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9、胜利属于骑兵:稷山之战

黑云压城城欲摧,定海神针还有谁?

风雨飘摇间,一个人出现了。这个人就是经略杨镐。在史书上,杨镐是个背负骂名的人。万历年间的两次大败仗,一是第二次援朝战争的蔚山之战,二是讨伐努尔哈赤的萨尔浒之战,两次都是杨镐挂帅,他也因此两度罢官下狱,最后被新帝崇祯处决。这两次战役,杨镐都指挥拙劣、畏战失措,赔上性命是罪有应得。但夜色虽暗,也偶有星光灿烂的时候,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杨镐也是有闪光点的。

他的第一次闪光,是任职辽海道时随同辽东总兵董一元雪夜远袭,一举击破蒙古兀良哈部落,随后经营边疆,无论战斗还是屯田都屡获佳绩。作为一个进士出身的文职官员,杨镐亲身参与战场杀伐,而且战策谋划也颇得名将董一元的赞赏,在明代后期的官场上实属难能可贵。杨镐也因此获得“知兵”的美名,所以第二次援朝战争爆发后,杨镐就被任命为经略,坐镇平壤筹划全局。

第二次闪光,正是闪耀在此时。王京动摇的消息传到平壤后,很多人劝杨镐撤回鸭绿江。但他力排众议,星夜急驰数百里,从平壤赶赴危城王京。杨镐首先批评了麻贵,严令坚守王京、力图恢复,然后又面见朝鲜国王,委婉而坚定地否决了他的迁都意图。为了以儆效尤、警示军心,杨镐还下令逮捕了败将杨元和陈愚衷(后以军法处斩)。这一番雷厉的表现,让王京的军民人心安定下来,避免了一溃千里的局面。正因如此,朝鲜人对杨镐感恩戴德,甚至蔚山败战后还为他上书申冤呢。台湾史家李光涛先生也评价道:“立功人物,应以杨镐为第一。”

但说来容易做来难。杨镐可以处乱不惊、大义凛然地下指示,麻贵具体执行起来可就麻烦了:一万多人对阵十万敌军,难道想让王京变成第二个南原?

大家心中都没底,朝鲜君臣质疑麻贵“亦是北将,岂知御倭?”,麻贵自己也不忽悠,坦白道“防御鞑虏则备知其情形,可以料得,而倭子则未尝知”。一片怀疑的气氛下,杨镐请朝鲜国王到汉江坐船游行、以安民心,国王竟然死赖着不敢出城,气得杨镐大发雷霆,只好派随军御史陈效贴身盯防,防他私下北逃。这还不算,朝鲜国王又找到明军将领摆赛大倒苦水,摆赛却大手一挥,豪迈道:“南原之战,虽折损了杨副总兵,倭子可恨!但请陛下放心,杨经略与俺诸将皆有谋划!”

摆赛所说的谋划,就是麻贵苦心思虑出的“骑兵机动防御战术”。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反败为胜,才是名将风流。麻贵不想成为第二个杨元,就要汲取杨元的教训:骑兵不是用来防守的,而是用来进攻的。但要以微弱骑兵进攻倭寇的庞大军团,麻贵唯一的信心是跟随他多年血战的西北骑兵——蒙古铁骑的后裔。

当年明太祖朱元璋起兵灭元,居于华夏的四十万户蒙古人只有六万户逃回塞北,其余或死或降,明太祖将降者编入政府军,下令“凡归附鞑靼官军皆令入居内地,仍隶各卫所编伍”,实行以夷制夷、民族同化的政策。尤其在西北地区,收编的蒙古族官兵占了很大比例,有的一卫(相当于师级单位)就有两千人。这些蒙古骑兵头戴标志性的红色软帽,为大明出征戍边,立下汗马功劳。麻贵历任宁夏、大同、延绥等西北边镇,手下自然集聚了一批能征善战的蒙古骑兵。

麻贵派出的先锋正是属下蒙古四将:解生、颇贵、杨登山、摆赛。麻贵的部署是:解生、颇贵、杨登山三将率领两千蒙汉混合骑兵队南下稷山城,用机动防御战术狙击北上日军;摆赛率骑兵一千在稷山外围策应,利则包抄助击,不利则接应撤退;另外,又令先期南下的游击将军牛伯英所部两千人急赴稷山参战。

虽然精锐尽出,参战的三路明军总共也只有五千人而已。而进逼稷山的日军光是先头部队黑田长政就有万余人,后面还有毛利秀元、加藤清正的四万大军!以寡敌众之战,首先就得做好保密工作,以收出奇制胜之效。明军没有通知朝鲜方面,连夜秘密出兵南下,九月六日深夜抵达稷山城南的素沙坪。朝鲜地理书记载“素沙坪……为两南通京大路,延袤甚广,东连安城,西接平泽,中贯大川,田畴渺茫”,是一片利于骑兵野战的平原旷野。解生当机立断,决定不入稷山城,而是就地决战。

七日清晨,黑田军先锋两千人进入素沙坪,遭到解生、颇贵、杨登山两千铁骑的猛攻。日军将领毛屋主水在长篠之战立过大功,自以为连“天下无敌”的武田骑兵都灭过,击退明军骑兵不在话下,于是下令日军以长矛列阵、火枪齐射进行狙击。谁知马上的西北汉子彪悍异常,哪是武田骑兵能比!史载明军“应炮突起,铁鞭之下,贼不措手,合战未己,贼兵败遁”,秋风扫落叶般打垮了两千日军,光主将解生就亲手斩获了五颗首级。黑田长政被誉为日本战国时代的“第一智将”,听闻前队遇袭,也拿不出什么奇谋妙计,只好亲率五千亲兵赴援。解生见敌军步兵大阵当前,也不硬冲,改用撤退诱敌的蒙古骑射战术。在黑田长政气喘吁吁“追击”之际,牛伯英的两千人赶到战场,两面夹击之下,日军战至黄昏终于不能支撑,败退到素沙坪南缘的丘陵地带扎寨固守。对于惨烈的败状,日军将领一直心有余悸,事后回忆道:“以区区寡兵阻敌大军,甚为凶险”,只不过颠倒黑白,把明军小部队夸大成“大军”,也真够皮厚的啊!解生当晚严令全军:“今看贼势,明当决死以退。努力敢死,毋坐军律!”

不出解生所料,八日拂晓,黑田长政又率全军列阵挑战。他以为昨日之战是被伏击,失败非战之罪,今日若打堂堂之阵,“第一智将”岂能输给明军!他凭着兵力优势,摆出了拿手的“鹤翼之阵”,也就是中军稳固战线、两翼包抄夹击的阵势,朝鲜史载“贼兵齐发,张鹤翼以进,白刃交挥,杀气连天,奇形异状,惊惑人眼”。所谓“奇形异状”是指日本将领造型诡异的头盔甲胃,比如主帅黑田长政就戴着牛角盔,活脱脱一幅鬼怪禽兽模样。急于复仇的日军爆发出了全部战力,参战的明军将领描述为“倭性甚狞,虽前锋杀死而后不退。俺时年五十五,身经几百战矣,各种诸夷无不试者,而无如倭奴之狞狠也!”既有日本第一的智将,又有勇悍冠绝诸夷的士兵,岂能不大获全胜?只可惜,现实再次把黑田长政碰得头破血流。此时明军的预备队摆赛也奉令加入战场,明军士气大振,五千明骑一天之内发起六次冲锋,史载“以铁骑弛突蹂躏,(倭寇)不能自勇矣”。在铁骑冲击面前,日将再奸也无计可施,日军再勇也无济于事,战至日暮,黑田长政溃不成军,只得向南逃窜,幸亏毛利秀元的两万援军中途赶到,才免于被明军追歼的噩运。

短促而激烈的稷山之战以明军大胜画上句号。日本战史研究界把平壤之战、幸州山城之战和稷山之战列为三大败仗。如果说平壤之战证明在明军火炮面前,大兵团日军也守不住大型城市,那么稷山之战就证明在明军骑兵面前,优势兵力的日军也打不赢正规野战。日军诸将早在碧蹄馆之战时就领教了辽东骑兵的厉害,如今又在西北骑兵面前吃了大亏,从此再也不敢和明军野战,稷山也就成为日军第二次攻势的终结地。与此同时,重新获任水军统帅的李舜臣也不负众望,于9月16日设伏于鸣梁海峡,大败藤堂高虎率领的日本水军,重新夺回了部分制海权。经过水陆两场伏击战的大胜,危如累卵的朝鲜战局终于开始好转。

10月底,大明东征总督邢玠统帅援军抵达朝鲜半岛,明军总兵力增加到四万余人。骑兵包括东征提督麻贵、辽东镇副总兵李如梅、大同镇副总兵高策统率的15000骑。在步兵方面,汲取了第一次战争的经验,针对朝鲜多山地、少平原的地形,以及日军火器犀利的特点,强化了步兵的火力与近战力,主力是福建游击许国威和河南参将茅国器的藤牌刀兵6000人,海防参将吴惟忠和游击陈寅的南兵火枪手6500人等,共计两万余步兵。此外,还专门调来蓟镇都司王问的车载炮兵1000人,以加强明军炮火的机动性。据朝鲜史料记载“路上见南兵来到,皆是步军,所持器械皆敏捷,多带倭铳筒、火炮诸具。其人皆轻锐,所著巾履,与辽东北京之人不同。”如此兵力配置,使明军不但可以骑兵野战制胜,还具备了强大的城市攻坚能力。

龙图腾:两千年华夏对外战争全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21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叶落如刀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龙图腾:两千年华夏对外战争全史第21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