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归来,恢复更新
7、三攻长安城,血战香积寺
陇山萧萧,渭水淼淼。山河之间,风雨飘摇。
公元756年7月,坚持留在西北抗战的太子李亨在宁夏灵武即皇帝位,也就是唐肃宗。从他即位起就把收复长安作为头等大事,屡败而屡战,矢志而不渝。
当年十月,时任宰相房琯就在陇西十郡征集了数万义军,兵分三路讨伐叛军,力图收复长安。十月二十一日与叛军战于长安城郊的陈陶,结果唐军士卒战死四万余人,几乎全军覆没。当时身陷长安城的诗人杜甫,目睹叛军得胜归来的骄横情态,写下了这首哀痛的《悲陈陶》: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陈陶惨败后的第三天,在唐肃宗的催促下,房琯再次组织军队发动攻势,结果又在青坂大败。杜甫再闻噩耗,又挥笔写下了《哀青坂》:
我军青坂在东门,天寒饮马太白窟。
黄头奚儿日向西,数骑弯弓敢驰突。
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是骨。
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春莫仓卒。
由于连续两次大败,唐肃宗的小朝廷顿陷危机,作为复兴基地的西北地区也随之动荡起来。公元757年正月,聚居于河西走廊的粟特族商人见族人安禄山发达了,便聚众六万余人发动暴乱,还劝唆了河西兵马使盖庭伦入伙。须臾之间,河西节度使周泌被叛军杀害,治所武威郡的七座城堡被胡人占据了五座。肃宗朝廷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幸亏节度判官崔称与监军太监刘日新临危不乱,率二城之兵以寡击众,血战十七日平息了暴乱。
二月十九日,长安的叛军也发动了进攻。大将安守忠击败唐关内节度使王思礼,兵锋直逼大和关,距离唐肃宗的驻跸之地凤翔仅五十里。朝廷大为震恐,宣布戒严。身陷长安的杜甫也忧心忡忡,写下了名垂千古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待到四月,杜甫终于寻到机会,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城,从人迹罕至的偏僻山林逃到了凤翔,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从此被世人称为“杜拾遗”。
也正是在四月份,唐肃宗迎来了转机。郭子仪为解西北危居,率领朔方军从河东南下到关中平原,被拜为天下兵马副元帅。他与王思礼率领的河陇军会合后,即率十万大军反攻长安。
当时屯驻长安的叛军主力是奚族骑兵,据说有十万骑之众。说起这奚人,在中国历史上只算小型的边疆民族,比起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契丹、蒙古、女真诸部来说,简直是默默无闻,如今也早已湮没于历史长河了。然而,在有唐一代,这个民族却曾把历史之河掀起滔天巨浪。安禄山叛军里,号称“曳落河”的八千精锐由于战功显赫被安禄山收为义子,其中大部就是奚族骑士;而跟随安史南下中原的奚人军团,根据乱平后降将的说法,更是数以二十万计。他们从白山黑水的辽东一路杀伐,席卷辽阔富饶的华北平原,又呼啸直抵西北苍凉的黄土高原,在狼烟中腾起天下骁骑的名声。
长安奚骑的统帅是悍将李归仁。此人祖上是奚族大酋长,开元年间父祖归顺唐朝。安禄山起兵后,李归仁所部以凶悍残虐著称,干下了许多屠城杀俘的暴行,唐军闻之大多胆寒。李归仁自己也被安禄山加封为北平郡王。唐军进逼长安时,李归仁正带着五千骑兵在三原一带巡逻,在措不及防的遭遇战中被打得全军覆没,李归仁却能凭着一股子悍劲突破重围,跳入河中凫水逃生。随后,他会合了另一员叛军骁将安守忠,军势复振。
如果说李归仁以凶悍著称,安守忠就是以诡谋出名。这安守忠是安禄山的亲戚子弟,洛阳之战时就是他与田承嗣两人联手击败了名将封常清。他先屯兵清渠(长安西南五十里),以河流为障和唐军对峙十余日,然后佯装粮草不济而去。郭子仪全军追击,半道上遇到李归仁率领九千骑兵摆成一字长蛇阵。郭子仪见是手下败将,于是下令攻击。谁知唐军前锋突进后,敌骑突然变阵为鹤翼之形,分为左右两翼合围夹击,安守忠也率主力返身猛攻。唐军被一截为二,前锋万余人尽皆战死,唐军只得退回武功。
第一回合的交手,唐军先胜后败,着实领教了奚族骑兵的厉害。面对如此强敌,谁能缨其锋?看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还得等待两支部队的到来,郭子仪这一等就是五个月。
在这形势危急的时刻,时间就是生命,能让郭子仪等五个月的奇兵到底是什么呢?
一是漠北回纥汗国的援军。回纥人向来是唐的忠实小弟,唐太宗灭东突厥和薛延陀汗国时,回纥人就立功下了投名状。唐高宗时四征西突厥,回纥人又是得力打手。等到了后突厥汗国覆灭,唐玄宗就封回纥首领做了漠北原野的新可汗,此后近百年的国运共有十三任可汗,其中十二任都接受唐朝册封。其国领地“东极室韦,西金山,南控大漠,尽得古匈奴地”,全靠了骁勇善战的十数万铁骑,足可匹敌长安的奚骑了。盛夏八月,四千回纥骑兵终于抵达,唐廷让敦煌王娶回纥可汗的妻妹为王妃,太子李俶又和回纥援军首领叶护结为兄弟,来了个亲上加亲。回纥人倒也爽快,郭子仪要留他们休整三日,叶护却道“国家有难,我帅兵远来相助,难未消,何以食为!”当即加入战斗序列。
另一支奇兵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嗣业将军和他的安西陌刀队。就算在名将灿若星河的盛唐时期,李嗣业也是数得上的奇男子。这位身高超过两米的关中大汉(史载身高七尺,唐代一尺约为三十厘米),从十六岁开始就在西域从军。对于他来说,严酷刻板的军营纪律、恶劣的大漠雪原、生死一线的战争恐怖,甚至青春独身的偶尔寂寞,都不是问题,反而是他所向往的那种感觉。唯一的苦恼竟然在于:找不到称手的武器!因为他的身材过于高大,力量过于强悍,性情过于猛烈,完全超越了通常战士的极限,一般的刀枪棍棒在他面前就成了娃娃的玩具。
所以,李嗣业选择了大杀器——陌刀。这种武器渊源于西汉斩马剑,发展至隋唐成为长达一米五、两边开刃的步战利器,是唐军步兵对抗各族胡骑的不二法门。尤其是极西边陲的安西镇,两万四千人的正规驻军只有四千骑兵,而要对付的突厥、阿拉伯、吐蕃等却以骑兵为主力,所以安西镇的陌刀队被历练为身经百战、威震天下的精英部队。李嗣业加入安西陌刀队后,每战必奋威争先,史载“挡嗣业刀者,人马俱碎”,很快升为陌刀队主将。高仙芝出征小勃律一战,李嗣业率领陌刀队为先锋,狂舞长刀所向披靡,不到半日就拿下了号称天险的敌堡,因功升为安西四镇之一的疏勒镇使(今喀什地区)。
唐朝与阿拉伯帝国争雄的恒罗斯之战,因为葛罗禄部落雇佣兵倒戈叛变,唐军败北。李嗣业力主撤退,却被一位小军官段秀实指责为“避敌先奔,无勇也;全己弃众,不仁也。幸而得达,独无愧乎”。禀性忠厚的李嗣业闻言慷慨请战,仅率一百陌刀手殿后据敌,硬是把风驰电掣的阿拉伯骑兵杀得肝胆俱寒,不敢东向追击。更为难得的是,战后李嗣业还向高仙芝大力推荐了段秀实。
作战神勇无双,为人正直第一,李嗣业不愧奇男子!
安禄山叛乱后,边镇诸军勤王。李嗣业率领五千安西健儿跋涉万里,赶到灵武的唐肃宗行营,随行的还有安西都护府辖下拔汗那(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龟兹、于阗等藩属军。唐肃宗欣慰道:“今天有你助阵,胜过数万兵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