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书接上回

谭纶一声令下,明军刀枪齐上、枪炮齐鸣、又发起火攻。但见烈焰滚滚、黑烟弥漫,大明将士们猛攻如疾风暴雨,山川震眩、势崩雷电,昔日不可一世的鬼子们被杀了个尸堆如山,谭纶胜利收复一府二县。

打赢仗后,看着这片被鬼子们蹂躏得残破不堪的土地,谭纶颇为伤感,他决定为受苦的百姓恢复安详和幸福的生活。于是乎,他建议朝廷减免当地赋税,又仔细研究了以前的建制,建立了五处水寨,扼守出海口。

这就是谭纶,抽刀时能杀得敌寇片甲不留,从无败绩;收刀后能恢复重建,心系百姓,深谋远虑。

在多次配合作战中,谭纶对戚继光的军事奇才愈发欣赏,平海卫之战后,他推荐戚继光为福建总兵,而戚继光刚上任不久,这年底就又跑来一万多不长记性的倭寇围攻仙游城(今属福建莆田),谭、戚两位高手再度联合出击,一口气连破倭寇堡垒四座,烧死倭寇数百人,斩杀倭寇近五百人,俘虏倭寇翻译官(即“通事”)一名,解救百姓三千余人。

经过一番不懈努力和奋勇血战,历时十五年之久的嘉靖倭患终于被平定了。谭纶也该歇歇了,他要继续回老家守孝,别忘了,当初他可是被“夺情”给“夺”到前线的。这一回,谭纶算是顺顺利利为老爸尽了孝。

谭纶的军事才华,誉满天下,再加上他是个文人,在那个打压武将的时代,朝廷对他更为器重,只要哪里有战火,朝廷就赶紧把谭纶调过去灭火,他几乎成为大明王朝的“救火队长”(和二战时苏联的朱可夫元帅很像)。新的职位,往往上任不到一年,谭纶就又被调到另外的工作岗位上了,谁让当时各地总不太平,而谭纶又那么受重视呢,况且他打仗打赢得也忒快了。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冬,谭纶被任命为陕西巡抚平定当地叛乱,没多久又被改任四川巡抚,对付从云南流窜过来的叛乱头子。谭纶一出马,敌寇必完蛋,而他的风格那么多年一直没变——一激动就抄起大刀冲入敌阵左劈右砍,吓得敌寇胆战心惊,也把那些第一次看到他玩命的将士们吓了一跳(因为谭纶的工作经常调动,所以那些新战场的将士都是第一次看到他冲锋陷阵)。

那些听说过谭纶英勇事迹的将士皆纷纷赞道:早闻咱谭大人是一个武功了得的文官,今日一见,果真名不虚传啊!而那些从不知道谭纶“文人会武术”的将士,那真是彻底被谭纶震慑得灵魂乱颤,简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隆庆元年(1567年),谭纶升为兵部左侍郎(国防部副部长),总督北方的蓟州(今河北蓟县)等地军务。谭纶一眼就看出这一带的军事部署有问题。他上书说:蓟州等地兵卒不到十万,多是老弱病残,而且还分散在两千里的地区,敌军(指的是北方的蒙古部落)要集中进攻,咱就麻烦了,所以必须赶紧整顿!

谭纶向朝提出好几招加强防御的办法,比如用三万人组成战车部队阻挡敌军骑兵;把那些乱七八糟的北方部队精编为三个大营,交给大明第一练兵高手戚继光严格调教;把南方那些具有丰富抗倭经验的猛男们调到北方一起配合他们。

朝廷觉得谭纶的建议太好了,全部采纳。谭纶还说:这事吧,就教给我和戚继光两人负责就成了,那些不懂军事的都靠边站。结果句话被几个最喜欢弹劾别人的文官知道了,他们平时做做文章是挺厉害的,对于打仗那是真心不懂,可偏偏他们还看谭纶不顺眼,便手拉手一起弹劾谭纶,说他太专断太独裁了。

在此关键时刻,和谭纶关系密切的张居正站了出来,举双手力挺谭纶。就这样,隆庆皇帝朱载垕下令,全部军务都交给谭纶,不许其他人再说三道四。

谭纶很欣慰,他风尘仆仆地来到北方边境,亲自研究地形,根据这一带的高低、远近、平缓,分蓟镇为十二路,每路设置一个小将,共建立东、中、西三个营,互为犄角,按时训练,加强防守。谭纶又和戚继光策划从居庸关到山海关建筑三千座楼台,控制要害,终于在北方边境打造出一道铜墙铁壁,训练出一支强兵劲旅,使蒙古骑兵不敢轻易跑来撒欢,偶尔跑来当出头鸟的,都被踹回老家。

书接上回

不久,谭纶被召入朝廷担任右都御使兼兵部左侍郎(监察部副部长兼国防部副部长),参与朝廷的最高决策,他依旧念念不忘北方形势,下令新招募九千多戚继光最喜欢的浙江猛男去北方防守,这样敌军更不敢来犯了。皇帝越看谭纶越顺眼,干脆直接升他为兵部尚书(国防部长),到了万历年间,新皇上又加他为封太子少保(一品,最高荣誉头衔)。

当上国防部长,虽然能更好的效力于国家的军事大业,但谭纶的身体却愈发不给力了,长年的操劳和征战大大损耗了他的健康,又有一些擅长弹劾的同僚总是鸡蛋里挑骨头,找他麻烦。这位大明王朝的救火队长真的想歇歇了。于是乎,谭纶三次上书请求辞职,但万历小皇帝在张居正的影响下,说啥也不答应,还下诏嘉奖挽留。谭纶无奈,只能继续在国防部长的位子上干下去,直到万历五年(1577年)病逝于任上,终年五十八岁。

谭纶致力于军事近三十年,大明王朝的东西南北他都走了个遍,他和他的部队总计斩掉敌人首级两万一千五百颗,他亲自砍死的敌人也有上百,常在激战时达到忘我境界,以至于刀刃上的血水都浸渍了手腕,战后得多次冲洗才能清洁干净(那时还没有所谓的强力洗手液、洗衣液)。

冲锋陷阵时猛如赵子龙,运筹帷幄时智如诸葛亮,是一代儒将,也是一代猛将,更是杰出的军事家,如此奇才,历史上并不多见。不过这谭纶还有更奇的……

除了军事,谭纶最大的爱好就是戏曲,如果他这辈子不打仗,专业研究戏曲,绝对会成为一位伟大的艺术大师。

谭纶终生痴迷“南戏”的“海盐腔”(和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并成为“南戏四大声腔”,“南戏”是北宋到明朝比较流行的一种戏剧),无论走到哪儿,都必须带着戏班子,甚至行军打仗时也要带着那些文艺演员、锣鼓胡琴和服装道具,整个一部队文工团。

谭纶研究戏曲,可从来没耽误打仗的正事,他总是闲暇时尤其是打完胜仗后才进行演出。军队生活总是很紧张很辛苦的,也得偶尔放松娱乐嘛。

对戏曲,谭纶不仅欣赏,还深入研究,甚至在现场亲自导演排练,他排演戏曲的本事一点不比他排兵布阵的本事差。当初回家丁忧时,他把“海盐腔”戏班子也带回了宜黄老家,还让戏班子把绝活传给本地艺人,又把“弋阳腔”也给揉了进去,自己再经过一番编排,终于形成了一种新的唱腔——“宜黄腔”。

有一位比谭纶整整小三十岁、同样也是进士出身的艺术大师对“宜黄腔”情有独钟,他创作的经典戏剧“临川四梦”(《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就是“宜黄腔”首演才得以流传的,此君便是伟大的汤显祖。

军事大咖兼武功高手又影响了戏剧艺术,谭纶,真千古奇才也!

话说大明王朝在谭纶和“俞龙戚虎”等将星的努力下,虽然荡平了倭寇,却也逐渐步入了暗淡的衰弱阶段。戚继光去世的半个世纪后,他为之奋斗了一生的大明王朝陷入内忧外患——内有一拨又一波的农民起义军疯狂造反,外有甩着大辫子的后金军(清军)不断骚扰,把那朱家皇帝搞得焦头烂额。

在这个一塌糊涂的时代,有三位勇士拔刀而起,为捍卫大明而战,最终全部壮烈。这三位老兄都出身于赫赫威名的“关宁铁骑”,个个武力惊人,一个被敌军称为恐怖的“大曹”(他侄子被称为恐怖的“小曹”),一个敢和百倍与己的敌军玩命且老婆也是一个武艺不凡的女汉子,还有一个像极了武松——上阵必喝酒,醉了发大招!

下面登场的便是这三位明末时三位鸷勇之士。

剑戟奔如电——那帮真实的古代武功高手们》小说在线阅读_第35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小学生阿萌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剑戟奔如电——那帮真实的古代武功高手们第35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