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这边的朱元璋主席由于工作繁忙,忘了,几个月后,病死在牢里。(叶伯巨死后,历史证明他是对的,造成了后来朱棣同学的“靖难之役”。)

朱元璋为什么要坚决分封?这个放牛娃显然是听多了姜子牙之类的故事,怀有一种“法古建邦”理想,这一点从他的分封诏书中可以清楚知道。(这都是没文化惹的祸呀。)

做完这一切,朱元璋开始中国历朝历代新建政权的必经之路:杀功臣。

夜里,朱元璋在晃动的青灯下,翻开了一个个功臣的档案,思考着……

第一个是天下第一军师,多次被朱元璋称赞为:“吾之子房也。”的刘伯温。

此时,刘伯温当国家司法部长(御史中丞),严格执法。

有一次,李善长部下犯了法。

刘伯温不顾李善长的阻挠,咔嚓,杀了。

李善长很生气……

这一年,全国大旱,农业危险,朱元璋很着急。

刘伯温说:我夜观天象,在我们的解放战争中,阵亡将士的家人需要抚恤,把这事落实了,就能下雨。(刘伯温果然是老百姓眼中的刘半仙。)

朱元璋很快批准。

过了十天,雨没下……

朱元璋“认为”被忽悠了,加上李善长煽风点火……

不过,刘伯温聪明,这时候,借口大老婆在老家病死,请假回家,过起隐居生活,以教授村里小孩读书来维持生活,从来不提功劳。

就这样,大明第一军师,得到功成身退的美好结局。(安现在的说法,刘伯温当之无愧是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易学家、天文学家等,给后人留下许多著作,他的兵书《百战奇略》现在依然是国防大学教材,天文书《天文秘略》、风水书《观象玩占》等等,为中国文化作出巨大贡献。)

接下来是天下第一猛将,徐达。

1670年大年初三,朱元璋派徐达为征虏大将军,率大军从潼关出发,经西安攻打定西(甘肃定西市)的王保保驻军。

王保保是蒙古最后一位猛将!

大战将起,朱元璋翻着徐达的档案,这个人还用得着……

待续

北伐,面对的是蒙古最后一名猛将,王保保。

朱元璋对王保保是非常重视的。《皇明通纪》载,帝谓尚有三事未了。一,少传国玺;二,王保保未擒;三,元太子无音问。——可见,王保保在朱元璋心中比元太子还要重要。

朱元璋曾多次对身边的工作人员人说,我对王保保屡次招降,如果他投降我,不失王侯。

《明史》记载, 朱元璋大宴群臣,问大家:天下谁可配得上为奇男子?

许多人回答:常遇春横行无敌,是奇男子。

朱元璋笑着说:常遇春虽人杰,但王保保才是奇男子。

鉴于这样的威名,包括徐达在内的明军还是比较惧怕王保保的,攻打大都的战略部署基本上是避开王保保。

但大都陷落,徐达不得不要面对这个劲敌。

元顺宗逃了很远,安静下来,才发现让出大都实在太可惜了,于是命令王保保收复。

王保保于是集合主力,北出雁门,向北京攻击前进。

此行动迅速被徐达发现,于是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直捣太原。

王保保慌忙回救太原……

常遇春一路追击……

一代名将常遇春,在完成这次任务后,暴病死在回师途中,年仅40。

元顺帝辗转来到应昌(内蒙古 克什克腾旗),忧劳成疾,1370年5月23日,病逝于应昌。

皇太子爱猷识理答腊在应昌继承皇位,为元昭宗。

朱元璋兵分二路,徐达一路,李文忠一路,采取各个击破的方式,开始第一次北伐。

王保保在漠北牵制徐达的明军主力,双方血战不休……

云南战场, 镇守云南的元朝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在元朝撤到蒙古草原后依然继续效忠。( 1381年12月,朱元璋义子,濠州人沐英攻入云南, 梁王自杀,沐英留镇云南,元朝对云南的统治结束。)

1370年6月10日,李文忠攻克应昌。

元昭宗撤退到了哈拉和林(外蒙古 前杭爱),坚持抵抗。

1372年1月,徐达从雁门出发,向哈拉和林进发。

5月,王保保击败徐达,终于打了一场胜战,士气大涨……

此后,明军十几年不再进攻漠北,双方对峙……(直到1388年,蓝玉才再次率15万大军穿越戈壁沙漠,到达草原东部,在捕鱼儿海(贝尔湖)附近大败元军,俘虏元益宗次子地保奴及妃主59多人、士兵7万,马驼牛羊数不胜数。元益宗、丞相失烈门等带着10多骑狼狈逃走。10月,元益宗被部下杀害,从此,蒙古不再使用帝号,北元时期结束。)

1375年8月,王保保死了。《明史》记载:扩廓从其主徙金山,卒于哈喇那海之衙庭。

金山就是阿尔泰山,哈喇那海是现在的黑海。问题是王保保为什么死在了遥远的黑海,王保保是不是利用乃蛮部的亲情关系作复国工作?——这成了历史之谜。

一切似乎尘埃落定, 朱元璋再次翻开徐达的档案,这位同志太功高震主了,历史告诉我们,这很危险,于是朱元璋行动了。

徐达患有背疽,忌吃鹅肉。

朱元璋偏赐蒸鹅给徐达。

徐达知朱元璋的意思,流着眼泪把鹅肉吃完,不久毒发而亡。(近来,许多学者认为“蒸鹅害死说”是“无稽之谈”,理由是徐达在政治上忠诚不二,经济上不贪不占,生活上十分检点,没有任何把柄可抓。但我要问:为什么要把柄,“莫须有”不可以吗?就算不是蒸鹅,那徐达也必须死,这就好比那韩信之死,必须的。)

不管如何,徐达“病逝”,享年54岁,朱元璋追封中山王,赐谥“武宁”,赐葬于南京钟山,亲写墓碑:忠志无疵,昭明乎日月。

接下来,朱元璋设立“锦衣卫”务机构,对公务员严酷无比,一不高兴就按在地上打板子,叫做“廷杖”,有的当场打死。

中央官员们一个个提心吊胆,每天班,都愁眉苦脸地向家人告别。如果平安回家,就高高兴兴庆幸又活了一天。

1380年,丞相胡维庸被告发叛国谋反,明太祖立刻把胡维庸满门抄斩,还追究同党。株连15000多人,血流成河。

接着,有人告发李善长明知胡维庸谋反而不检举。

朱元璋一翻脸,把李善长和他全家70多口全部处死。

又株连15000多人,再次血流成河。

朝廷功臣一扫而空,朱元璋安心了吗?

待续

关于胡惟庸和李善长,我们再来介绍下,不然会想不通他们为什么在朱元璋眼中是“同党”。

青年时期的李善长也是濠州人,粗通文墨,和刘伯温他们比,最多就是半个知识分子,但为人有智计,喜欢法家,“策事多中”。

1351,刘福通起义,李善长“欲从雄,未果”。

1353,朱元璋攻打安徽滁州。

在路上,李善长求见,朱元璋听说他是地方名人,很礼貌接待了他,双方谈得很投机。

历史不可不读的90张面孔》小说在线阅读_第22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hys112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历史不可不读的90张面孔第22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