再筑起一座营垒来!
这就是白起的第一招:于险地大筑营垒,在长平关前锲下一颗大钉子,一下子将十多万秦军扔入了赵军的包围圈内。
且看赵军如何应对。
赵括眼看大军已出去了许久,依然没有捷报传来,心想这事倒也古怪,忙派人去打探状况。探子奔去一看,大惊,连忙回来向主帅报告:“报告大将军,有十万秦军突然从丹水北端杀出,已在长平关前十里处大筑营垒。当地四面狭窄,我方十数万大军尽被秦军主将王龁挡住了,冲突不入。”
小探子不明战法,因而大惊,这消息传到了赵大将军处,却是大喜。他得报后,仰天大笑道:“必是秦军已知主将被围,因而大举来救。他这一救,却是正好堕入我计中了。”
下属忙问:“为何?”
“先前王龁军在北,我军在南。秦军若要救他,须得从南而上,与王龁两处夹击,方是上策。可他们却慌不择路,齐齐地挤入了王龁所部阵中,岂非让我军越围越多了?妙极!本以为只能拿下他五万精锐,如今局势有变,已能拿下秦军十多万人。此战一胜,秦军必大伤元气,非但长平可得,整个上党也势必落入我赵国之手。”
众人一想,这倒是真的。忙又问道:“那大将军,我等如何行事才好?”
“传令众军,速速随我出战,不惜一切代价,务必要困住秦军主将王龁!”
传令完后,赵括将东壁垒交给韩军冯亭(上党郡东南部失守时,冯亭率韩军残卒向北急退,投奔了当时驻军长平的廉颇)等人镇守,亲率赵军主力全面出击。
兵法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如今兵屯长平关前的秦军十万有余,因而,赵军若要去强攻,需要五倍于他。赵括算算己方的兵力:先前已出去十多万,这时自己又领兵三十万前去增援——不说五倍于秦军,也至少四倍于秦军了,可攻!
为防止王龁乱中走脱,赵括大军一出,又立即兵分二路。一路向北去支援之前的那十多万先锋部队,另一路则向西直驱丹水,顺着秦军援兵的行进路线向长平关方向赶去,务必要将被围的秦军退路彻底堵死!
这下子,赵军已有四十多万人投入了战局,可不是闹着玩的!很快,王龁等人陷入了重兵围困,再难脱身了:往西去,丹水以西已被秦军牢牢控制;往南看,更是糟糕——近三十万赵军,已密密麻麻地塞满了丹水东岸,连绵不绝十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