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9、三皇会战(5)
11月28日,俄奥联军已经逼近法军前沿阵地。当天晚上,拿破仑和杜洛克将军去到了缪拉的指挥部。因为缪拉曾经代理过大军团司令,所以除了拿破仑之外,他的职位最高。
拉纳和苏尔特的指挥部也在附近。当拿破仑找到缪拉时,苏尔特和拉纳也在那里。
拉纳正在写一封信。
这封信就是写给拿破仑的。
拉纳看见他,便告诉了他是给他写的信,并说这里不太顺利。
拿破仑夺过信一看,几乎瞬间石化。
拿破仑傻了眼,想不到拉纳居然主张撤退!
拿破仑苦涩地笑了笑,问苏尔特:“拉纳主张撤退,你呢苏尔特元帅?”
苏尔特一愣,随即说道:“我认为我们不应该撤退,应该和敌人干他娘的!”
拉纳也是一愣,本来他们商量好的,要给皇帝写信请求撤军,咋这哥们变得这么快呢?还是,这小子在耍心眼……我靠,苏尔特这个混蛋!
拉纳和苏尔特的关系就这样恶化了。不过出乎苏尔特意料的是,拿破仑也点了点头:“我也认为我们该撤退了。”
于是,他对杜洛克将军口授命令,不过,撤退是撤退,他的打算是假撤退,迷惑敌军并诱敌深入。为此,他果断决定放弃战略要点普拉岑高地。有时候,放弃是为了获得。
同时,他命令达武和贝纳多特火速赶来增援。
拿破仑的作战计划是:首先引诱敌人主攻法军防御薄弱的南翼,即普拉岑高地和扎钱湖之间的地段,然后,趁俄奥联军主力南移而中间空虚之机,集中法军主力在中段进行反击,必须不借一切代价夺回已经放弃的普拉岑高地。然后,向南卷击,以扎钱湖及其周围的沼泽地带为案板,以从北面压过来的法军主力为菜刀,将俄奥联军主力彻底地剁碎。为了实现此战略目的,法军要在防线北段集中全部兵力的三分之二,而在南段同样宽的正面上,只配置总兵力的三分之一。
12月1日,联军到达了战场,并迅速占领了已被法军放弃的普拉岑高地,并做好了全面进攻的准备。
为了让他们彻底放心展开攻击,拿破仑还嫌法军撤得不够,命令法军继续撤退。
这一天,拿破仑终于敲定了他的最终作战计划。计划是这样地:面对俄奥联军的进攻,法军的防线北起布尔诺与奥斯特里茨之间的乡村大道,南至扎钱湖北缘的特尔尼兹村。整个防线分为南北两段,在北段的第一线上,配置了拉纳的第5军和贝纳多特的第1军,而在两个军侧后方约一公里的地方,也就是北段的第二线上,隐蔽地配置着缪拉的骑兵军和拿破仑的近卫军,此外,还有一个作为预备队的师和法军的大本营。因为有河谷,有丘陵地的遮蔽,第二线部队的配置情况,即使站在普拉岑高地的最高处也观察不到。在南段的第一线上,只配置了苏尔特的第4军。这个防御地段恰好面对着河对岸的普拉岑高地。而在该军右侧后方约5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叫雷吉恩的寺院,达武的第3军到达后将隐蔽在那里,作为南段的预备队。
拿破仑故意暴露出驻扎在两个村子的法军,吸引俄奥联军攻击。这里才只有区区的一个师12000人把守,苏尔特的另外两个师,有一个秘密任务。
这个秘密任务就是一旦俄奥联军放弃普拉岑高地向南攻击的话,他们就全力以赴再夺回高地。
那怎么让他们能达到神兵天降的效果呢?原来,那几天的早晨,都有大雾,再加上地理因素的掩护,他们是可以做到的。
这个部署,给苏尔特和达武很大的压力。
达武知道自己的任务后,深吸了一口气说:“靠,真是看得起我啊。”
这里,拿破仑的安排中有一个危险因素能致他于死地,这就是,如果俄奥联军不按套路出牌,不是进攻法军南段,而是将法军从中间拦腰截断,将法军南北隔开,这样,拿破仑就很难受了。
法军的中间,也就是腰的位置很薄弱,虽然俄军如果进攻这里会怎么样我们也不好说了,不过不能不说拿破仑的运气好了点,俄奥联军的行动正中他的下怀。
俄奥联军共有5个纵队,此外,还有沙皇皇家卫队。
前面说过,法军第一军贝纳多特、第三军达武、第四军苏尔特、第五军拉纳、骑兵军缪拉和近卫军贝西埃尔部参加了此次战役。这里相对应地介绍下俄奥联军参战部队。
那时候,法国开始采用 “军”这一大规模军事单位,而俄奥联军并没有采用这个拿破仑独创的体系。他们基层作战单位和法军一样是旅团营,在上面就成了纵队。虽然那时信息不畅,拿破仑的指挥也颇多失误,可是俄奥联军这种编制单位,更加不利于统一指挥。
俄奥联军共8.6万人,包括康斯坦丁大公的沙俄皇家卫队(康斯坦丁大公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亲弟弟)、巴格拉基昂将军的右翼前锋、巴克斯霍顿将军的左翼前锋、多克托洛夫将军的第一纵队、郎热隆将军的第二纵队、普雷斯比斯维斯基将军的第三纵队、米罗拉多维奇将军和克罗拉瑟将军的第四纵队以及约翰.冯.列支敦士登亲王的第五纵队。
拿破仑之所以会采取这样的战略,主要是他以为有两点他一定想的正确。
第一,俄军一定会攻占普拉岑高地。
第二,俄奥联军一定会从南部包抄法军。
对于第一点,任谁都会想到,关键是第二点。
拿破仑为什么会那么笃定亚历山大一世肯定会包抄他?万一,俄奥联军将法军拦腰截断,各个击破,那可如何是好?
拿破仑也不是想不到这个问题,只是,战争,乃是一场赌博。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他是年轻气盛的亚历山大一世,如果能有机会包抄法军,从而将法军全歼,甚至可能活捉拿破仑,他会不会抓住机会?
拿破仑想:“亚历山大啊亚历山大,如果我是你,我肯定会这么做。”
所以,他赌上了一切。如果成功,从此欧洲将改变格局,如果不成功,大不了逃回法国,然后有可能下台,当然,前提是不会被亚历山大一世捉住。
12月1日这一天,拿破仑命令法军按照计划抵达预定位置,而俄奥联军也开始了动作。巴格拉基昂的13700人部署在布尔诺-奥尔莫茨大道,面对拉纳军,巴克斯霍顿指挥的左翼前锋和第一二三四纵队共59000人则占领普拉岑高地威逼苏尔特军的那个防御师,他的右翼是预备军团,包括克罗拉瑟的16000人和沙皇皇家卫队的10000人。
那时候,拿破仑打败了奥地利人不少次,可是还没有和俄军打过仗,这一次,他决定,无论如何也要给俄国人点颜色瞧瞧。
俄军士兵,有他的特色。
俄国士兵大多不识字,装备不好,为人粗鲁,在战场上不够主动,容易失控,往往指挥官一挂,他们也就一哄而散了。
但是,他们体格健壮、作战勇敢,而且,他们都是宿命论者,受宗教影响严重,可以为了他们的沙皇无条件的拼命。
面对着强悍的俄军,拿破仑不敢粗心大意。
以前,拿破仑从来不向他的将军们就战术层面上的东西下达具体指令,因为,经过风雨洗礼的法军按照军中规范化的教条作战就已经很厉害了,可是,这次面对的是俄国北极熊,拿破仑不得不予以重视。
于是他让参谋长贝尔蒂埃向各位元帅下达了皇帝的指示:
每个旅的第一团应成横队展开,第二团则保持密集的连纵队。第二团的第一营在右,位于第一团第一营的后方。第二团的第二营在左,位于第一团第二营的后方。炮兵置于前面两个营之间的间隙中,在两翼也应布置若干炮兵。如果某师有五个团,则第五团应留作预备队,置于后部一百码处。在每旅后面,都应有一个骑兵中队或至少一支骑兵队,以便在敌人溃败时穿过间隙实施追击,并对付哥萨克骑兵。采用这种战斗序列,你们既能展开火力痛击敌人,又可以保持密集纵队应付敌之突击。
当天晚上,达武带着第三军部分部队已经抵达法军阵地,部队就在前文提到的那个修道院过夜,而达武则片刻不得休息,又跑着见皇帝去了。达武带着他的人,急行军144公里,历36小时,终于赶上了。而贝纳多特也带着第一军赶到现场,这样,拿破仑的兵力就达到了计划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