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4、英法大海战(4)
法西联合舰队的33艘船中,有18艘是法国的,15艘是西班牙的,都是战列大舰。共装载有“侧舷”火炮2626门,共有官兵两万一千多人。
所谓侧舷,就是指的船的左右两侧,而侧舷炮,就是指船左右两边的炮。
那时候,侧舷的活力直接就决定了舰队的活力。为什么要把攻击力放在船两侧而不是放在船尾呢?这个很简单。你想啊,船行驶起来左摇右晃的,船头的炮哪能有个准头?再者说,侧面的战斗面积远远高于船头船尾,这样就可以形成最大的瞬时火力,把敌舰打成筛子。
英军本来也有33艘船的,其中的6艘船战前接到其他任务,去护送商船去了。这27艘船共载有2148门“侧舷”火炮和16000多人的海军。这样,法西联合舰队在火力和兵力上都占据了绝对优势。
但是,英军一点儿也不害怕。没办法,人家有骄傲的资本。他们已经纵横海上好多年,就这点儿兵力的差距,他们压根就不在乎。这就好比人家法国海军是个穿开裆裤的小孩,他们英军就是已经结婚的成年男子了,面对着这样一个对手,想不骄傲都难。
可是,他们也明白,可以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可要是在战术上也藐视敌人的话,拿自己也就成了穿开裆裤的小孩了。所以,他们对战斗可不敢马虎。
维尔纳夫看着数量略微少于自己的英军军舰,突然心里有点小怂。他知道,这一仗无论如何是躲不过去了。海上的风力很是轻微,他只要一逃局面就会一发不可收拾。他已经逃不掉了。
未战先料败,这是个优秀将领应该具备的素质。可是,如果做的太过了,那就不是名将,而是一头彻彻底底的猪了。但是,维尔纳夫曾经想要证明自己,但是遇见纳尔逊,他又立刻被打回了原形。他在作战的最后时刻,突然下令全部舰队转向掉头。
因为,只要掉头加的斯港就处于他们的下风位置,万一力有不逮时,他们或许能逃出部分船只。或者能将战斗中损毁的船只送回那里。又或者,掩护自己逃跑,扔下大军不顾。
纳尔逊将英舰分成两列纵队,在满帆的情况下接近了联合舰队,纳尔逊带领的是上风的舰队,下风由有科林伍德指挥。所谓上风下风,指的是选取一个参照物,风刮来或刮去的那个方向。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在百度上截了一张特拉法加海战的战术示意图。请欣赏。
红色的是纳尔逊的英军,黑色的则是维尔纳夫的法西联军。
当然,在英军赶来之前,法军和西班牙海军出色地完成了将舰队掉头的工作,只是组成的战线稍为凌乱。10月21日中午,纳尔逊的舰队和维尔纳夫的舰队彼此进入对方的射程。纳尔逊下令开火,特拉法加大海战打响了。
是法舰开的第一炮。最先攻入法军阵型的是顺风的科林伍德,他从法西联军阵型后半部切了进去,就开始指挥自己的旗舰猛击一艘西班牙船,然后又将法国船“圣安娜”号打成了筛子。可是,科林伍德随即就发现自己被包围了,状况不太妙。
枪打出头鸟,虽然英军将军们的风格是身先士卒,鼓舞士气,可是你带着小弟把法西联合舰队的兄弟们当菜砍这总不太好吧?于是,无数艘战舰的炮火都朝科林伍德的旗舰“王权”号上招呼,又把他打成了筛子。
英舰几乎是一艘接着一艘这样横切进法西联军的舰队中去的。这样,船两侧的火炮可以瞬间爆发。而法军的船则有可能只能一面开火。所以,法西联军上来就吃了亏。
就在科林伍德垂死挣扎之时,法西联军也开始顶不住了。
而科林伍德开战后25分钟,纳尔逊率领他的旗舰“胜利”号也一头扎进了敌军的中部。纳尔逊的部队,看上去就像是一条鱼。一条食人鱼,要把维尔纳夫这头肥羊撕碎、吃掉。
这条食人鱼迅速扑往维尔纳夫的中军,纳尔逊的目的,是找到维尔纳夫的旗舰,将之击沉或是打成筛子,以达到迅速瓦解法西联军的目的。
纳尔逊东找找,西找找,还是找不着,而自己已经伤痕累累了。正当“胜利”号上的官兵一筹莫展时,纳尔逊突然发现有一艘军舰拥有四层甲板,是所有军舰中最大的船。于是,纳尔逊大胆断定,维尔纳夫就在这条船上。
这条船,正是“三叉戟”号。
于是,“胜利”号遂趋前攻击“三叉戟”号。
于是,在前进的过程中,纳尔逊就发现一艘很不起眼的法国两层甲板战舰上,挂着维尔纳夫的将旗,这就是维尔纳夫的旗舰“布森陶尔”号。于是,“胜利”号钻到了“布森陶尔”号的后方,用其船头上的短炮和侧舷的火炮,向“布森陶尔”号的舷窗中猛射,使它受到了极大的损毁。当英舰“海王星”号和“征服者”号接近了“布森陶尔”号之后,“胜利”号遂向右一转,与法舰“敬畏”号平靠着。
人应当对对手有敬畏之心,哪怕他就是个渣,也不能轻视他,因为,渣也有不渣的时候。也许,纳尔逊就因为没有这种对对手的敬畏和尊敬,而在47岁就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胜利”号和“敬畏”号纠缠在一起,再也无法分开。敬畏号上的法国海军,妄图登船和英军展开肉搏。
他们的行动,受到了英军火力的压制。在其压制下,法军愣是登不上胜利号。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一个钟头过去了,两艘船还是搅在一起。
正当纳尔逊和舰长在甲板上行走督战时,突然,一名不知名的法军狙击手,向他这个方向射出了复仇的子丨弹丨,而很有可能他就是瞄准的纳尔逊。
“啊!”纳尔逊立即向前扑倒。但还没等到有人把他扶起来,他就自己爬了起来,还满不在乎地说道:“他们终于干掉我了,子丨弹丨射穿了我的背脊骨。”再然后,他就被抬到了船舱。
英军虽然失去了战场指挥官,可是,战术早就在战前就已经制定好了,而且纳尔逊也要求英军舰长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所以,面对着指挥战术仍然较落后的法西联合舰队来说,他们仍然占据上风。
英军摒弃传统的战列线战术,采取分队穿插的机动战术,该战术也叫纳尔逊战法,此战术比起传统战术更先进是毋庸置疑的,再加上英军海战经验丰富,水手和士兵素质较高,所以,随着时间的流逝,法西联合舰队已经渐渐显露出了败象。
“三叉戟”号终于顶不住了,被迫降旗投降。该船据说到处都是血肉,伤员有的没有手,有的没有了脚。
而面对着持续强大火力打击的布森陶尔号,也终于到了投降的时候,维尔纳夫成了英军的俘虏。布森陶尔号上的景象更是惨不忍睹,到处都是尸体,很多尸体没有脑袋。神奇的是,虽然维尔纳夫一直站在甲板上瑟瑟发抖地指挥战斗,他竟然没有受一点轻伤!如果即将死亡的纳尔逊知道了,定会感慨道:“这个好运气的混蛋!”
维尔纳夫投降了,可是战斗仍然没有结束。
战役的最后阶段,是法军将领杜马罗尔的反攻。原来,纳尔逊钻进了联军阵中央后,维尔纳夫曾经下令要没参加战斗的战舰一律自动投入战斗。可是,杜马罗尔并未反应。他仍然继续朝北走,直到接到维尔纳夫支援的命令后,他才掉头支援。
可惜,那时候,维尔纳夫已经投降了。大势已去的杜马罗尔——已经掉完了头,于是,只好义无反顾地向英舰发动了攻击,扩大了英军的战果,增加了己方的损失。最后,只好自己带着四艘船逃之夭夭。
对于这种小鱼小虾,已经打得“没有不带伤的船”的英国舰队都沉浸在总司令死亡的悲痛气氛中,也不想再追了。
是的,在得知战争胜利结束后,纳尔逊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