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李靖篇之十五)
就在李靖准备西征吐谷浑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谁也意想不到的事情。
御史大夫温彦博向李世民告发,说李靖领军无方,他手下的士卒像土匪一样,把突厥的奇珍异宝抢走后,私吞了。
温彦博也曾经和突厥交战,却屡战屡败。温彦博在山西太谷与突厥交战,兵败被俘;李靖从遥远的江南带着一万江淮子弟来到了山西太谷,用锋利的陌刀战胜了突厥。温彦博被关押在遥远的阴山极寒地带,像苏武一样天天望着南飞的大雁唱情歌;李靖带着唐军在辽阔的草原上拼死征战,鲜血染红了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唐朝和突厥关系缓和时,没有任何利用价值的温彦博被突厥放回,担任朝中尚书右仆射;李靖带着奇兵三千,长驱两千里,直捣突厥老巢。东突厥灭亡后,温彦博升为御史大夫,专管监察执法;李靖接替温彦博,担任尚书右仆射。
温彦博权力很大,他可以处置李靖。
李靖部下是否真的瓜分了突厥的奇珍异宝,谁也不知道,如果要调查的话,不但无法调查,而且费时费力,因为谁也不知道突厥到底都有哪些珍宝,这些珍宝去往何处,突厥首领死的死,逃的逃,谁还挂念自己的珍宝?而且,李靖手下尽管只有三千死士,但是这一路上不断囊括那些突厥部落,一壮声威,给颉利可汗造成唐军倾全国之力来进攻的假象,而且,李世绩的大队人马,在向颉利可汗的藏身之地铁山进攻时,也归李靖指挥。几万人马,几十万突厥,要查找子虚乌有的珍宝,实在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真要查下去,也只能是莫须有的罪名。说你有,你可能有;说你没有,你也可能没有。就像秦桧给岳飞捏造的那个罪名一样。
但是,莫须有罪名,也足以杀人。
温彦博可能是嫉妒李靖的功劳,所以才会以忠诚为名,向李世民告发李靖。古往今来,多少谎言,穿着真理的外衣;多少小人,打扮成君子;多少无耻勾当,都打着正义的旗号。
李世民以温彦博告发的罪名,责问李靖。
李靖能怎么应对,他既不能说有,又不能说没有。说有吧,显然是违心之词,本身就没有;说没有吧,万一在部下中查出来有人私藏突厥物品,那就是欺君之罪。再说,几万人的军队中,也许会有人私藏突厥物品,而且,如果有人害他,就会把这件物品说成是珍宝,那你李靖有口难辩。
李靖一再向李世民叩头,长时间伏在地上,一言不发。
李世民看着脚下的李靖,觉得已经对他有了足够的威慑,这才说:“隋朝史万岁破突厥达头可汗,有功不赏,最后被杀头了。我不会这样做,但是我会赦免你的罪行。”
这一句话有弦外之音,给李靖敲响警钟,甭看你有盖世奇功,但是我想杀你就杀你,史万岁就是你的前车之鉴。
史万岁和李靖是同乡,都是陕西关中人。史万岁是隋朝第一猛将。突厥自认为凶悍,每与隋朝作战前,先挑出他们中最能战的将军,来到隋朝军前耀武扬威,要来单挑,这种情形很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隋朝军队中总是史万岁骑马走出,慷慨迎战,每战都将突厥猛将挑落马下。如果说武功高强的吕布是三国第一猛将,那么史万岁就是隋唐第一猛将。后来的评书演义排什么隋唐十八条好汉,什么第一条好汉李元霸、第二条好汉宇文成都、第三条好汉裴元庆……一直排到第十八条好汉单雄信,其实都是扯淡。史万岁一出,谁与争锋?
后来,隋文帝派史万岁一路,权臣杨素一路,进剿突厥。杨素无功而返,史万岁大获全胜。
权臣杨素嫉妒史万岁的功劳,大肆诬告,说他杀俘。史万岁据理力争,与隋文帝争辩。隋文帝争辩不过,大怒,斩杀史万岁。
温彦博诬告李靖,和当年杨素诬告史万岁如出一辙。聪明的李靖岂能不知道?
所以,他做出虔诚认罪的神情,绝不辩驳,终于逃过一劫。
古来伴君如伴虎,任何一个帝王,都是权术家和阴谋家,即使自古公认的明君李世民,也是这样。
【233】(李靖篇之十六)
这场诬告事件对李靖的心灵冲击很大。李靖明白,功高盖主,是每个皇帝都最害怕的事情。做臣子做将军的,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遇到一个好主子。多少名臣名将,尽管忠心耿耿,功勋赫赫,最后都难逃被杀头的宿命。
既然,已经引起了朝中大臣的猜忌,已经引起了李世民的不快,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像范蠡那样,全身而退。帮助越王勾践打江山,又在功成名就之后带着西施隐居做生意,范蠡的选择,就是功臣们的最佳选择。
可惜,很多功臣看不到这一点,而李靖早就看出了这一点。
任何人的功劳,在皇帝眼中都不值一提。而且,你的功劳越大,对皇帝的威胁越大,皇帝越要铲除你。在战争年代,皇帝需要你的征战才能,而在和平年代,你的征战才能毫无用处,必欲除之以后快。
于是,李靖以腿部有病为由,请求告老还乡。史书记载:“寻以足疾上表乞骸骨,言甚恳至。”
李世民也知道李靖的真实想法,腿病只是借口,而远离是非之地才是真的。但是,李世民也揣着明白装糊涂,他说:“我看自古以来,身居显贵,而能够看到自己腿脚有病的人很少。多少人不知道自己腿脚有病,强行迈步爬台阶,最后跌得很重。你能够识大体,顾大局,说自己腿脚有病,我很欣慰,你是所有官吏的楷模。”
两个人都在说假话,却都能够说得滴水不漏,说得煞有其事,这是中国式的语言艺术。
后来,李世民就同意李靖不要来上朝了,赏赐给他很多金银细软。而李靖巴不得这样,做个富家翁,远离政治漩涡,即可明哲保身。
公元634年,吐谷浑来犯,大掠鄯州,又掠凉州。鄯州,是今天的青海乐都;凉州,是今天的甘肃武威。
吐谷浑也简直太不自量力了,李靖当年想动它,因为受到权臣猜忌,没有动。而李靖不动它了,它自己居然蹦起来,要人们注意他。
要讨伐吐谷浑,李世民想到了那个整天窝在家中的李靖,他对满朝文武说:“得李靖为帅,岂非善也!”
李世民亲自点将,李靖不敢不从。这时候他再也不说自己腿脚有毛病了,即使真有毛病,你也必须跛着腿脚前去应征。
【234】(李靖篇之十七)
吐谷浑,它的源流可以追溯到鲜卑,而鲜卑又是东胡的后裔。东胡,自商代开始,就在北部草原上生存。
东胡灭亡后,它的一支成为鲜卑;鲜卑全盛后,它的一支分为吐谷浑。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原地区改朝换代,城头变幻大王旗;而北部的草原地区,也在更新换代,壮大的一统天下,弱小的就地灭绝,从肉体到文字上都被全部灭绝,没有给后世留下任何一丝痕迹,就像他们从来没有在世界上生存过一样。
这才是最恐怖的灭绝。
历史是一条波浪激荡的大河,它一路吞噬了多少人物,多少故事,它又分出了多少条支流,多少条支流在荒凉的大地上干涸,我们不得而知。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是流到我们眼前的历史河流。
历史太浩瀚了,我们伸出手掌,永远也无法触摸到历史真实的源头。历史用时间编年,我们在时间中成长,等到若干年后,我们也会成为后人眼中的历史,我们在这条历史的大河中,载沉载浮,时隐时现,等到流到后人的眼前,我们或者早就被吞没,或者只留下转瞬即逝的影子。
我们有故事,有欢笑,有悲苦,有梦想,有期望。我们阅读人生,我们追求正义,我们用人生履历书写着自己的思想。当我们阅读历史文字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思考和启迪;那么,当后人阅读我们的时候,会不会也从我们的文字中读到思考和启迪。
一切都是浮云,唯有文字不朽。
198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柴达木盆地南部边缘的青海都兰县挖掘到了千座以上的庞大古墓群,挖掘到了大量器皿和丝绸,这里是当年吐谷浑的疆域,关于这个古老王国的历史,才慢慢浮出水面。
据历史记载,吐谷浑建国350年,曾是丝绸之路的中转站,他的地域包括今天的青海和甘南。
甘南向东,就是大唐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吐谷浑和大唐比邻而居,是它的幸运,也是它的不幸。
要征讨吐谷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交通是最大的问题。即使今天,要从关中进入甘南青海,也没有几条道路。而在当时,只有一条丝绸之路。
唐军来到伏俟城的时候,被吐谷浑发觉,焚烧草原,退往大非川坚守。伏俟城是今天的青海海南,是丝绸之路上必经的城镇。大非川在今天的青海湖以西。
草原被焚烧,马无粮草,而且,在环境恶劣的青藏高原上作战,气候和交通都是难以克服的困难。随行的将军心萌退意。
李靖坚决命令继续进军,破釜沉舟,与吐谷浑决一死战,彻底解决西部边境问题。
吐谷浑在丝绸之路的关卡上重兵把守,防止唐军进攻。而李靖却带着几十万唐军,在高山峡谷间,在崇山峻岭中,攀岩而行,绕过丝绸之路,来到黄河源头,直插吐谷浑的后方。
这一年,李靖已经六十五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