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韩信篇之二十二)
濰河之战后,楚汉两军的实力发生了改变。韩信进入齐地的时候,只有两万老弱病残,而现在一路上扩充军队,接收降兵,等到战败龙且后,已经有了二十万大军。
半年前,韩信在赵地练出的二十万大军被刘邦带走了,而半年后,韩信又拥有了二十万大军。
韩信真是一个神人。
韩信成为了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当刘邦和项羽势均力敌,谁也无法将谁扳倒的时候,只要韩信帮谁,谁就能赢。韩信只需要轻轻地在背后拽谁一把,谁就会倒在地上。
韩信在项羽手下当过小工,现在又在刘邦手下当包工头,不管怎么说,他都是个打工的,不论是刘邦还是项羽得天下,都和他没有多大关系,他都是拿自己那份薪水。所以,项羽就派说客武涉来拉拢韩信,让韩信投靠自己这一方。
武涉对韩信说:“当今的形势是三方并存,汉邦乃奸佞之徒,一直想灭掉你,之所以迟迟不动手,只因为有项羽在。如果没有了项羽,刘邦就会向你下手。天下形势,全在于你。你应该脱离刘邦,三分天下,以保自身。”
韩信说:“我在项羽手下打工,项羽让我当保安;而我在刘邦手下打工,刘邦让我当包工头。刘邦对我信任有加,我如果背叛他,于心不忍。”
武涉无奈,只好离开。
武涉离开后,谋士蒯通又向韩信进言,让韩信防备刘邦,刘邦反复无常,没有信义,而韩信名扬天下,功高震主,刘邦一定会动手的。当今最好的办法是占据北方,三分天下,否则,大祸不远矣。
韩信说:“我有功于刘邦,刘邦一定会念我的好处,不会加害于我。”
蒯通无法说通韩信,大笑离去。
韩信军事才能是超一流的,但是韩信的政治眼光是超低流的。他用普通人的眼光来看待帝王,他用普通人的观点来理解帝王,岂不知帝王就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很讲究知恩图报,谁对我有恩,我就报答谁,不管他长得俊还是长得丑;而帝王是唯我独尊,谁对我有威胁,我就铲除谁,不管他功劳大还是功劳小。而且,功劳越大的,信誉越高;信誉越高,威胁越大;威胁越大的,越需要铲除。
韩信熟读军事学,但没有读懂帝王学。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韩信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这一步迈出去,走错了方向,导致他以后步步走错,最后身首异处。
此时北方已经无仗可打,韩信以一己之力,平定了整个北方,然后挟得胜之余威,率无敌之雄师,举兵南下,来到垓下。
此时的垓下,项羽已经走上了英雄末路。
【157】(韩信篇之二十三)
公元前202年12月,项羽乌江自刎,楚地悉定。项羽灭亡后,刘邦所处理的第一件事情,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据《汉书》“高祖纪”记载:“汉王还至定陶,驰入齐王信壁,夺其军。”
没有韩信,就没有刘邦的江山。而刘邦刚刚平定天下,就忙不迭地夺去了韩信的兵权,把苏北的土地封为韩信。
一切都和武涉与蒯通预言的一样。
苏北是项羽的家乡,民风剽悍,多少人为项羽之死而惋惜,韩信坐在楚王的交椅上,就等于坐在火山口上。
韩信其实早就应该看清刘邦的真面目,当初,在赵地,韩信辛辛苦苦练出二十万大军,而刘邦假扮使节,在韩信睡梦中抢夺了他的二十万大军;在齐地,韩信又辛辛苦苦练出二十万大军,又被刘邦夺走了。刘邦是一只杜鹃鸟,韩信是一只斑鸠。杜鹃鸟把蛋产在斑鸠的窠中,斑鸠替杜鹃鸟养大了孩子,杜鹃鸟食量惊人,把斑鸠鸟的食物也吃了,斑鸠被饿死了。而斑鸠鸟临死前,还在很幸福地想着:我是为了我的孩子,我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韩信的智商绝对高,韩信的情商有点低。
韩信离开齐地,回到家乡。当初让他吃了几个月饭的漂母,韩信给了他千两黄金;而当年让他忍受胯下之辱的那个地痞,韩信把他招至军中,担任中尉,人皆不解,韩信说:“要不是他,我今天还是淮阴城里的二流子。”
韩信是个好青年。他不但有恩报恩,还以德报怨。
韩信是一个好人,但不是一个君子,更不是一个义士。好人不做坏事,君子远离坏人,而义士则是与坏人坏事做坚决斗争。
江山初定后,刘邦大索天下,捉拿项羽党羽,项羽大将钟离昧和韩信关系不错,为了躲避追捕,就藏在韩信军中。
刘邦要召见韩信,韩信不敢去,担心被诛,有人就建议说:“拿着钟离昧的人头去,刘邦就不会生疑。”韩信就与钟离昧商量,钟离昧大骂韩信:“你不是君子。”然后自刎而死。
钟离昧和项羽一样,都是响当当的男子汉。
韩信拿着钟离昧的人头去找刘邦表忠心,刘邦虽然没有杀他,但将他从楚王贬为淮阴侯。
直到现在,韩信才看穿了刘邦。刘邦用他的时候,“解衣衣之,推食食之。”把自己的衣服让韩信穿,把自己的饭食让韩信吃。而不用韩信的时候,则随意处置。刘邦是一个小人,好人与小人相处,只会吃亏。
韩信是当年的大将军,后为丞相,再为齐王、楚王,现在是淮阴侯,王侯将相全都当过了一遍,可惜的是一次次走下坡路,官越当越小,地越封越少。后来,只能与樊哙这样的屠狗莽夫为伍。
韩信很伤心。
【158】(韩信篇之二十四)
刘邦称帝后,各地诸侯纷纷反叛。
公元前202年,燕王臧荼反,刘邦带人剿灭;颖川侯利几反,被剿灭。
公元前201年,韩王韩信反,兵败入匈奴,刘邦带人追击,被匈奴围于白登山。刘邦采纳陈平的计策,才得以逃出。白登山,在今天的山西大同东北。此韩信不是彼韩信,此韩信是韩国君王后代,而彼韩信为淮阴城贫农后代。
公元前197年,阳夏侯陈豨反,刘邦率领征讨。
公元前196年,刘邦污蔑梁王彭越谋反,杀之,剁为肉酱。
公元前195年,淮南王英布,被斩杀;燕王卢绾反,逃入匈奴。
刘邦称帝后的几年里,众叛亲离,反兵不断。按说,战争结束,天下一统,有功之臣,分王封侯,应该好好享受胜利果实,为什么还要反叛?因为依靠阴谋起家,又依靠阴谋治国,各诸侯人人自危,没有安全感,担心会被刘邦随时找个借口杀掉。
刘邦打天下得天下,全靠手下三大名将鼎力协助,他们是韩信、彭越、英布。而后来,三位大将都被斩杀。
刘邦心眼太小了。
韩信也看穿了刘邦的心思,所以,在阳夏侯陈豨谋反时,韩信准备做内应。刘邦出外征讨陈豨,韩信决定在京城杀死吕后和太子。
没想到事情败露了,有人向吕后告密。
吕后找到丞相萧何商议,萧何定下计策,假称刘邦得胜归来,要召见群臣,韩信忐忑不安走进宫中,被捉拿斩首。
民间这样说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年是萧何举荐他,让他成了大将军;如今是萧何定毒计,让他自投罗网。
政治是肮脏的。连萧何这样大家公认的老实人,都能设计害人,可见政治是多么肮脏。不肮脏的人,不能从政。
韩信临死前说:“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韩信和项羽一样,临死前都不认为自己能力不行,都认为这是天意。
韩信和项羽的对手都是刘邦,而刘邦是一个不按套路出牌的人,是一个任何卑鄙手段都能够使出来的人,所以,他们都斗不过刘邦。
刘邦听闻韩信死,大喜。
人生太残酷了,当年淮阴城里那个到处混饭吃的二流子,如果不从军,也不会落到身首异处的悲惨结局。韩信死前一定很后悔。什么王侯将相,什么锦衣玉食,什么高官厚禄,都比不上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心安处,即为故乡。
韩信死后五十年,山西临汾的一间破茅屋里,一名女仆生了一个私生子,这个孩子叫卫青。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个私生子,这名奴隶的儿子,日后会成为大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