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后,赵王与蔺相如率数百卫士如约启程,赶去渑池赴约。
秦昭襄王已在渑池等候多时了。
赵王等人尚未到时,他已稳坐渑池行宫,多方打探赵国方面的虚实,好做详细部署。期间,探子来报,说廉颇已尽集赵国将士,约有数十万大军,黑云密布般的驻扎在赵国边境。秦王听后暗叫不好:赵王此次有备而来,倒不好轻率行事了。
有朋友这时会问了:反正赵王已深入秦国境内,拿住他,除了坏些名声外,也没啥损失呀。再说了,那廉颇虽善守,却绝无胆量率军杀出与白起一决高下,因而,赵军既不会来救,何不干脆行事,直接将赵王拿下。
可秦王这时却想的不同——他其实也挺在乎名声的。
要知道,之前欺瞒楚怀王时,秦国虽损失了名声,但却借此机会大破楚军,得了无数土地——相比土地而言,名声不要也罢。如今,即使拿住了赵王,或者将他杀了,但拿不到一寸土地,名声还丢了——岂不是名利双失?
这便是其中关键了:秦昭襄王是个“利”字当头的枭雄,但若得不了“利”,他便在乎起“名”来了。
——毕竟,一国之君,长年被天下人骂作小人,心里滋味也不会太好受。
秦王知获赵国作好防备后,改变了初衷。他已不准备扣押赵王了,只想借机屈折赵王——要让这位看似挺有才干的赵王明白:秦王,不是阁下这位“小王”可比的。
渑池行宫。
赵王远道而来,一路颠簸了好几日才到,满脸困倦之色。才刚微作休息,便被秦王急急地请去赴宴。蔺相如见状,紧紧相随。
席间,秦国君臣身为东道主,雅兴极高,将随同前来的女乐演奏尽情的欣赏个遍。赵王这边身处险地,哪有心情去管这些,只得唯唯诺诺,满心盼望宴会赶紧结束,与秦国把结盟一事定下了,就好回国。谁料,他越是情绪冷淡,秦王那边见了就越是心中欣喜,宴席快结束时,秦王仗着酒劲,放肆道:“来,赵王,为寡人弹奏一曲!”
说完,他一挥手,身旁的乐师赶紧将手中的琴瑟递给赵王。赵王见在座的除了蔺相如外,无一不是秦人,而行宫外,另有秦国大军驻扎。不得已,只得接过了,略微弹了几下,就放下乐器,答复秦王道:“赵何不熟音律,让秦王见笑了。”
秦王哈哈大笑,吩咐下首一史官道:“今日赵王为寡人鼓瑟,你等务必要将这事给记下了。”
蔺相如一听这话,心中有气。于是上前去秦国乐师手中夺过了一个缶(一种瓦质的打击乐器),奉献到秦王面前,说道:“赵王有旨,请秦王击缶。”
秦王大怒,目瞪此人,见是蔺相如,心中倒有些着慌——又是那个不要命的。蔺相如见秦王不肯,又向前几步,大声道:“赵王有旨,请秦王速速击缶助兴!”
秦国卫士一见这情况,赶紧上前,想要砍杀蔺相如。这时,却见蔺相如将手中的瓦缶猛击地面,裂成两半。他手持一块,勒住秦王大喝道:“谁敢向前!蔺某拼着一死,必要秦王击缶方肯罢休。”
秦王无奈,只得拾起那另一半瓦块,拿根象牙筷子在上前轻敲了几下。蔺相如见状,连忙返回秦王身前下跪道:“微臣冒犯大王,愿认死罪。”
秦王惊魂若定,欲待发怒,但略一想,蔺相如此举属于忠心护主——于理上讲,站得住脚。他原本就不想和赵国彻底翻脸,因有了这个心思,便面色阴沉道:“罢了,你且退下吧。”
蔺相如一听这话,旋即走出帐外,大声道:“赵国史官何在?”
“臣在。”不一会,一人上前听他吩咐。
“你且记下,今日秦王尊赵王旨意,为他击缶助兴。”
秦王刚刚按下怒火,一听蔺相如这口气,再次火冒三丈。他以君王的口气对赵王下令道:“秦强赵弱。因此赵国想与秦国结盟,须有贺礼,请赵王速速拟书,割城十五座给本王,不然,你等且休想回国了!”
蔺相如针锋相对道:“秦王若想要我赵国十五城,必须用一城来换。否则,请立即下令杀了我君臣二人!”
用一城换十五城?这笔买卖好做!秦王连忙问他道:“赵国想要我秦国哪座城池?”
“唯有一城可换——咸阳!”
……
就这样,秦王处处使绊,蔺相如应对自如。最终,出于不愿与赵国决战的根本原因,秦昭襄王忍住了满肚子的怒火,还是放赵王和蔺相如等人回国去了。
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君有赵何。这三人,都非等闲之辈,眼下非图谋赵国之时也——秦昭襄王目睹赵国众人离去,心中嗟叹。
赵国是不可图的了。韩、魏二国一来因先前被打怕了,防线收得极深;二来又因燕、赵、韩、魏刚因伐齐一事结成了同盟,此时赵、燕正当强盛,也不好贸然出兵攻打。那么,该往何处用兵呢?
之前秦国明君、能臣很多,白起这样的超级战将还真没出现过。将这样一把锋利到极点的宝刀闲置着,岂不太过可惜!
于是,秦军决定再次出击,这次目标换城了南方的楚国。
第六十四回:定蜀中秦兵东进,入上庸威逼郢都
公元前279年,就在“渑池之会”同年,白起举兵八万,南下伐楚。
其实,在“渑池之会”前一年,秦军已经与楚国交战过,并且获胜。当时的统帅,是赫赫威名的司马错将军。
只怪白起先前表现的太过出色,攻下几十城,斩杀几十万人对他来说似乎轻而易举,一出手,就如砍瓜切菜一样,反倒将司马错这位资格最老的老将军给抛在幕后了。其实,实事求是的讲,论战术,司马错远不如白起;但论起战略眼光来,司马错却是要胜出白起一筹。
这从其终生致力于伐蜀一事上就可看出。
蜀国,以及附近巴、苴,早先已被他讨平,后来又多次叛乱,每次也都是由司马错率军前去平叛。三番四次下来,到了这时,总算消停了,秦国终于将这块偏处西南的广阔土地成功消化。消化过后,得了蜀地的巨大作用便立即显现了出来。
首先是经济方面。既归秦国统辖,就要纳税,就要按秦国律法办事。蜀地虽人烟稀少,与中原大国不能相比,但因其面积不小,因此这一块贡献也委实可观。
其次,就是更关键的战略意义了。司马错早在首次伐蜀时,就曾提出过一个大胆的观点:得蜀,则得楚;得楚,则可安天下!
这一观点当初提出时,少有人信服,直到公元前280年时,大家都信了。
这一年,司马错率着平定蜀地的十万秦军,以及数万巴蜀土人,乘着事先造好的战船,浩浩荡荡地从涪水(嘉陵江支流)出发,向东攻入了楚国境内。楚国历来只担心秦国从商於等地出兵南下,未曾提防过秦军会从蜀地杀出,而且用的还是新式武器——战船,这可是楚、越等国的专利。因而一时措不及防,被秦军迅速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