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5、共和国乱象(8)
为了远征,拿破仑甚至订购了不少英国大炮,这些水货的威力和不容小觑,那时候,由于蒸汽革命,英国的工业水平全球领先,枪炮也比法国的先进。当时,英国野战炮中最大炮弹9磅,实力远超法军。
火炮那时候分为两大类:加农炮和榴弹炮,另外还有个山炮,山炮的效果类似于榴弹炮。加农炮是指发射仰角较小,弹道低平,可直瞄射击,炮弹膛口速度高的火炮。常用于前敌部队的攻坚战中。而榴弹炮则是发射仰角大,弹道较高而弯曲,不能直瞄射击而炮弹能飞越障碍物攻击目标的火炮,一般射程较加农炮远,常用于第二线的阵地上对最前线的火力支援和对敌阵的火力压制。山地炮是专门设计成适合于山地作战的野战炮,效果类似于榴弹炮。
当时法军的炮兵采用格里伯瓦体系。格里伯瓦主张武器应当简单化,并且要有统一的规格。他的一个学生名叫奥诺.布兰克,也是一个军械专家,是后来的美国总统杰裴逊在巴黎任大使时结交的一个朋友。此人坚持认为,武器规格的真正统一意味着一件武器的零部件可以随意地互换安装到另外一件武器上。后来,马尔蒙元帅对这一体系进行了改革,形成了拿破仑的独有体系——马尔蒙体系。法国野战炮兵马尔蒙体系中包括,6磅步兵炮、12磅步兵炮、6磅骑兵炮、6英寸步兵榴弹炮;加农炮弹药为实心弹和霰弹,榴弹炮弹药为榴弹和霰弹;法国12磅步兵炮对列兵纵队有效射程在600米以上,实心弹在3000米开外仍然致命,炮兵重型霰弹最远能射300米,是骑兵的杀手。
眼见着远征军准备地越来越充分了,尽管有些地方不尽如人意,可是也能凑合着出发了,一个突发事件又打乱了拿破仑和督政府的部署。
贝纳多特在被拿破仑送回巴黎后,被任命为法国驻奥地利大使。此时的他,已经和拿破仑的大哥的小姨子开始眉来眼去的。这个女人就是欧仁妮.德西蕾,和拿破仑曾经眉来眼去过。虽然他后来有一段时间不如缪拉亲王,可是也算是靠着女人的裤腰带升迁了。
1798年春,意大利又发生了反对法国殖民统治的暴乱。奥地利人都幸灾乐祸起来。你幸灾乐祸就幸灾乐祸吧,可是也不知道哪位大哥竟然把法国大使馆的法国三色旗给扯下来了。
贝纳多特是个强硬的角色,他对奥地利外交大臣图古特说:“你看着办吧,俺去也!”说罢就回到了法国。
督政府对此反应强烈,他们以为奥地利又准备撕毁合约开战了,于是调兵遣将准备干他娘的。
这样,作为能打仗的常胜将军,拿破仑就不得不停留下来,静观其变。
不过,事实证明法国只是虚惊了一场。在图古特的斡旋下,奥地利人意识到目前还不到撕破脸皮的一刻。他们在等待一个机会,自弗朗茨二世往下直到奥地利的地方官员每个人都在厉兵秣马准备再战。当然,督政府可能还不知道这一点。
国旗被扯下没几天,奥地利的道歉特使就到了巴黎,给督政府赔个不是。督政府着实松了一口气,鉴于是拿破仑迫使奥地利服软的,督政府决定让他担任全权大使,负责在拉什塔特和奥地利解决所有的一切争端。
对于拿破仑来说,这是个扬名立万的机会。如果他能在谈判桌上取得成功的话,无疑他的政治地位会大增,也就有了和督政府分庭抗礼的资本。而督政府的督政官们和塔列朗则想利用他获得最大的好处。
拿破仑有些飘飘然了,人一旦飘飘然,就会做傻事。拿破仑在5月初,当着5位督政官的面,和督政府讨价还价,他说:“如果要是能让奥地利再次割地赔款的话,无论如何,督政府的督政官的交椅,得给我一把!”
“那远征埃及咋办?”督政官勒贝尔问道。
“哈,我们可以让别的将军去,或者,取消这次计划!反正,能在奥地利身上赚便宜,可以弥补不能占领埃及的损失!”
巴拉斯表现得比谁都镇定,他一直自认为有能力驾驭这个桀骜不驯的猛将,可是也有少许慌乱了,“将军,我要提醒你的是,当督政官的法定年龄是40岁,而将军你只有28岁。”
“我不管,”拿破仑嚣张地威胁起督政府来,“如果不让我称心如意的话,我就不干了!”
勒贝尔红着脸说:“你这是威胁吗?”
“你说是就算是吧。”拿破仑颇有些看不上他。
“那好,”勒贝尔拿出纸和笔,“公民将军,请签字!”
5个督政官很是一致,拿破仑知道,他又输了,因为,他根本不可能签字。
他铁青着脸,一言不发,最后,终于转头离开了督政府。而巴拉斯等人一合计,果断下令取消了拿破仑的使命。
拿破仑别无他法,只有继续准备远征。拿破仑后来说:“他们(督政官们)已经不再需要我了,我必须把他们推翻,靠我自己的力量。不过,眼下时机不到,我必须去征服埃及。”
值得一提的是,拿破仑于此时向督政府提出了一个新的作战计划,即法军在11月份登陆埃及,同时,法军一部4万人进攻英国,法军一部1万人进攻苏格兰海岸。督政官梅兰对此报告的评价是:痴人说梦!
也不知道拿破仑是怎么想的,可能,他是想给督政府制造麻烦,又或者是自己已经等不及要获得巨大的光荣了。
巴拉斯曾在拿破仑行前和他告别,并亲自告诉他督政府取消他谈判特使的任命,那一天,两个人最终不欢而散。巴拉斯想:“这个人,我还能驾驭得了吗?”
5月19日,拿破仑将军终于站到了法国远征军的军舰甲板上。
266、地中海航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