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韩信篇之七)
一年后,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兵关中,向东进击,攻占了项羽的都城彭城,与项羽交战,败退到河南荥阳,双方相持不下,长达数月。
这时候,无论刘邦是胜还是败,都和韩信没有关系。作为大将军的韩信,此时还没有登台亮相。
所有人都在疑惑,这个一步登天的二流子,到底有没有真才实学,到底是不是第二个赵括,到底是不是个骗子?
当年那些诸侯们,都是墙头草,他们看到谁的势力占据上风,就倒向谁。刘邦出关东进,势如破竹,他们倒向刘邦;而项羽三万精兵击败刘邦浩浩荡荡的五十六万兵力,他们又马上倒向项羽。他们就是楚汉争霸时代的不倒翁,他们以争做不倒翁为荣,以不会圆滑变通为耻。
项羽与刘邦在河南荥阳对峙,而这些见风使舵的不倒翁则从四面八方来围攻刘邦。
刘邦的归路,被魏王豹隔断了。魏王豹出兵攻占了蒲津关,刘邦无法回到关中。
魏王豹的威胁,远胜项羽的威胁。击败魏王豹,才是当务之急。
然而,要攻击魏王豹,需要一个能够独当一面、智勇双全的大将。于是,韩信终于粉墨登场了。
韩信出兵,河南荥阳的刘邦捏着一把汗;陕西咸阳的萧何也捏着一把汗。刘邦担心的是韩信不胜,后路断绝;萧何担心的是,自己举荐的韩信,到底能不能胜任这个工作。
每逢大战,萧何都留守咸阳,代刘邦行使职权,为刘邦提供粮草。
蒲津关是连接黄河两岸,贯通秦晋豫的一道重要关口,也是一个重要渡口,蒲津关的东面是今天的山西临猗县,西面是今天的陕西大荔县。如果占据了这个渡口,不但可以杜绝汉军西归的道路,而且还可以出兵向西,攻占刘邦赖以起家的关中。大荔属于关中东部最大的县城。
蒲津关对于汉军来说,就是他们的生命线。
刘邦的宗旨是:联合诸侯,共伐项羽。然而现在,即使刘邦不想与诸侯魏王豹为敌,也必须打这一仗。因为魏王豹卡住了他的喉咙,让刘邦无法呼吸,让刘邦命悬一线。
韩信终于闪亮登场了,他的第一战就震惊四座。
【142】(韩信篇之八)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楚汉相争,其实就是苏北人和苏北人在窝里斗,不同的是,他们从苏北打到了中原。
项羽是苏北宿迁人,刘邦是苏北沛县人,龙且是苏北宿迁人,韩信是苏北淮安人,萧何是苏北沛县人,季布是苏北宿迁人,张良是苏北下邳人,周勃是苏北沛县人,钟离昧是苏北连云港人,樊哙是苏北沛县人,虞子期是苏北宿迁人,夏侯婴是苏北沛县人……这样的名单还可以列出很长很长。
当年,为什么会有一大批苏北人,如雨后春笋一般喷薄而出,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叱咤风云,纵横捭阖,呼风唤雨,名噪一时。陈胜吴广是河南人,尽管他们最早举旗造反,然而他们很快就成为昨日黄花,倒是这一帮苏北人长时间占据着历史舞台的最中心,站在了权力的最顶峰。
为什么会这样?司马迁的解释是,楚地人意志坚定,民风凶悍。
自从刘邦翻越秦岭,兵定三秦,到在荥阳据守的很长时间里,韩信都无所作为,而在魏王豹占据蒲津关后,韩信却请缨出征,为什么会这样?
唯一的解释只能是,韩信念故主之情。当年,韩信穷困潦倒,衣食不继,像一条流浪的狗,是项羽收留了他;当年,韩信满腹屈辱,落拓不堪,像一条残疾的狗,是项羽提拔了他。项羽是他的故主,也是他的老乡。作为曾经的下级,他不忍心与项羽反目成仇;作为汉军的主帅,他又不得不与项羽对垒。
韩信的心,其实很柔软。
韩信正在汉营中左右为难的时候,魏王豹叛变了。当初刘邦出兵函谷关,向东进击的时候,魏王豹从山西起兵响应,跟着刘邦一直杀到了项羽的老巢徐州,而项羽挥师南下的时候,刘邦一败涂地,魏王豹又跟着刘邦一路奔逃到了河南荥阳。现在,占上风的是项羽,而不再是刘邦,魏王豹就借口他老妈有病,回山西探望。一离开汉军,他马上占据了黄河渡口的蒲津关,切断了汉军的退路。
这一招叫釜底抽薪,很毒辣很阴险。
现在,韩信没有后顾之忧了,他请兵击杀魏王豹。因为魏王豹是山西人,也和没有交情。
魏王豹早就预料到汉军会来攻打他,所以他在黄河渡口严阵以待,任何一片木板都不让飘过对岸,汹涌澎湃、浊浪翻天的黄河水,胜过百万雄兵,汉军纵有翅膀,也飞不过黄河。何况汉军本来就没有翅膀。
韩信带着汉军来到黄河岸边,来到了魏王豹的视线里,他故意让士兵们抬着船只,在黄河岸边晃来晃去,故意把木船放进黄河里,看着浑浊的河水将木船载沉载浮,然后像弩箭一样冲向下游。
魏王豹看到汉军在黄河对岸徒劳无益地忙碌了,他开心地笑了。
想过黄河,坐的不是木船,而是羊皮筏子。魏王豹高枕无忧,心无顾虑,这些苏北人怎么会知道木船就无法渡越黄河。
他耐心地等待着,等着韩信他们丧失了耐心后,就会自己回去。
【143】(韩信篇之九)
魏王豹和韩信隔河相望的地方叫临晋,这个古老的名字现在只存活在那些纸页发黄的古书中,它现在的名字叫朝邑,属于陕西省大荔县的一个镇。这个镇现在最有名的文物古迹不是蒲津关渡口,而是慈禧太后题写的一个名叫丰图义仓的粮仓。曾经在历史中留下了丰富记载的蒲津关渡口,现在淹没在了黄河漫漫无边的泥沙之下。
黄河从陕北壶口瀑布向南,流过平坦的关中,到达潼关折而东流,这一段距离有三百里。壶口瀑布向北,是陕北的千沟万壑,水流湍急;从潼关往东,则是河南境内。所以,要选择渡河,只能选择在关中平原这一段,这一段水流相对平缓。
这一段只有一个渡口,这就是蒲津关渡口,魏王豹想到了,只要把住渡口,就能阻挡汉军西进。然而,魏王豹没有想到,韩信可以不选择从渡口过河。三百里的水路,任何一个地势平缓的地方,都能够渡河。
魏王豹只知道当地人要过黄河,必须乘坐浮力极大的羊皮筏子。他不知道苏北人水性极佳,不需要羊皮筏子照样能够渡过黄河。
韩信留下一部分兵力,每天在临晋对岸的河滩上,虚张声势,咋咋呼呼,不断地把木船放进黄河里玩,让河水载着木船像载着一片树叶一样轻松飘走;而他带着大部分兵力,逆流而上,来到了没有一个兵卒把守的名叫夏阳的地方。夏阳,就是司马迁的故乡,今天的陕西省韩城市。
夏阳距离临晋足有二百里。
在夏阳,韩信收集到了很多木桶,这些木桶,就是汉军的渡河工具。
几十年前,在陕西关中和山西晋中还有这样的木桶,这些木桶是从深深的井下吊水的工具,在关中和晋中,井深深达三十六丈,要吊上来一桶井水实在不容易,所以,这些木桶都很大很深,一个木桶其实就是一个大木缸。现在,村庄通了自来水,庞大而笨重的木桶就绝迹了。
韩信真是天才,此前他生活在苏北和陕南,从来没有见过这些木桶,而他来到夏阳后,看一眼就发现这种木桶可以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