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二度倭乱,血战南原,
光阴荏苒,一晃就是两年时间。公元1596年春,明朝终于派出了册封使团。从一开始,这次出使就屡遭变故,似乎预示着未来的阴霾。册封使临淮侯李宗城是明初名将李文忠的九世孙,却全然没有祖先横行朔漠、扫荡蒙古的英气,在抵达釜山日军大营时,因为发生了一次小冲突,就吓得逃回了朝鲜忠州。万历帝大怒,将其逮捕下狱,改命都指挥使杨方亨为团长。8月初新团再次出发,直抵日本九州名护屋城。
其实无论李宗城还是杨方亨,都不是真正的主角:因为他们不懂日语,也不熟悉倭情。副使沈惟敬才是关键人物。他一到日本就和小西行长密谋,商量着怎么把这出戏演下去。小西行长明白,如果重演足利义满向大明称臣的故事,把面子看作天大的丰臣秀吉是绝不会接受的。于是,他打算安排自己的心腹宣读明朝诏书,设法把明朝册封的条款含糊过去。9月3日,在金碧辉煌的名护屋城里,丰臣秀吉志得意地召集了德川家康、毛利辉元等各大诸侯,以及手下的文武百官,兴高采烈地穿上明朝的赐予的官服,准备好好地显摆显摆。但当明朝使团拿出册封诏书后,一个变数发生了:负责译读的竟然不是小西行长的人,而是个日本和尚!
和尚可不管俗世的弯弯绕,直接朗读道: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昔我皇祖,诞育多方。龟纽龙章,远赐扶桑之域;贞珉大篆,荣施镇国之山……咨尔丰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国……肯求内附。情既坚于恭顺,恩可靳于柔怀。兹特封尔为日本国王,赐之诰命……固藩卫于***,尔其念臣职之当修……钦哉!”
这份诏书至今还在大阪博物馆。
丰臣秀吉的笑容逐渐僵在脸上,最后勃然大怒道:“日本国,我欲王则王,哪需要明朝册封!”他本以为是明朝乞和,谁料自己却稀里糊涂地穿上了明朝臣子的衣服!当时全国显贵云集,这个脸真是丢大了。他恼羞成怒,当即下令再度开战。
其实,汉字是当时日本朝廷的官方文字,丰臣秀吉早已自学成才,至今还保留着他全用汉字写成的奏章呢。所以无论如何,诏书的内容是瞒不过他的。他之所以愿意和议,未尝不是缓兵之计。和谈的两年正好给了他重整军备的时间呢。
有了上回血的教训,日本民众还是长了点记性,对出兵态度消极。葡萄牙传教士弗洛伊斯记载:“人们非常厌恶征集壮丁赴朝,认为那无异于送死。妇女们相聚抽泣,因为她们感到男人将一去不回,自己会被迫守寡。不安和叹息充满全国。”但日本社会是严酷的封建领主制,老百姓形同农奴,连取姓的权利都没有,法律还公然授权武士可以砍死“刁民”。所以丰臣秀吉一声令下,战争的车轮还是不可避免地重启了。从公元1597年二月开始,十二万日军陆续渡过朝鲜海峡,会合留守海滨据点的部队后,共计陆军141490人、水军22100人,磨刀霍霍要再度杀向朝鲜腹地。
虽说日军士气不高,但架不住朝鲜无能。这几年里,按理说朝鲜朝廷应该精诚团结、整军备战,不说报仇雪恨,至少得长点记性嘛。可惜议和刚开始,党争的老毛病就又犯了:话说东人党党首柳成龙推荐的李舜臣战功卓著,其他派系深恐东人党一党独大,于是群起弹劾李舜臣,进而还想绊倒柳成龙。偏偏另一位水军老将元均也嫉妒“平步青云”的李舜臣,诬陷李舜臣有通倭不臣之举。里应外合之下,李舜臣逐渐失去朝廷的信任。就在日军渡海前夕的1597年一月,庆尚道右兵使金应瑞自称得到日方内鬼情报,日将加藤清正将会轻装渡海,请李舜臣出海截杀之。加藤清正这厮是个典型的“日本鬼子”,光在晋州一地就屠杀了六万朝鲜平民,自然人人得而诛之。但李舜臣认为其中有诈,即便朝军总司令权栗亲赴水师营下令,李舜臣也拒绝出兵。结果加藤清正果然如期渡海抵达釜山。
对于这桩谜案,后世论者有认为是日本人故意设局的离间计,也有认为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是仇敌,所以特意向朝方透露情报,想借刀杀人。但无论如何,判断失误的李舜臣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连靠山柳成龙也不敢维护他。在敌对派系的弹劾下,2月26日,定海神针李舜臣被撤职下狱。李舜臣的遭遇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剧,与此同时,朝鲜朝廷还把各地的抗日游击队视为统治威胁,大加排斥,“红衣将军”郭再佑被斥为“狂生”,“飞虎将军”金东宁甚至被下狱冤死。这一来朝鲜水师和民间义军的力量都大为虚弱,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朝鲜朝廷是丰臣秀吉的盟友呢!
1597年6月,日军终于发动了总攻。6月20日,日本陆军偷袭驻防釜山郊外的朝鲜军,杀死郡守安国弘;7月15日,日本水军偷袭闲山岛基地,朝鲜水军新统帅元均“仓惶动船,艰难结阵”,李舜臣费尽心血打造的水师全军覆没。闻听噩耗,他悲愤难耐,作《闲山岛》一诗:“水国秋光墓,惊鸿雁阵高;忧心辗转夜,霜刀照夜弓。”厚脸皮的朝鲜朝廷不得不再度启用老李,但覆水难收,日军水陆并进之势难以阻遏,朝鲜陆军重演一溃千里的悲剧。朝鲜朝廷哀叹道“贼兵未至,而守令亲自奔窜,土崩瓦解之势不可收拾”。朝鲜王李昖一面向大明朝火速请援,一面准备再次裸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