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还好,萧赜是个守业的好把手,继续萧道成的改革政策,继续与北魏通好,国家继续安定。

萧道成同志总算瞑目了,年55岁。

此面孔结束。

第43张面孔 萧衍(梁武帝)

生年:464年

籍贯:江苏 常州

萧衍同学把他大伯萧道成的江山改名不换姓,建立梁朝而垂留青史,所以是个不可不读的人物。

他老爸是丹阳(江苏 丹阳)区委书记萧顺之同志,是萧道成的堂弟。

萧衍小时候很聪明,喜欢读书,写文章有天赋。

萧道成死后,42岁的堂哥萧赜继位的那年,萧衍同学有18岁。

萧赜的二儿子,22岁的萧子良被封为竟陵王(湖北 潜江)。

这个萧子良同学是个风雅人士,经常召开文艺座谈会,召天下有才之士:萧衍、沈约、谢朓、萧琛、范云、任昉、王融、陆倕,被称为“竟陵八友”。(沈约著有《宋书》、《齐纪》等书,谢眺是有名诗人。)

萧衍同学的才华横溢,深得萧子良同学的欣赏。

萧子良在建康郊外的鸡笼山有一座别墅,他常常在那里招待名士文人,喝酒谈天。

他组织这些人抄写《五经》和百家经典,依据《皇览》编成《四部要略》。

此外,崇尚佛学,讲佛论法,自名为“净住子”,亲自为佛事打杂,导致佛学大盛。

竟陵八友中范云的堂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无神论者,范缜同志观点异类。

范缜同志否认佛教的灵魂不灭、轮回转世、因果报应的说法。

萧子良问范缜说:你不相信因果报应,那为什么有人生来富贵,有人生来贫贱?

范缜:打个比方,人好比树上的花。风一吹,花随风飘落。有的落在座席上面;有的落在茅坑里。落在座席上就像您,落在茅坑里的,就像我。富贵、贫贱,就是这么一回事,哪里有什么因果报应?

范缜还写《神灭论》反驳:形体是精神的本质,精神只是形体的作用。精神和形体的关系,好比一把刀和锋利的作用。没有刀,就不能起锋利的作用。没有形体,哪里有什么精神呢?人死以后灵魂是不存在的,没有因果报应。

萧子良找来一批高僧来跟范缜辩论,但辩不过范缜。

佛学家王琰讽刺:你不信神灵,就连祖先的神灵也不知道吗?

范缜说:你既然知道祖先神灵在哪,为什么去找他们呢?

萧子良怕范缜的影响太大,动摇佛教信仰,派竟陵八友的王融去劝:给你

当中书郎(教育部长),把那篇文章收回吧?

范缜笑了:如果我想放弃自己的观点求官,更大的官也不难,中书郎算什么?

飘然而去……(后话:范缜后来参加了萧衍同学的夺权军。)

信仰归信仰,萧子良同志还是挺正派的,关心百姓疾苦,遇有灾荒,马上成立救灾委员会,减免税收、开仓赈济,深得百姓拥护。

出名后的萧衍同学投靠了,萧道成的称帝理论主任,那个王导和王羲之的后代,时任中央秘书长(尚书令)的王俭同志的手下。

王俭见萧衍很有才华,提拔做了民政局副局长(户曹属官)。

后来,萧衍同学办事果断,和同事上司关系融洽,提升为首都军区参谋长。

萧衍同学从此登上了权力之路。

刚刚升官没多久,他老爸死了,回家三年守孝……

这时,当了三年主席的萧赜同志骄傲了,横征暴敛,民怨沸腾。

485年,浙江桐庐人,风水先生的儿子,唐寓之同志起义了……

聚众400多人,在富阳新登揭竿起兵,夺武器,开仓库,邻县百姓闻风响应,马上发展到3万多人,声势浩大,先后攻克海宁、嘉兴、永兴等地,建立政权,国号吴,自为吴王。

这仅仅是萧道成同志死后三年的事,朝野震动……

待续

对于唐寓之的起义,萧赜主席急了……

连忙派中南海精锐出动讨伐。

唐寓之始终还是太嫩了,遇到精锐,一战即溃,唐寓之被杀……

暴乱很快平定,但剩余的斗争没有停止……

萧赜主席比较烦……

493年,“为人民服务”劳累过度的的萧赜主席病危了……

竟陵八友之一的中央秘书处主任,王融同志跳出来为开文艺俱乐部的萧子良同志拉选票。

王融同学来找也是竟陵八友的萧衍同学合计合计,萧衍同学很冷淡,说:不干。

王融失望地出去了……

旁边同是竟陵八友之一的范云(范缜的堂哥)表示疑问。

萧衍说:历史上这类事是没有好结果的,兄弟,相信我,别参合为好。

王融还是行动了,私改萧赜主席立孙子萧昭业即位的遗书。

没想到萧衍还有一份备份遗书,王融傻眼了,被杀死。

王融的计划和结局,萧衍早出来了,范云敬佩得五体投地。

20岁的萧昭业成功即位,萧子良和萧鸾(萧道成的侄儿)辅助。(萧子良同学得了抑郁症,终日郁郁寡欢,没几个月就忧郁死了,年35岁,)

新的萧昭业主席,喜欢书法,隶书功底很高,待人客气……

但是,一当上皇帝,就和爷爷的小老婆霍氏私通,喜欢小人,滥发赏赐,只知享乐,不理政务……

萧鸾成了职业经理人,提拔29岁的萧衍同学为国家副总理(中书侍郎)。

正当南朝政权更替的时候,历史上著名的成功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开始了。

北魏自452年,拓跋焘同志死后,政治腐败,北方人民不断反抗。

拓跋宏在冯太后的精心安排下即位,号魏孝文帝。

拓跋宏即位后,决心改革:

1.规定公务员工资制度,严厉贪污;

2.实行“均田制”,分配荒地,包产到户,成年男子每人四十亩,妇女每人二十亩。农民交租、服役,死后,土地归还政府。

改革大获成功,开垦的田地大增,国家生产和人民生活开始稳定。

3.魏孝文帝决心把首都平城(山西 大同)迁往洛阳。

拓跋宏怕大家反对迁都,先提出要进攻南齐。

叔叔拓跋澄坚决反对用兵……

拓跋宏假装发火:国家主席是我!

拓跋澄说:主席是你,但我是国家大臣,明知用兵危险,哪能不讲?

拓跋宏摇摇手,散会!

留下叔叔拓跋澄,说:我真正的意思是迁都,平城不适合改革,我说出兵伐齐,是想迁都。

拓跋澄是改革派,想想,马上同意了。

493年,拓跋宏率30多万兵马南下……

到了洛阳,秋雨连绵,道路泥泞,大军苦不堪言。

但拓跋宏仍然下令继续前进。

大家劝阻……

拓跋宏说:如果半途而废,岂不让人笑话,要不把国都迁到这里?

大家明白了,面面相觑。

最后达成共识:只要停止南伐,什么都行。

接着,拓跋宏就宣布继续改革:

1.改汉语为官方语言。30岁以下,一律改说汉语,违者降职;

2.改穿汉服;鼓励鲜卑跟汉通婚,改汉姓。拓跋,改姓为元,自己叫元宏。

历史不可不读的90张面孔》小说在线阅读_第13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hys112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历史不可不读的90张面孔第13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