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处死国王的问题上投票时,他投了反对票。他是个坚定的吉伦特派。作为一个美国人,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就为了继续革命,这是什么精神?按照诋毁他的人的说法,这是一种唯恐天下不乱、到处当搅屎棍的精神。
这个人就是伟大的托马斯.潘恩。
潘恩写完《常识》后,投笔从戎,加入大陆军作战。后来战局对大陆军十分不利,应华盛顿请求,潘恩又写了许多篇战斗檄文,鼓舞士气。
1777年,潘恩被任命为大陆会议外交事务委员会秘书。不过,潘恩是个讲原则的人,这种人不会很合群,也不会被糊弄,如果抓住机会的话,就会一飞冲天,史上留名,如罗伯斯庇尔。但是,他遇上了一个不讲原则的同事,这个人叫塞拉斯.笛安。这家伙利用十六蚀老本捐助美国革命的钱来假公济私,结果被潘恩揭露了。大陆会议的一些高层人物对潘恩表示了不满,就连法国驻美公使也说潘恩泄露了法国的军事援助秘密,潘恩混不下去,只得辞职。
笛安时间后,潘恩再也不能恢复到他那时写完《常识》一书后的名声和地位了。一些人讥笑他道:“潘恩崛起时像火箭,坠落时就像一根拐杖。”
这也符合美国人的价值观和美国的成功定律。别看你当初风光无限,要是一不小心出了问题,那是谁都想上去踩你一脚的。比较典型的例子有:泰森、杰克逊……
北美战争结束后,出身低微的潘恩更加受到排挤。这个为美国国名“Unite States”命名的人,完全想不到这个国家竟然是一个白眼狼,忘恩负义。
以前的风云人物,现在成了无业游民。托马斯.潘恩的感情和自尊都受到了强烈的打击。万般无奈之下,他给纽约州议会写了一封信,信上说:“俺不懂得经商,也无寸土在美国,俺从一个国家流亡出来后,并未置办一份家业。有时我不禁自问,我比一个难民究竟好多少?最可悲的是,俺这个难民曾为这个国家竭忠尽智,却得不到一丝好报。所以,俺在这里对联邦政府致以强烈的抗议……”
他这抗议还真有效,美国人也估计是意识到自己做得太过火了,便同意给他一笔补贴。可是,究竟给多少钱呢?
国会经过了两年的辩论,最终才答应给他3000美元。
3000美元,按现在的汇率应该是差不多20000元人民币,这笔钱也不算多啊,何况是为国家独立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
不过,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这笔钱在那时候也算是一笔巨款了。潘恩就用这笔钱在纽约市的郊区买了一所房子,还是个庄园,里面能种菜的。
不过,就算这样,他的心理还是达不到平衡。华盛顿作为一个敢于将权力交出来,才导致美国日后民主的伟人受到人们的称颂和赞美,不过,其品格也是有问题的,人无完人嘛。潘恩就曾写过文章骂他,说他是一个卑鄙小人。美国上层社会依然不能接纳他,这样,潘恩终于在1788年回到了故乡英国。
142、世界公民
回到阔别多年的英国后,一切都变了。当时由于英美已趋向于和解,托马斯.潘恩并没有受到太多责难。
潘恩不但是个政治理论家,还是个科学家,这一点和富兰克林一样。潘恩曾经发明和设计过一系列东西,包括刨床、轻型起重机和车厢轮子、无烟蜡烛。如果他有富兰克林的商业头脑的话,早就是百万富翁了,可是,不谙世事过于理想化的潘恩只能注定是一个“世界公民”。
在英国,他的造桥计划曾受到辉格党政治家埃德蒙.柏克的赞赏,可是,当柏克发表攻击法国大革命的言论时,潘恩再也坐不住了,他同情法国的革命者,他的思想和柏克针锋相对。于是,潘恩拿起笔来作为武器,向阻挠革命的敌人开火了。
1791年3月,他在伦敦出版了第二部伟大的著作——《人权论》,抨击柏克的言论,并对法国大革命以支持——巨大的支持。
《人权论》所造成的影响是空前的。潘恩并没有逐条辩驳柏克的观点,而是从历史出发,而是把英国光荣革命和美国、法国的革命进行了比较。他强调美国和法国革命的先进性,鞭斥英国革命的保守性。他和柏克的分歧,不是两个人的论争,而是人权和君权的对话。
《人权论》更加牛逼的一点是,它冲破了人们对于君主政体的迷信,深入骨髓地批判了这一政体,给法国革命指明了共和的崭新方向(虽然法国人没按他的来还囚禁了他)。在潘恩之前,伏尔泰、孟德斯鸠和狄德罗等人一直让人们向英国学习。后来,卢梭提出了共和主义的思想,但由于他崇尚直接民主制,否定代议制,因此他的理想只有在很小很小的一个独立的国家内得以施行。而潘恩指出,应该抛弃卢梭的直接民主制,而应施行代议制,使共和政体能在面积较大的国家得以施行。在这方面已经有一个成功的例子了,那就是美国。
《人权论》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罗伯斯庇尔就曾称赞潘恩是“一个人类权利最雄辩的辩护者”。
在英国,截止到1793年底,《人权论》已经销售或免费散发了近20万份。在设菲尔德,磨刀匠将新的歌词填入了国歌,这样唱道:“上帝保佑伟大的托马斯.潘恩,他的《人权论》照亮了每一个人的灵魂。他使瞎子看到了自己被愚弄的命运,他给全世界指明了自由之神……”
此时,英国首相小皮特彻底被激怒了。英国百年来形成的改良主义传统受到一个来自最底层的平民思想家的挑战,这是英国绅士不能坐之不管的事情。小皮特就说:“如果放任托马斯.潘恩不管的话,我们迟早会有一场流血的革命。”
有的人说英国的改良主义也是不错的选择,因为到了现在,英国一直有君主存在,发展得照样很好,历史上也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的流血革命。此外,还有那个保留天皇的小日本,也是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不要跟我提中国的GDP跃居世界第二了,咱们国家的那个统计,不说了)。
不过,英国在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内部流血事件,那也是在光荣革命之后,光荣革命之前,是哪个国王最先被自己的子民推上了断头台?
再说,英国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它可以不断改良,不会是越改越凉,冰凉。自从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之后,英国的海上优势一直保持到美国海军崛起之前,在这数百年时间里,英国通过对海外殖民地的掠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就使得自上而下的改革成为可能。如果不通过对外掠夺,而想在矛盾重重的国内进行改良的话,只能是越改越凉,冰凉了。
再说小日本,如果不是通过对外战争掠夺资源和财富的话,丫早就完蛋了。如果中日甲午大海战是日本海军战败的话,现在的大国哪有小日本的份。
托马斯.潘恩惹恼了英国政府,自然就在故乡呆不下去了。1792年6月8日,英国政府指控潘恩犯有煽动叛乱罪。不久,英伦三岛出现了官方主导的反托马斯.潘恩热潮。潘恩一点儿也不害怕,该吃吃,该喝喝。
9月13日,潘恩的好友获悉警方密谋逮捕潘恩,便劝说他跑路。潘恩起初还不同意,后来在一个法国官员的劝说下,方同意逃往法兰西。
在伦敦,他逃脱追捕,只差几个小时就没走掉。
9月13日,当潘恩乘坐的邮船驶入法国加莱港时,军舰上礼炮齐鸣,沿岸爆发了一片欢呼声。当潘恩下了船后,不禁有些晕乎乎的。他简直有点受宠若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