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6】(郭子仪篇之十)
安史之乱中,郭子仪是唐王朝的意外之喜,意外发现。谁也没有想到,这个一直戍边的沉默寡言的偏将,居然有如此过人的本领。
郭子仪在晋北冀北作战,一直都是以少胜多,以精湛的兵法战术,取得完胜。他就像乌克兰核弹头舍甫琴科一样,在没有来到亚平宁半岛之前,养在深闺无人知;而来到了米兰城中,突然大放异彩,一朝成名天下闻。
如果当年唐玄宗让郭子仪,而不是哥舒翰守卫潼关,可能历史就是另一种面目,唐玄宗也不会仓皇远遁,开元盛世还会接着延续。可是,老而无用的唐玄宗只知道选用那些成名的将领,不会大胆启用新人。
唐玄宗是近视眼。安禄山和肥婆杨玉环就在他的眼皮底下公然调情,而他竟然没有发现,更何况郭子仪还远在六盘山之西的宁夏。
唐玄宗的儿子唐肃宗,将郭子仪认为是唯一能够依靠的人,他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兼宰相,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能够达到这个职位的没有几个人,而且,郭子仪在两年前还只是朔方节度使右兵马使,这只是一个军职,没有任何政职,而仅仅两年,他就连升数级,成为唐王朝军队的实际指挥者。
然而,尽管唐肃宗把郭子仪提拔为至高无上的地位,但是,他仍然对郭子仪怀有猜忌之心,担心郭子仪拥兵自重,会取而代之,所以,郭子仪尽管是兵部尚书,但只担任天下兵马副元帅,而天下兵马大元帅,由他的儿子李椒担任。
对功臣疑心重重,是帝王的通病。功臣立功越多,威望越高;威望越高,帝王越恐惧;帝王越恐惧,越想除之而后快。这是中国式的悖论。
所以,历史上那些所谓的聪明君主,总是一边让功臣拼尽全力,一边总不忘敲打敲打功臣,让功臣牢记:我随时可以取你项上人头。就像当年唐太宗用史万岁的事例威胁李靖一样,吓得李靖倒地长跪,噤若寒蝉。
这是帝王的驭人之术。很阴险,又很恐惧。
唐肃宗向往着大唐长安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不愿意再忍受塞上狂风的肆掠,他一再催促郭子仪赶快向长安发起反攻。
可是,依靠郭子仪有限的五万人,根本无法组织反击。
郭子仪建议,向回纥借兵。回纥,建国在北方草原,也就是今天的乌鲁木齐和呼和浩特以北。
杜甫在诗歌《北征》中写到了这次借兵:阴风西北来,惨淡随回纥。其王愿助顺,其俗善驰突。送兵五千人,驱马一万匹。诗圣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每个大事件,从他的诗歌中能够看到这场盛唐大动乱的全貌。
确实如杜甫诗歌所写,这次向回纥借兵,回纥只给了五千人。
说实话,五千人确实很少,这么大的一场战争,回纥只给了五千人支援,显得很小气。
回纥的小气还在其次,更让人感到恶劣的是,他们向唐肃宗提出了出兵的条件是:两京克复,必须答应让回纥在两京城内抢掠妇女和财物。而这么卑鄙无耻的条件,唐肃宗居然也答应了。史书记载:“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
在唐肃宗的眼中,只有他的王位,没有人民。在古代,这个东方古老国家的一代代最高领导人,就是由这样的一个个乌龟王八蛋组成的。实在可悲,悲愤无处诉说。
【247】(郭子仪篇之十一)
郭子仪正在全力以赴准备反攻两京的时候,叛军内部却先乱了起来。
公元757年正月,已是55岁的安禄山,眼疾加剧,双目失明。安禄山这种粗人不看书不写字,估计是患了白内障,才导致失明的。失明后的安禄山,脾气暴躁,动不动就殴打身边侍从,还想更换太子。前一年,攻进长安后,安禄山自封皇帝,国号为燕,将长子安庆绪立为太子。
就是这样一个破烂政权,这样一个破烂太子位置,安庆绪也当成了宝贝,为了能够得到时时觊觎的皇位,他和服侍安禄山起居的奴才李猪儿合谋,砍死安禄山,然后在床下就地挖坑,将安禄山埋了。然后对外宣称,他是新君,安禄山暴病身亡。
安庆绪派史思明回守北京。
安庆绪称帝,让史思明很不乐意:以前你爸当皇帝,我是你爸的下级,听你爸说;你个龟儿子现在居然也称帝,在老子面前指手画脚的,你娃是个锤子,算个老几?
史思明离开长安,回归北京的路上,已经萌发了杀安庆绪,取而代之的心思。
叛军就是一群乌合之众,每个人都心怀鬼胎,每个人都想夺取最大利益。
安禄山死后的第二个月,郭子仪吹响了帝国反击战的号角。
如果从宁夏向东南,翻越六盘山进入关中平原,首先遇到的是西京长安,长安应该是唐军攻打的第一个目标。然而,如果攻打长安,洛阳叛军肯定会来增援。这是常规打法,郭子仪不这样做,他需要的是能够攻打长安,同时洛阳又不能增援。
怎么才能这样做?郭子仪看中了长安与洛阳之间的河东。河东,也就是今天的山西运城。如果占领河东,卡住风陵渡,就可以将长安和洛阳的叛军切为两段。
郭子仪带着军队,没有翻越东南的六盘山,而是向东穿过今天的甘肃庆阳,来到千沟万壑的陕北富县,然后从富县南下,进攻关中平原的大荔县,占据了大荔后,切断渭河和洛河渡口。洛河和渭河都自西向东流淌,穿过长安和大荔的平坦地带。洛河是渭河的支流,渭河是黄河的支流。这样,叛军就无法渡过洛河与渭河来进攻大荔。
关中平原以长安为界,分为东府和西府,在过去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东府最大的县城是大荔,西府最大的县城是凤翔。现在,郭子仪占领了东府大荔,唐肃宗也进驻到西府凤翔,对长安构成了夹击之势。
接下来,郭子仪要做的是,攻占河东,卡住风陵渡,将叛军一分为二。
当时的形势是这样的,两支唐军将长安的叛军包成了肉夹馍,而在东面唐军的背后,洛阳的叛军虎视眈眈,又想与长安叛军联合起来,把东路唐军包成肉夹馍。
郭子仪带着的东路唐军,不愿意做肉夹馍中的那摊碎肉,他要做一根鱼刺,卡在洛阳叛军的喉咙里,让它无法吐出,也无法下咽。
大荔的东面,就是黄河,黄河的对岸,就是山西河东,也即今天的山西运城。
郭子仪谋划进占河东。
出兵大荔和河东,切断洛阳和长安的叛军联系,这个战略战术和两年前郭子仪出兵晋北的战略战术一模一样。两年前,郭子仪带兵从宁夏出发,进占晋北,然后兵出井陉,占领冀北,切断了北京和洛阳的叛军联系。
打蛇打七寸,将两只叛军拦腰截断,让他们首尾不能相顾,这就是蛇的七寸。
一招鲜,吃遍天。郭子仪就是依靠这个不变的战略,始终占据了战场上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