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危机摆在白起面前,弄不好这位常胜将军就要命丧齐国了。结果,白起慨然率军前去,大摇大摆的从三晋最中心的魏国地界走了一遭,直到他将齐国的定陶(今山东菏泽)攻占后,才不急不忙地撤军回了秦国。
韩、魏、赵三国在此期间,目瞪口呆地看着白起率着几万秦军从西打到东,又从东回到西,来来回回数千里,竟无一国敢出兵拦截。
好一个视天下诸侯如无物!
魏冉见了,按不住心中的激动。因为三晋的表现,足以证明他们已经畏惧秦国到了极点,这等胆小鼠辈,纵是再合纵来攻,也无需担心了。
他打算再次出击,继续扩大秦国的优势地位。但这时,白起所部数年内连续作战,也够疲乏的了。于是他决定自己亲自上阵。
不要小看魏冉,他虽是相国,整日舞文弄墨,也是懂军事的。公元前275年,他亲自率军前去攻魏,一路顺风顺水的攻到了大梁。这时,魏昭王已经过世,其子魏安釐王在位。
魏安釐王见魏冉亲自率军前来,不敢与之抗衡,连忙作好割地准备。问题是,这时的魏国割来割去,已将大梁以西的土地几乎割尽了,再割的话,只怕秦军动辄出兵,轻易就可攻至大梁城下。因而,以魏王亲弟公子无忌为首的一批主战人士站了出来,力主联合各国竭力抗秦。
魏王夹在主战、主和二派中犹豫不决,最终想出了个两全其美的主意——他答应魏无忌派人前去韩、赵两国求援,自个却打定主意不愿出兵与秦军相抗。结果,“伊阙之战”时侥幸逃脱的韩将暴鸢率军十万急急赶来,本待与魏军联手夹击秦军,到了城下后一看,魏国将大梁城门关得死死的,“夹击秦军”变成了“独挡”秦军,当场被斩首四万,大败而逃。赵国路程稍远,等出兵赶来时,得知韩军已经败退,连忙也火速撤了回去。
魏安釐王这时才得意的对其弟说道:“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迅速派人与魏冉联络,将温地(今河南温县)割给了秦国,秦军果然退去。
魏无忌见状,不服气道:“王兄,割地虽能解一时兵祸,但久而久之,魏国国土必然尽丧,请问,到那时还有何地可贿秦?”
魏王宽慰他道:“此事不需贤弟牵挂,为兄我已有计了。”
——既然土地越割越少,那就去抢一些来。这样,就不怕无地可献了。
他的主意倒也有些道理: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嘛。关键问题是,去哪抢呢?秦、赵这两国都比魏国要强的多,去他们那抢,等于是寻死。齐、楚两国远在东南,即使抢到了,人家秦国也未必看得上。算来算去,只有对韩国下手了!
魏无忌听说其兄要出兵伐韩,大惊。前不久,韩国可刚刚派人前来救魏哪,怎可做出这等不义之事?面对他的质疑,魏王也很无奈:除了攻韩外,还有哪国可攻;不去夺些国土来,拿什么去赂秦?
魏国毕竟是魏王说了算。于是魏国征战策略已定,左拼右凑,凑齐了大军十五万,联合赵国,全力发兵攻韩。
公元前273年,三国大军对峙于韩国华阳(今河南郑州)。
华阳位于大梁以西,自此地再往西去数百里,就是伊阙了。看来魏王攻韩前颇费了些脑筋,特意选了这处地界开战——此地距离秦国极近,土地肥沃,又是连接秦、韩、魏三国的交界地带。只要拿下了此地,再献给秦国,必能保魏国数年太平。
但自作聪明的魏王终究还是疏漏了要命的一点:秦国虽然欲得华阳,但更想要一处地方。
——大梁。
韩国先前因派暴鸢救魏时被秦军大杀了一阵,折损四万大军,这时兵力捉襟见肘,哪有能力与魏、赵两国相抗。不得已,韩厘王只得派使者陈筮连夜赶去秦国,希望秦国能出兵相救。
秦国君臣正乐得看三晋之间互相残杀,本不愿相助。陈筮见状,威胁相国魏冉道:“眼下韩国尚未到危急时,若到了危急时分,必定会举国投降魏、赵二国。到那时,纵使秦国有心出兵,也悔之晚矣。”
魏冉被其说动,当即召来白起,下令道:“韩国危在旦夕,请将军立即提兵十万,前去救韩。”
谁料,白起当场拒绝道:“十万大军人数虽多,但必定行动不便,不能出奇制胜。特恳请恩相另派一支军队予我,只求精,不求多。”
另派一支军队?难道是……魏冉想到这里,眼中精光大现,喜悦道:“白将军确实是罕有的将才,竟会想到出此奇招。嗯,本相立即将调动该部队的兵符授予将军,你可速去。”
白起就此领了兵符,昂然而出,领了一支人数约五万人的部队,飞也似的向华阳赶去。
在此插一句,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军制以来,骑兵以其极强的机动力,开始逐渐淘汰传统的战车战法。到了这时,秦、赵、魏、韩、燕、齐各国无不建有骑兵部队。不过,因组建骑兵需要大量的战马,因此各国骑兵人数都不会太多。秦、赵、燕三国因接近北地,骑兵人数较多一些,都各有数万专职骑兵;魏、韩、楚等国受制于地理位置,得不了太多马匹,因而骑兵配置得就比较少。白起向魏冉提议的,就是只带一支骑兵部队前去救韩,而不用慢吞吞的步兵。
却说咸阳距离华阳有近千里路程,若是调集大量步兵赶去增援,至少需要一个月才能赶到;而这次,白起只率了五万精骑,未用步兵,一路不作停顿,竟只用了八日就迅速地赶到了华阳战场。魏军这时正在全力攻打华阳,未曾想过秦军会从自己身后突然出现,当即被五万骑兵一阵砍杀,死伤惨重。魏将芒卯见势不妙,赶紧扔下华阳城,率败军向大梁急撤,白起见状,亲率主力快马加鞭的向东追去,一路截杀。想那些盔甲笨重的魏军步兵怎会快的过战马,很快就纷纷倒在了秦人马蹄之下,只一战,十五万魏国大军被秦国精骑轻易砍杀了十之八九,剩余的,哭爹叫娘,只恨少长了两条腿。芒卯辛苦组织败兵退至大梁后,一点算,剩下的“大军”已不到两万人了。
就在魏人逃时,赵将贾偃也正急急的率军向北撤退。他这支军队人数不多,只有五万人,又因赵国北接大漠,盛产良马,这支部队中有不少都是骑兵将士,按理说应当能躲过秦军追杀。可是事不凑巧,偏偏华阳地处黄河以南,这支军队要想顺利退回赵国去,就必须先渡黄河。
结果,几万人马正急着渡河时,白起已杀败魏军,赶到了此地。紧接着又是一阵厮杀,赵军如同魏军一样,也遭大败。五万人马伤折一半,只有两万多人侥幸逃过了黄河,吓得一路向邯郸疾奔而去。
到此,“华阳之战”结束。白起通过急行军战法,再次斩杀魏、赵两军总计有十五万人,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但这还没完,白起击败魏、赵两军后,又挟着大胜之威,将五万精骑开至大梁城下,搦魏军出城迎战。魏安釐王趴到城墙上一看,心惊肉跳,连忙派人出城,又将南阳之地双手献上,只唯恐白起不肯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