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三征高句丽,是隋炀帝一生事业的转折点。因为东征的失败,隋朝国运大损,隋炀帝也被归入“昏君”、“暴君”之列,一生功业几乎被全盘否定,被时人骂作“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可谓历史上最恶劣的评语了。其中的悔恨酸楚、百味杂陈,大概只有他自己最能体会,话说炀帝回宫后饮酒大醉,借着醉意写了首五言诗,并命宫女反复吟诵其中的一句“徒有归飞心,无复因风力”,史载“帝泣下沾襟”。

徒有归飞心,无复因风力。

大势已去,徒叹奈何。隋炀帝从此由疯狂转而颓废,恣意于酒色享乐,直到三年后被兵变所杀。

炀帝死后群雄逐鹿。曾跟随炀帝东征的将领罗艺也趁机割据幽州,并占据了辽河西岸的营州地区。《隋唐演义》说罗艺的儿子罗成是天下第七条好汉,当然是虚构人物,其实罗艺才是闻名天下的好汉。在他的铁腕治下,想到营州浑水摸鱼的高句丽军都被击退。后来在唐臣温彦博的游说下,罗艺投顺了唐高祖李渊。到了公元624年,唐军平定江南,李渊一统天下已成定局,当时的高句丽新君正是当年巷战击败来护儿、拯救了平壤城的高建武。他是个有勇也有谋的人,见中原形势已然明朗,赶紧派使臣来贺,并提出希望借鉴历史、展望未来,打造新时代的睦邻友好关系云云。

这是自炀帝东征以来,高句丽第一次主动向中原示好,堪称双边关系的破冰之旅。但李渊可是政治老手了,立刻听出了弦外之音:自高句丽立国以来,虽然叛服不常,但至少名义上一直是中原王朝的藩臣,而草创的唐朝根基并不牢固,自己还要向东突厥汗国纳贡呢,凭什么当高句丽的宗主?所以,高建武所谓的建立新关系,无非是想趁唐朝初立、实力最为微弱的时机,一举摆脱这种附庸地位,成为和大唐平起平坐的地区大国,并且彻底杜绝中原王朝东进的口实。

俗话说“巴掌不打笑脸人”,高句丽使者虽然来者不善,李渊却也无可奈何。他自己也是炀帝东征的亲历者,曾在辽东前线负责督运军粮,当时他和隋炀帝近臣宇文士及(宇文述之子)进行了一次密谈,得出了隋朝国运将因高句丽战争而崩溃的共识,从而才萌发了争雄天下的壮志。殷鉴不远,后事之师啊。于是李渊的脑海里响起一种声音:历史是包袱,能扔就扔,才能轻装上阵往前走嘛。这种想法并不奇怪,今天不也有很多人这样指点中日关系么!

就在李渊准备放弃宗主身份时,温彦博出面反对了。他说降罗艺后曾任幽州总管府长史,深谙东北形势,谏道:“辽东本来是周朝诸侯箕子之国,汉代设立玄菟郡。如果今天高句丽摆脱了藩属之位,那么四边的蛮夷岂不会纷纷效仿?”,不但辽东故土再也收不回,连传统的东亚世界秩序也将土崩瓦解!一番诤言总算让李渊清醒过来,于是下诏册封高建武为辽东郡王、高丽王,总算在形式上维系住了宗藩关系。而“辽东郡王”的称号等于认可了高句丽对辽东地区的统治,所以高建武也挺满意的。

但出乎高建武意料的是,几年后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竟然小宇宙大爆发,一举击灭强大的东突厥汗国!高建武震恐之下,遣使奉贺并献上高句丽疆域图,算是又把宗藩关系给坐实了。唐太宗派遣使者回访时,顺便收殓了隋军阵亡将士的遗骸,还摧毁了高句丽用数万隋军尸体建筑的京观。这本来没什么,美国人和越南恢复外交关系后,不也派人到越南丛林里寻找越战遗骸嘛。但高建武毕竟是做贼心虚,觉得唐太宗可能征服突厥之威觊觎本国,于是下令修筑千里长城,史载“东北自扶余城,西南至海,千有余里”,虽然没有大一统王朝的万里长城雄长,但已足够把高句丽的边疆包裹起来了。

这道千里长城从贞观五年(公元631年)一直修到贞观二十年(646年),历时十六年、倾尽国力方才完成。最后一任监工是高句丽东部大酋长泉盖苏文,一位将成为高建武的克星,也是唐太宗死敌的枭雄。

史载泉盖苏文“须貌甚伟,形体魁杰,身佩五刀,左右莫敢仰视”,十足的枭雄范儿。他不仅人长得彪悍,背景也很雄厚。话说高句丽立国的根基是五大部落,其中位于东部地区的顺奴部落大酋长就是泉氏家族。在隋炀帝东征的熊熊战火中,高句丽虽然保住了国脉,但也造成了王室实力衰败、贵族割据称雄的后遗症,尤其是东部的泉氏因为远离战火,实力得以保全,一跃而为五大部落之首。泉盖苏文的祖父和父亲连任高句丽的莫离支(即宰相)之职,成为王权的最大威胁。当过战争英雄的高建武当然不喜欢大权旁落的感觉,一心要铲除泉氏。公元642年,泉盖苏文的父亲去世,高建武不准泉盖苏文继任莫离支,还使出调虎离山之计,把他打发到西部边境去修长城。面临危局,泉盖苏文显露出枭雄本色,当众向国王磕头谢罪,麻痹对方,然后在送别宴席上大起伏兵,袭杀了百余高官显贵,并亲率本部落兵马驰入王宫,干掉了高建武。

可怜高建武没死在隋军手上,到头来被权臣所弑!泉盖苏文立了一个小孩子高藏当傀儡王,自己大权独揽,成为高句丽王国的董卓、曹操。为了漂白政变,泉盖苏文还向唐太宗请求册封。当时东突厥汗国的遗民正在乙毗咄陆可汗的率领下造反,一度还打进了安西都护府,忙于平乱的唐太宗也就顺水推舟答应了泉盖苏文。第二年正月,太宗派使者相里玄奖出使册封,顺便劝其不要欺负邻国新罗。谁知泉盖苏文霸道惯了,竟然强词夺理道:“昔日隋炀帝攻打我国,新罗趁人之危霸占我土,现在我们出兵是为了收复故土!”相里玄奖也是个牙尖嘴利的角色,立即反驳道:“辽东是我华夏故土,高句丽全国都是汉晋郡县,按你这么说,我大唐也可以出兵收复故土了?!”

话不投机半句多,宾主吵得不欢而散。唐太宗闻讯大怒,即于四月诏令征讨高句丽。这道诏令是炀帝东征三十年后,中原王朝第一次对高句丽宣战。按理说“昏君”已死,“明君”已立,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明君”唐太宗和“昏君”隋炀帝的态度几乎一模一样:不灭高句丽誓不罢休!唐太宗和他的儿子唐高宗前赴后继,在二十四年间发动了六次东征,其执著和投入丝毫不亚于隋炀帝。

究其原因,相里玄奖其实是说出了唐太宗的心声。太宗曾亲自召集长安民众代表,解释东征缘由:“辽东故中国地”,如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当为中国复子弟之仇”,因此是华夏统一战争必须完成的尾声。另外,地缘政治的因素也同等重要,高句丽击败隋军后国际地位上升,隐然有分庭抗礼之势,再加上摊上泉盖苏文这样一位刁蛮枭雄,难免会成为大患。所以,当有大臣反对时,太宗又解释道:“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

太宗用民族复兴的理想鼓舞群众,用地缘政治的现实说服精英,展现了高超的政治技巧。不巧的是,东征诏令刚出来就发生了太子李承乾、齐王李佑(太宗第七子)、汉王李元昌(太宗之弟)等一连串预谋叛乱事件。所以拖了整整两年后,唐太宗才准备停当,于公元645年正月出兵。东征军兵分两路,海路以刑部尚书、郧国公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统率庞孝泰、程名振等将领和南方士卒四万余人从山东莱州渡黄海,直趋平壤;陆路由唐太宗亲自挂帅,带着开国名将英国公徐世勣、江夏王李道宗,以及尉迟敬德、张士贵(玄武门功臣)、执失思力(东突厥大贵族)、契苾何力(东突厥大贵族)、阿史那弥射(西突厥大贵族)等当朝红人,共六万步骑攻打辽东地区,同时诏令契丹、奚、新罗、百济等番邦君长领兵助战。

龙图腾:两千年华夏对外战争全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23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叶落如刀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龙图腾:两千年华夏对外战争全史第23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