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又过了十数日,秦王果真有令下来:传召赵国使者速速进宫。郑朱听后心中欣喜,连忙坐上马车随范雎同去。入了宫后,他一进大殿,立即吃了一大惊。只见王宫大殿内,韩、魏、齐、楚、燕等国使者齐聚一堂,分坐于大殿两侧。郑朱不知秦王是何意,也只好挑了一下首处坐下了。

秦王见六国使者已经集齐,立即下令大设酒宴,招待各国使臣。

席间,秦王与范雎二人一唱一和,大谈特谈,尽说秦国要与赵国和好一事。郑朱满心期盼秦王赶紧下令退兵,也只好跟在后面唯唯诺诺。两个时辰后,宴席散罢,前来恭贺秦国大胜的各国使者们先后告辞,唯有郑朱不敢退去,仍在苦苦等待。

这时,范雎突然走上前去,怒目圆睁,朝赵国使者喝道:“速速回去告知赵王小儿,若想不战,须答应我秦国二事:一,立即下令赵军全部撤出上党,一分一寸都不可留兵把守;二,速速将邯郸以西的太原、晋阳二地割与我秦国,一月之内必须交割完毕。两事只要有一件不允,尽管再大发兵来与我大秦交战。”

那郑朱见刚才还和颜悦色的秦国君臣猛然间翻了脸,一时不知所措。愣了片刻,他哑口无言以对,唯有冷汗如雨般直下,又去偷瞥秦王脸色。

此前一直安坐于最上首的秦王这时也发话了:“你可速归邯郸,将张相国的原话带回去便是了。”

赵国中计了!——那五国见秦、赵二国相处得这么融洽,都以为这二国在暗中通气,没准已在商议什么“秦、赵连横,以制五国”之类的政策。此后,无论赵国怎样求援,再无一国肯救。

第七十二回:廉颇固守筑二关,赵王心焦欲换将

就在赵国求和后不久,局势如同虞卿事先预料的一样:秦军非但不撤,反而攻势更加猛烈。赵王见状无奈,也只得尽倾举国之力增援长平,与秦国死磕到底。

幸好还有廉颇。

先前,“防守之王”廉颇已经败在了王龁手中,如果再遭败绩,赵国不仅要完全撤出上党一带,而且势必会导致蜂拥而来的秦军趁机突破至邯郸城下。那时,赵国局势必危,亡国之说也并非危言耸听。

但若真就这么“一而再,再而三”的败下阵去,廉颇也无法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中了(战国四大名将,指的是:白起、廉颇、李牧、王翦四人。白起和廉颇已经出场,李牧和王翦则是接下来的主角)。他在失守了西壁垒后,已找到解决办法。

还是老办法:防守。

话说当日,拥有大军五十万的王龁见东壁垒一时难下,已分兵另行探索要道,期盼能另遣一支奇兵,绕开赵军主力,直插其身后。

当他的侦查部队翻山越岭,探至长平最东北部时,傻眼了。

只见此地群山高耸,最顶处直入云中,端的是陡峭至极。更绝的是,高也就罢了,或可绕道过去,偏偏又连绵不绝数百里——看起来,似乎无路可过。

消息报至王龁处,王龁大怒道:“若真无路可通赵国,赵军又是如何过来的,再探!”

那就再探。又探了许多日,探子回报道:“上百里山脉中,只有狭道两个,可容大军通过。可是……眼下赵军已在这两个峡道处修筑起两座壁垒,密不透风……”

“好个廉颇,竟然先行一着!”王龁愤愤道:“你等再辛苦一番,去那各处山头探查,或许有山势平坦处,可容大军强过也未可知。”

又过去数十日,探子来报:“报告将军,山头绝不容通过……因为上面已事先建有长城……乃是早前韩国遣人修的。”

——这下是真的无计可施了。

原来,就在廉颇亲率大军死守东壁垒时,已作好了丢失第二道防线的心理准备。于是他暗抽上万军士,提前赶至身后另行修筑新的防线,以备撤军之需。秦军探查的不错,这段山脉的确只有两处峡谷可容通过。其他各处,即使秦军想强行突破,上面也有事先建好的上百里石头长城(上党不愧为兵家必争之地)。于是,廉颇立即下令:围绕这两处峡谷大做文章,尽快建成两道关卡。

由于该山脉经西北方向朝东南方向贯穿,类似于“\”形。随着廉颇一声令下,赵军很快在东北处建了一关,名叫长平关;中央处建了一关,名叫故关(东南处无隙可钻,自然不用建了)。

两关建成后,再加上最前方的东壁垒,赵军固若金汤的防御体系终告完成。再加上赵王又陆续发来近二十万援军,这时廉颇也已掌控大军三十余万,足以固守。

王龁因廉颇将身后防得滴水不漏,无隙可图,只得继续从正面强攻。又攻了大半年,势头凶猛的秦军终究还是没能突破重兵把守的东壁垒,此前一直高昂的士气渐渐低落了下来。

王龁见状,只得停止了强攻,转而驻军丹水河谷中搦赵军出关迎战。廉颇不为所动,任由秦军如何搦战,始终坚守不出。久而久之,王龁无奈,只得率五十万大军撤过丹水,驻军于西壁垒一带,也开始修筑防线。从此,两军对峙于丹水两侧,进入了相持阶段。

也就是从这一刻起,秦国胜,赵国败的命运已经注定。

如果可以假设的话,注意,在下说的是假设。这时将赵军主将由廉颇换城白起,王龁还能如此从容地撤过丹水,还能由其不紧不慢地在西壁垒一带修筑防线?不趁此良机杀他个三五万人挫挫敌军锐气,那就不叫白起。

因此,虽一个善攻,一个善守,在白起面前,与之齐名的廉颇在战略眼光上明显要差了一筹。

转眼间,到公元前260年时,长平之战已打了有两年,期间,廉颇、王龁二人各率数十万大军把守住东、西两处壁垒,始终没有发生决战。

当然,出现这一状况,主要是因为廉颇。他每日站在山头,笑看对方无可奈何的五十万大军,一点都不急。

可是,赵王急了。

因为赵国兵力虽强,但苦于偏处北地,一半国土都是从胡林、楼烦等游牧民族手中抢来的草原,物资生产能力不足。这次出动如此多的大军前去上党,本以为能够迅速拿下该宝地,结果打了整整两年都没个结果,国内这时已经快顶不住了。

再打下去,多年的积蓄非得一扫而空不可。赵孝成王一想到先祖、先父二世苦心经营的成果就要败光在自己手中,就于心不忍。

于是他不断派人前去催促廉颇:速速出战,与秦军一决胜负。

廉颇不是没胆量和王龁交手,只是,此战关系过于重大,他不愿打无必胜把握之仗。于是,他在权衡利弊后,下令赵军继续保持原状,坚决不肯出击。

赵王多次催促,见廉颇始终不肯出战,在懊恼轻率出兵上党的同时,已经有心换将。不过,他也知道,拖垮国内经济还是小事,战后休养生息补一补,还是能够缓得过来的;万一不幸大败,那可就是亡国了。因而,他虽有这个念头,一时尚未下定决心。

直到有一日,邯郸城中突然沸沸扬扬传出一个消息:说廉颇久战不胜,已畏惧秦军如虎,如若再不换他,他就要举军降秦了。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8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8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