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哥舒翰痛哭一场,带兵出关。

关外的崔乾祐早已养精蓄锐,只等唐军出关。

崔乾祐派精兵埋伏在潼关山谷……

哥舒翰20万大军一出关,就中了埋伏,全军覆没……

潼关一破,都城长安震惊,失陷在即!

李隆基主席终于不乐观了,终于着急了。

中央紧急开会:

杨国忠劝玄宗逃到四川。(杨国忠的如意算盘:自己是从四川发家,地方官都是自己提拔的人,根基稳,退一万步讲,也可以当个四川王。)

一些大臣认为主席应该留下,鼓舞大家坚守长安,等待地方勤王军队。

但是,主席他老人家已经被音乐和美女消磨了意志,摇摇手:宣布会议结束

,大家快逃吧。

没耽误一分钟,凌晨连夜带着杨贵妃,在中南海保镖队长陈玄礼护送下逃出

长安……

杨国忠派个太监先到沿路各地,要官员准备接待。

到了咸阳,咸阳县委书记认为:主席都逃跑了,还接待个屁!

于是逃跑……

没有人给主席送饭,太监只好找百姓讨吃的。

有百姓送上一点高粱饼。

李隆基主席勉强咽了几口,直流眼泪……

随行将士就惨了,什么吃的都没有,又饿又累,而且还不知道去什么地方,

自己在长安的家人又会如何?

军心动摇,怨声载道……

这样走走停停,第三天到了马嵬驿(陕西兴平)。

一场大变,就要爆发……

待续

756年6月14日,马嵬兵变!

按照旧史的说法,兵变的带头大哥是是中南海保镖大队长陈玄礼同志,太子李亨的首席大太监李辅国为中介人,太子李亨只是被动角色。

其实,这样的记载掩盖了历史真相。

真实的情况应该是:太子李亨同首席大太监李辅国密定之后,派李辅国去拉拢陈玄礼。

主席出逃时,所带部队约有3000人,其中包括太子李亨的2000人。

太子李亨是杨国忠的死对头,入川的后果可想而知,李亨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前途。

首席大太监李辅国同志,冷冷地说出了自己的建议:老大,我们唯一的选择是政变!

于是,计划开始……

马嵬坡的怨声给李亨发动政变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因为唐前期历次宫廷政变都要大费精力,比如攻占玄武门等。而这次,君臣离宫,荒郊野外,兵力悬殊,100%可以稳操胜券。)

756年6月14日的夜晚,马嵬坡。

3000将士饥饿难挡,怨声不断……

队伍的骚动,这就是绝好的机会。

刚好,此时的杨国忠刚安顿好主席,走出屋外。

刚好,20多个驻华大使拦住了他,说:我们没吃的了,你是总理,就应该给我们想办法呀。

这些大使中有“小日本”之类的胡人,所以比较能引起兵哥哥们的仇恨,有人大喊:杨国忠与胡人谋反。

这可是大忌讳,杨国忠拨马想走。

有个愣头青飞射一箭,杨国忠落马,布置周密的太子党马上动手,把杨国忠乱刀砍死,割下首级,挂上驿门。

杨国忠儿子杨暄和杨贵妃姐姐也被乘乱杀死。

主席立马得到消息,很吃惊,但毕竟是老政治家了,也很冷静,站出来发表演讲:同志们,你们做得对!大家都有赏,你们散去吧。

但是,兵哥哥们就是不散……

李隆基主席很郁闷地发现,自己的话已经失去威力了。

尴尬中……

这时,陈玄礼出面:杨国忠谋反,大家已把他处决,但贵妃尚在,请主席正法。

李隆基明白了,大家是要杀贵妃!

于是,不说话了,神情有些悲伤……

沉默许久,主席说话:贵妃在深宫,安知国忠谋反?

高力士很清楚当前局势,怕主席说错话,点燃愤怒的大火,忙说:贵妃是无罪,但大家已杀了他哥,贵妃不死,大家就没安全感了,请主席审时度势!

李隆基主席很无奈,沉默而颤抖……

就这样,38岁的杨贵妃被缢杀于驿中佛堂。

死后,陈尸天井,让大家验明正身。

这晚,美人折命,天地含悲……

俞平伯先生对《长恨歌》考证,认为杨玉环没死,白居易写至马嵬已足够了,何必还要在后面假设临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而且,“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马嵬坡杨贵妃的墓为什么是空的?

日本历史界的看法:杨贵妃逃亡日本,当时,在马嵬驿被缢死的是侍女,杨贵妃则由陈玄礼亲信护送,漂洋过海到了日本。

日本的山口县号称“杨贵妃之乡”,建有杨贵妃墓。难道是空穴来风?

总之,又一历史之谜。

逼杀杨贵妃成功!

接着,按太子李亨的计划,应该就是让主席下台。

但始料不及的是,陈玄礼在处死贵妃后,迅雷不及掩耳的快速,带头向主席表示效忠。——这确保了主席的人身安全。

因此,陈玄礼的政治立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马嵬之变的结局,这也正是陈玄礼追随主席到四川后,主席不予怪罪,而返长安后却被李亨勒杀的合理解释。

李亨一手策划马嵬兵变,杀杨国忠,杀杨贵妃,和老爸的梁子是接上了。

因此,李隆基入川不可逆转,父子分道扬镳势在必行。

李亨只有分兵,另谋发展。历史记载:马嵬涂地,太子不敢西行。

这一点,他们父子心中都很清楚。

一边,李隆基主席一行,一路艰苦,到达成都。

清点队伍,兵1300人,宫女24人。

一边,李亨也一路艰苦,一个月后到达宁夏灵武。

史书记载:太子过时不得食。

李亨在灵武即位,举行了简单的登基仪式,号唐肃宗,身边的文武官员不满三十人,推李隆基为太上皇。

宋代史学家范祖禹评价说,太子李亨至灵武称帝,此乃“太子叛父”,也就是说,是一次未经玄宗许可的擅立。

那天,李亨内心应该是复杂的:多年来小心翼翼的日子从此划上句号,多年的对头杨国忠也死了,现在终于可以扬眉吐气。

但是,灵武与长安千里迢迢,收复失地,谈何容易?

无论怎么说,李亨的即位,毕竟打出了平叛的大旗,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希望……

杜甫同志当时写的诗《春望》,最能反应当时全国人民的心声: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希望来了,但国家未来又如何?

待续

此时唐朝:

一边,成都的李隆基前主席很郁闷,江山美人都没有了……

一边,全国人民很兴奋,终于有个人物站出来,主持抗战大局了……

一边,宁夏的李亨新主席也很郁闷,要人没人,要将没将,一清二白……

这时的李亨主席,当机立断提拔了两个人:李泌和郭子仪。

李泌是李亨主席太子时的好友,长安人,少年就聪明博学,张九龄看到他的诗文,称赞“神童”。

历史不可不读的90张面孔》小说在线阅读_第17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hys112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历史不可不读的90张面孔第17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