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盯着剧辛看了一会后,说道:“将军无需担心,此一时彼一时也,本将已有十成的把握攻下临淄。”
剧辛仍不死心,紧追着问道:“齐国乃是大国,有城七十余座,仅凭十万燕军,即使攻下临淄又能如何?到了那时,想继续进兵则兵力不足,想留守又怕齐军抄我方后路,进退不得,上将军不可不慎重考虑。”
乐毅挥手道:“剧将军思虑周详,在下领教了。但在本将看来,自古用兵无永恒不变之理,出奇制胜才是兵法关键。眼下,齐王骄纵,将帅无能,燕弱齐强的局势已被扭转,不趁此时攻灭齐国,更待何时?”
“这……”剧辛不知道燕王和乐毅早已定下远大志向,这时见乐毅出此狂言,一时愣住了。
乐毅也不再与他作口舌之争,下令全军道:“备齐船只,速速渡河。”
齐国国都,临淄。
朝堂上,位于正前方宝座上的齐闵王大发雷霆,暴怒喝声不时的响彻大殿,大殿四周,两排文武官员一起低头屏气,大气也不敢出。
“触子无能!你等也是无能!想我大齐国百年之内,何曾受过这等耻辱?”
……
齐王怒喝数声后,见殿内一片肃静,重重掷下手中的军报,又大声喝道:“总算小将达子略有胆识,独自率领齐军回撤……可这又有何用,那五国得了便宜,必定已经遁走,寡人想要一雪前耻也是极难了。”
……
齐王坐下想想,又站起身来接着大声道:“可有人敢率领一军前去攻燕的?寡人也授予他二十万精兵。不报此仇,寡人心中愤恨难平!”
……
齐王见殿上百官始终无一人发话,眉头紧皱,又欲发怒,苦于一时无辞。片刻后,他的眉头总算是舒开了,语气也趋于平和,说道:“传小将军达子速速上前听命。”
却说那达子本非齐国大将,向来默默无闻,自然无缘分参与朝政议事。只因前些日子齐军于济西大败时,他勇敢站出,组织早已溃败的齐军抢舟险渡逃回了不少人,因而齐王心中对他有了印象。
齐闵王虽说骄横,却不会傻到真的将败逃回来的大小将官全给杀了——就拿那封书信来说,齐王原是想激励触子等人一番,结果没想到那帮将军们这么不经用,一吓便跑掉不少。相比之下,这位达子堪称有勇有谋,比触子等人要强的多了。
达子被传到后,齐王问他:“寡人这就任命你为大将,率军二十万前去伐燕,你可敢担当此任?”
达子听后一惊,而后顿首道:“在下万万不敢担当此重任。”
“本当你是个将才,谁料想也是个无胆鼠辈,罢了,罢了。”
达子被齐王这一激,抬起头来道:“若是要末将以身殉国,末将绝不含糊。只是大王所倡议的伐燕一事,请恕末将无论如何也不敢附从。”
“这是为何?”齐王奇怪了:你既然死都不怕,还怕当一回大将吗?
“请恕末将直言,那乐毅用兵之能,恐怕我齐国无人能与之相比。眼下我军乍败,士气沮丧,若这时前去伐燕,非得再次大败不可。”
原来如此。齐闵王心中愤怒渐平,想想达子所说的话不无道理。算了,且饶他燕国一回,这事再从长计议吧。
齐王才将伐燕一事刚刚放下,济水那边快马来报:“十万燕军声势浩大阻挡不得,已被他强渡过济水了。”
“什么!”齐王听后大惊:寡人尚未找他燕国的晦气,这时竟欺负到寡人头上来了。略一琢磨,又问那快马来报信的军士道:“果真只有燕军一路兵马,其他四国未曾有兵马跟来?”
“涌过河来的部队清一色打着燕军旗号,未曾见到有他国军队踪影。”
齐王听后,转惊为喜道:“济西之仇可报矣。”
他再次召来达子,下令道:“上次你撤军得当,收拢回临淄的军队约有十万,寡人再为你增兵十万,可敢前去迎战燕军?”
“末将肝脑涂地,必报大王厚恩。”
达子果是一条好汉,他得了齐王旨意,领了大将军印信,毫无惧色地率着二十万大军前去交战。出发时,他鼓舞手下将士道:“燕军残暴你等也见了,上回一战,我等十万同胞尽数亡于敌手,今番又要和燕军交战,若不能胜,本将情愿战死。”
二十万齐军被他感动,纷纷自表决心,说不惧怕那乐毅,此次交战必定要大胜才回。
第五十四回:齐王因怒不与粮,达子兵败身战死
达子领着这支士气重新恢复的军队向临淄城北的济水方向行军,不日就到了距离燕军不远处。乐毅这时已率军完全渡过了济水,安营扎寨完毕,探知大队的齐军来到,有意试探这支齐军的底细,便派出一支上万人的偏师前去佯攻了一通,结果齐军阵势严密,丝毫不为所动。
随后,他派出的暗探来报:“此次齐军统帅便是上次在济西时率军撤退的小将军达子。此番他得了齐王任命,率军二十万前来迎战。”
乐毅听后叹道:“齐国名将辈出,历来强盛,果然有些道理。一个小小偏将,初当大任便能独率二十万大军而阵势不乱,实属难得。”
一声感叹后,他随即出招。
细说乐毅的对策前,还得回过头去说前几日的济西之战。那一日,二十万齐军战败后,侥幸逃回去一半,剩余的十万人又被合纵伐齐的五国联军给砍杀了大半,再剩下的,自然是全部作了俘虏了。
下面我们来简述下那个时代的俘虏们。
俘虏:即战败后逃跑不得,被获胜方擒获的士兵,一般情况下只要有战事,就必然出现俘虏。在春秋战国时,由于各国刚刚踏入封建社会,奴隶体制还尾大不掉,因此对待俘虏的方法一般是野蛮的抓回国内充当奴隶。这种情况下,很多小国臣民可就惨了,他们中一些人本在国内养尊处优,结果国家太小一不留神就给人灭了,他们也便成了俘虏,最终作了奴隶。更惨的是,这类命苦的亡国奴们还得背上一个屈辱的称谓:“贱民”。
(那时贱民地位极低。法家高人申不害就是贱民出身,他才华横溢,可就因为这一身份迟迟得不到韩懿侯重用,差点屈杀在韩国,幸好后来的韩昭侯不拘一格拔绰人才,他才得以最终名流青史。)
战国七雄相对强盛,一时不容易遭人灭掉,但强国的俘虏们往往下场却更惨——大国之间发生战事时,一般擒获的俘虏都是数万甚至数十万,敌国为了防止该国的大批俘虏不好控制,会用最简单的手段来对付他们:杀!
(长平之战,赵国战败,四十万赵军被秦军擒获。为了除去山东各国中最强劲的对手,最终秦军将四十万赵军全部坑杀。这是后话,到时我们会再细说。)
以上种种,只为说明一件事:那时的俘虏基本上都没好下场,被抓住只能怪自己运气不好了。
济西之战后,燕军擒获了上万名齐军战俘。部下问乐毅该如何处置这批俘虏时,乐毅答道:“牢牢看紧,但切不可慢待了他们,一日三餐与燕军士兵同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