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突然,皇宫起火,朱允炆不知道哪里去了?

朱棣从政治上考虑,当然希望朱允炆死掉,而且最好是自杀。因为,只有这样,自己才能逃过弑君的恶名,顺其自然当时国家领导人。

于是,朱棣一群人急急忙忙进了皇宫……

结果,废墟中根本就没有朱允炆的尸体,或者说根本就不能确定朱允炆的尸体是火海中的哪一具?

朱棣迷茫了……

姚广孝当机立断,指着一具尸体,坚定地说:这就是陛下的尸体。

朱棣“恍然大悟”,痛哭流涕:好侄儿呀,你为什么这么傻,我只是“清君侧”而已嘛……至于吗……呜呜……(《明史》:指烬中后骨以为上。《太宗实录》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

于是,历史以3个字定案:帝自焚。

但是,《明史》在《恭闵帝篇》中又称: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或云帝由地道出亡…自后滇、黔、巴、蜀间……

记载如此矛盾重重,所以,长久以来,建文帝的下落,成为中国历史600年未解之谜。

说法多不胜数,具体下来可以分为5类:

1.真的烧死了的说法;

2.下西洋的说法;(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找朱允炆。)

3.当和尚的说法;

4.当道士的说法;

5.改名换姓的说法。

现在,请大家拿出读侦探小说的精神,随我慢慢道来:

真的烧死了和下西洋的说法,可能性很小,因为接下来,一个叫胡濙的同志出场了。

胡濙是江苏武进人,建文二年进士,文学家、医学家,最主要的是,他为朱棣的亲信。

朱棣派胡滢以寻访道士张三丰为名,从陆路遍访各州、郡、乡、邑,去查访朱允炆下落,长达16年之久。

到了1423年,胡滢同志似乎查实了朱允炆下落,星夜赶上去蒙古出差,路过河北宣化县,正在休息的朱棣主席。

《明史》这样记载: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漏下,古计时器漏刻的水面已经下落。四鼓,报更的鼓声敲了四次,相当于两点左右。)

翻译过来,就是:朱棣睡着了,但忽然被勤务兵吵醒,说有人求见。朱棣很不高兴,但听到是胡濙时,则立马召见。胡濙把自己所知全盘托出,直到凌晨2点多钟才出来。朱棣释然:原来是这样的,我还多此一举,派郑和下西洋呢。

如果朱允炆已经烧死,哪为什么还要派人查?很明显,朱允炆逃走了!

朱棣听胡滢的长篇报告后,释然了,并觉得之前的郑和下西洋没必要。

继续推理,还可以得出,在1423年的时候,朱允炆还活着。

大家试想,要是胡滢探到朱允炆死了,几句话就说完,有必要长篇大论吗?

朱允炆还活着,而且还叫找到他的胡滢,带话给他的叔叔朱棣,比如,你好好当你的皇帝,我已经没有功名心之类的承诺。

于是,朱棣释然了……

如此推论,那就只剩下了,当和尚、当道士、改名换姓这三种比较靠谱的说法。

朱允炆是怎么当上和尚的呢?这涉及到朱棣的第一参谋长,高僧姚广孝。

这种说法讲,朱允炆被全国佛教协会主席溥洽救了(僧录司),藏在苏州普济寺。因为历史记载过朱棣派兵赶去普济寺缉拿,溥洽被拘捕。

于是,朱允炆逃到穹窿山。

穹窿山是姚广孝的封地,姚广孝不忍拘捕朱允炆,而是把他秘密监护在积翠庵内。

朱允炆在姚广孝的保护下,当了和尚,得以善终。穹窿山有古坟一座,当地村民呼之为“皇坟”,就是众多证据之一。

姚广孝如果没有收留朱允炆,那为什么到了临死,仅仅要求朱棣看在多年出谋划策的份上,甘冒风险为溥洽求情,而且听说朱棣已释放溥洽后,姚又顿首谢恩,心瞑目呢?

那么,朱允炆真的逃亡于穹窿山,终老于此吗?推理可以,但证据依然不足,我们期待穹窿山的蛛丝马迹再多些。

朱允炆当和尚的说法还有贵阳白云山说,昆明狮子山说,福州雪峰寺说,而且都有相关证据,难于反驳。

道士的说法是三清山,中央电视台,CCTV10探索发现“建文帝与三清山”,提出:三清宫创始人詹碧云就是建文帝。

也是言之凿凿,让人浮想联翩。

在剩下“改名换姓”的说法,我在此举几个例子:

明史专家商传老师《〈让氏家谱〉与建文帝出亡考》说,69岁的让德成拿出家传的《让氏家谱》,指出里面一句话:“让天下于叔”,建文帝改名“让銮”,金銮殿的“銮”。“让銮”假扮僧道,云游四海,期间,还题写了许多诗词和符号,向世人暗示自己就是建文帝。晚年,“让銮”隐居在武昌,死后被葬在了武昌的洪山。

这种说法也让人相对信服。

再举一例子,是湖南湘潭何氏。

何歌劲是湖南湘潭市政协委员,他在老家射埠镇看到《湘潭锦石何氏七修族谱》第八册,对照历史背景推导后,意识到自己和建文帝的关系。

于是,何歌劲开始求证,5年间,他先后寻得《湘潭锦石何氏七修族谱》、《湘潭银塘何氏族谱》和《湘潭银塘四甲何氏支谱》等族谱,最终得出结论:明永乐二年,明朝大将何福之弟何禄组成一支极其隐蔽的队伍,护送建文帝到湖南湘潭,就此隐居,在湘潭传下后人。

大家都有证据和道理,这也是历史的有趣之处。

历史界依然为朱允炆同学的下落吵成一片……

不管如何,朱棣确确实实当上了大明王朝新一届国家领导人。

待续

待续

最近中央电视台又报道,福州附近的宁德金贝寺古墓,墓志铭上书“御赐金襕佛日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20个字,“佛日”指拂日,早上的太阳,即“皇”字;“圆明”是“明朝和功德圆满”之意,谁的功德最圆满?当然是朱元璋。“第三代”是孙辈之意,与“朱允炆是朱元璋之孙暗合”。“沧海”是法号,暗喻神州一统的帝王心理。“珠”是俗家名字的后一字,是“墓主姓朱”的隐喻。

对此,大批专家、记者蜂拥而至,纷纷声称,朱允炆的下落得到定案。

本人看来,这其实也只是众多下落之一而已。

鉴于600年来争论不休,乃至这几年来,历史界和旅游业对建文帝下落的你

争我斗,再加上这是明史最有趣味的谜案之一,所以本人决定多花点笔墨来给各位看官介绍下自己的推理和看法。

首先,为什么各地会出现这么多证明朱允炆同志来过,而且还留下蛛丝马迹的证据呢?并且所有一切,言之有理,谁也不可否认呢?

我们来分析分析,试想,朱允炆作为一个全国A级通缉犯,要逃亡16年之久,会有什么选择呢?

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绝对不会在一个地方呆上很久,必然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狡兔三窟,这是地下工作者的基本常识。

历史不可不读的90张面孔》小说在线阅读_第22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hys112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历史不可不读的90张面孔第22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