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因为,朱棣晚年三次北征,虽沉重打击了鞑靼部,却使瓦剌部坐大,上文说到的那个阿鲁台,没死在明军手中,而是被瓦剌击毙,瓦剌的“发家”历史,拜朱棣所赐,而太监参政,也是从朱棣开始。

接下来,朱祈镇的老爸朱瞻基施行“仁政”,对大官僚的违法行为特别是土地兼并行为睁只眼闭只眼,造成上文提到的人民起义,更使朱元璋的“军屯”制受到破坏,国防线内缩严重……

再者,也先的兼并战争,杨士奇说“夷狄相攻,乃中国之利。”朱瞻基从未干预。

现在,也先打着讨不到老婆的借口,蒙古三路大军,逼近宣府(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区)……

宣府总兵杨洪兵力不足,只能坚守……

大同更惨,在中央军委和监军太监郭敬的催逼下,大军在猫儿庄(内蒙古察哈尔旗)盲目阻击瓦剌,几乎全军覆没,大将吴浩战死……

接着大同总督宋英与瓦剌战于山西阳高,再次全军覆没,宋英战死……

唯独辽东明军争气,大将赵忠率军在黑山设伏,大破敌军,为明军稳住了防线。

王振于是决定出兵了……

历史好多认为王振是无知,可实际上王振是个聪明人,为的是揽权,此时王振虽然已经“专权”,但是朝中依然有很多“反对派”,国防部长(兵部尚书)邝埜同志就对王振很不配合。(邝埜是湖南宜章人,永乐九年中进士,当上了国家监察部公务员,后来调到陕西当中央调查组副主任,南京市委书记、国防部副部长,1445年,进兵部尚书。)

所有这些,王振借一场北征的胜利巩固自己的权势是很有必要的。

而朱祈镇已经23岁了,也不是没有任何主见的娃,虽然年少气盛且从小王振爱带他看“禁军操练”,是一个军事爱好者。但更重要的是为了压服朝中老臣,也自然需要一场对外战争的胜利。

再加上,幻想着像他爷爷朱棣那样数入漠北建立赫赫军功。

于是,朱祈镇和王振“不谋而合”。

邝埜部长和于谦副部长(兵部侍郎),竭力反对,认为准备不够,不宜轻率亲征。

对于中央委员们的态度,朱祈镇一句也听不进去,非要亲征不可,下令“反对出征者论罪后”,除了铁骨铮铮的于谦外,大家沉默了。(于谦,杭州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朱瞻基器重,先后担任山西、河南省委书记,此后,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国防部副部长。)

王振和朱祈镇在两天之内凑合了20万大军,号称50万,胡乱配些粮草和武器,就匆匆出发了。

当时,同行的有国防部长邝埜、中央委员曹鼐、名将张辅等100多名中央委员同志。(曹鼐是河北邢台人,从小就成绩好,1433年一甲第一名状元,一举进入翰林院;张辅是朱棣时期的北平人,从小跟着老爸张玉参加了朱棣的靖难战争。老爸战死后,继承父职,为朱棣夺得帝位屡立战功,是活到朱祁镇这个时期,剩余下来的名将。)

这么多牛人随行,王振如此“犯军事大忌”的行为,竟无人阻止,除了明哲保身外,可以看出大家有轻视瓦剌的意思,比如徐有贞在“观天象”后曾言“北征必败”,大家嘲笑为“危言耸听”,可见当时都认为自己是“泱泱大国”,战争的胜利应该是马到成功。

7月17日,朱祈镇亲自统帅的“北征军”出发了。

因为准备不充分,大军仅五天就断粮,又逢秋雨,饥寒交迫,士兵冻饿死不计其数。

《明史》记载仅有四个字:僵尸满路。

在这种情况下,随行大臣们不断要求班师回朝,遭到王振惩罚。

大军行到宣府时,已是“人情汹汹,声息愈急”。

士气低落下,大臣们再次要求班师回朝,王振大怒,100多中央委员在草中罚跪。

曹鼎也被罚跪,但依然不屈服,还是要班师回朝,王振怒火更大,把他编入“前锋营”当炮灰。

以上是史料记录,有个值得思考的地方,为什么大臣们始终未提出军事方面的建议,而只是吵着要班师回朝?

此时,名将张辅就在大臣们里面,虽然早被解除了权力,只是在国家有战事时招来商议,但临行之前,他却已托子女安排了后事,甚至摆好了灵堂,可见早有预料。

另外,从北京到宣府一路,政府有七个大型粮仓由兵部直接调度,为什么没有一颗粮食增援?

很显然,大臣们是“非暴力不合作”,这也是让王振恼怒的原因。

8月1日,明军终于抵达前线大同,此时先期派出的部队,已经被瓦剌消灭。

根据现在蒙古国图书馆史料记载,也先此时是战是撤犹豫不决,虽然节节胜利,但全是野战,攻坚战一场没打赢过。再者,抢劫的东西已经很多了,个个很高兴,都不想打,想回家。

也先最后决定:如果明军想打,我们就撤;如果明军不打,我们就打。

而来到大同的王振,亲眼看见战场惨不忍睹的尸骨,接着太监郭敬处又绘声绘色地描绘了战斗过程……

王振被吓住了,劝说朱祈镇班师。

大臣们当然一呼百应。

于是,明军到达后的第二天即原路返回。

犹豫不决的也先兴奋了,但一开始,也先不敢追,因为他怀疑明军是在诱敌深入。

最后,也先决定试探性跟在了明军后面……

而此时的边镇守军皆紧守城门,没有人出来牵制瓦剌追兵,以掩护明军撤退。

8天后,明军抵达宣府……

宣府总兵杨洪也未派人人出来牵制瓦剌追兵……

终于有人出来了,大将朱勇率部在兔毛岭阻击,虽全军覆没,但为明军赢得3天时间。

可王振似乎不在乎这三天时间,想从紫荆关(河北易县)退兵,以便途经他的家乡蔚州(河北蔚县),让想让国家主席到他家耍耍,向家乡父老们显示下自己的威风。

于是,王振下令取道紫荆关回京,军纪更加混乱……

走了40里以后,王振忽然想起,大队人马经过蔚州,一定会损坏家乡人民的田园庄稼,留下骂名,于是,又改变主意,火速传令改道东行,向宣府进军……

14日中午,大军抵达河北怀来北面的土木堡,只要再坚持走一个时辰,明军就可安然进入怀来城,这次来去匆匆的北征,也就可全身而退。

但意外偏偏又在此时发生,王振因为运载自己家产的十几辆车子没有到,坚持让部队停下来等,一等就等了整整一下午。

这过程中,邝焚建议大军火速前行,但曹鼎认为瓦剌军还远,不妨卖个人情给王公公。

邝埜单身闯入朱祁镇的主席办公室,请求速行。

王振知道后怒不可遏:你这个腐儒,怎么会知用兵之事?!再胡说八道,杀无赦!

命警卫员强行把邝埜拖出办公室。

而瓦剌方面,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劝说也先停止追击,因为明军一但撤人怀来,便有可能被明军围歼。

也先也害怕明军进入怀来,但侦查骑兵报告,明军在土木堡扎营了。

历史不可不读的90张面孔》小说在线阅读_第23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hys112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历史不可不读的90张面孔第23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