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的中线,是沿着天山山脉的河谷通道西进,进入中亚草原的南沿,在经过碎叶城、怛罗斯城两座重镇后向南越过锡尔河,最终抵达河中东部的石国和拔汗那国。这条线路要经过西突厥人的游牧区域,曾因苏禄作乱而中断。唐军重创突骑施人后,把碎叶一带的牧场赏赐给了助战有功的葛逻禄部落,并允许石国接管了怛罗斯城。谁料石国欲壑难填,竟然和突骑施余党勾勾搭搭,图谋独占商路利益。到了公元750年,阿拔斯王朝迅速恢复了在河中西部的统治后,石国更是变成骑墙派,在阿拉伯帝国和大唐之间首鼠两端,甚至企图吞并拔汗那。根据阿拉伯史学家伊本的记载,石国和拔汗那国因为领土纠纷相互攻击,拔汗那国王伊赫希德招架不住,就向唐朝求救。
一直以来,石国和拔汗那国都是唐朝的小弟,以往遭到倭马亚王朝数次进犯,都被唐朝发力顶了回去。但这回两个小弟自己打起来了,当大哥的就得犯难了: 手心手背都是肉啊,总不能拉偏架吧?
拔汗那国就是汉朝时的大宛国,从汉武帝派李广利远征此地后,该国就一直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同时兼作丝绸转口贸易,数百年的友好互利关系绵延不绝,可谓情比金坚。在唐朝对苏禄的战争中,由于河中诸国见识过苏禄的厉害,所以大多首鼠两端,只有拔汗那一如既往地忠诚,还倾其所有出兵出粮,所以胜利之后,唐玄宗把俘获的数万人众都赏赐给了拔汗那王,而且为显恩宠,还赐名拔汗那国为宁远国,赐拔汗那王族姓窦。窦氏是唐朝的三代外戚,其姓氏极其尊贵,由此可见唐玄宗已经把拔汗那王看作自家亲戚了。这还不算,他还把宗室女和义公主下嫁给拔汗那王,待遇之高,在河中诸国是独一份!
有了这层关系,高仙芝总得拉皇帝的女婿一把。他赶紧命令石国退兵言和,不料完全不起作用,石国变本加厉,打到了拔汗那国都附近,而且还发兵占据了怛罗斯城!这一下形势更微妙了:怛罗斯城(吉尔吉斯斯坦塔拉斯市)以草原贸易据点闻名东西,其波斯语意即为“织物”,它位于河中地区的东北边境,紧挨着就是突厥人游牧的中亚草原,当时突骑施部落虽已衰落,但对唐朝一直怀有怨恨,难不成石国是想联合突骑施余部造反?
伊赫希德趁机火上浇油,揭发石国是要联合阿拉伯、突骑施吞并拔汗那,然后进军安西、图谋大唐啊!
不听招呼,还里通外敌,这还了得!
高仙芝大怒,斥责石国无蕃臣礼,决定收拾这个吃里扒外的家伙。当年十二月,高仙芝率领一万兵马翻越天山山脉,长驱围困石国都城塔什干。石国大惊震恐,慌忙请降。但通敌悖逆的嫌疑是洗不清了,国王被押送长安,然后就被盛怒的唐玄宗处斩了。根据唐书记载,高仙芝对石国进行了冷酷的大清洗,掠走了一众显贵和无数财宝,并另立亲唐的副王掌权。在回军路上,他又率领轻骑直扑碎叶,顺便收拾了突骑施一把,斩下了他们自立的可汗的脑袋。
一战擒双王,珍宝满行囊。高仙芝真是名利双收,好不得意。但他回到安西后不久,就收到了布置在中亚的间谍的情报:阿拔斯帝国要出手了!
话说在高仙芝成为“山地之王”的同时,阿布?穆斯林也登上了荣耀的巅峰。他率领呼罗珊起义军西征,一路击破倭马亚王朝军队的阻击,于公元750年攻占帝国京城大马士革,随即又追到埃及砍下了末代哈里发的脑袋,几乎把倭马亚家族斩尽杀绝,只有一位小王子逃往天涯海角的西班牙占领区苟延残喘,中国史书称为“白衣大食”。在阿布?穆斯林的武力支持下,阿拔斯得以建立新朝,史称阿拔斯王朝,中国史书里称为“黑衣大食”。
为啥叫“黑衣大食”呢?因为他是靠呼罗珊波斯人的力量上位的,而波斯的传统是崇尚黑色,所以阿拔斯王朝的服饰、旗帜等都采用黑色,与传统阿拉伯文化的白色崇拜形成鲜明对比。更有实际意义的是,阿拔斯王朝的政府、军队甚至文化领域都被波斯人控制了,从朝廷宰相到诗人作家,几乎清一色的波斯面孔,阿布?穆斯林统帅下的呼罗珊波斯骑兵更是帝国的武力支柱。所以,阿拔斯王朝又被称为“阿拉伯哈里发的波斯帝国”。为了适应这种格局,阿拉伯帝国的首都也从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向东迁移,在波斯的千年古都泰西封遗址附近建立起新都巴格达。
阿拉伯帝国重心东移后,波斯成为腹心领地,而呼罗珊及河中地区也成为最紧要的边防重镇。如果说倭马亚王朝出兵河中是出于征服的欲望,那么阿拔斯王朝就是为了安身立命了。另一个原因是,河中地区偏偏是什叶派乱党的聚集地!他们当年受倭马亚王朝的迫害,相率到偏远的河中定居,在推翻倭马亚王朝的斗争中曾出过大力。但他们固执地认为,只有穆罕默德的子孙才有资格当哈里发,而阿拔斯的祖上是穆罕默德的叔父,到阿拔斯这一代顶多只是远房亲戚,却竟然和逆贼倭马亚家族一样篡权称帝!是可忍,孰不可忍?
公元751年,河中地区布哈拉城的什叶派阿拉伯人,聚众三万造反了。对于新生的阿拔斯帝国而言,阿布穆斯林就相当于西汉的韩信、唐初的李靖、明初的徐达,实在是第一名将。所以,帝国的龙兴之地呼罗珊也就交给他统治。他紧急出任呼罗珊总督赶回老家。他派头号干将齐雅德率领两万波斯铁骑讨伐布哈拉,阿拉伯人拼死抵抗,激战了三十七天不分胜负。幸而,当地的安国人和这些什叶派阿拉伯人是老冤家了,根据波斯史学家纳尔沙希的《布哈拉史》记载,当年古太白征服安国后,安国的贵族百姓都被迫搬出布哈拉城,把房屋全部献给阿拉伯人居住,自己只能在城外建了七百座坞堡栖身。如今眼见阿拉伯人被围攻,安国上下无不企望清算旧账、收回祖屋,于是安国国王库特巴率一万军队加入战斗,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协助齐雅德攻破城池。齐雅德下令放火烧城,烟火连天,三日不息。齐雅德又转战康国,消灭了撒马尔罕城里的什叶派势力,阿布?穆斯林随即率呼罗珊援军抵达,亲自坐镇撒马尔罕。
作为呼罗珊本地人,阿布?穆斯林是真心想实现河中的长治久安的。他一到河中就干了件大事:修长城。沿着锡尔河南岸的险要处修筑城墙工事和兵站基地,绵延达数百里之长,以抵御对岸的突厥游牧民侵袭。根据阿拉伯史学家伊本的记载,仅布哈拉城附近就建立了一千多个兵站,由当地人和帝国驻军共同据守。通过这样的措施,安国、康国等本地居民逐渐和阿拔斯王朝联系在一起,帝国的凝聚力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