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碧血染碧蹄
由于三面环海,朝鲜的冬天和辽东不同,气温低而雨水多,二月中下旬就开始进入春雨季节。届时天气潮润、道路泥泞,明军的骑兵和火炮都将行动艰难。所以李如松必须和时间赛跑,抓紧一切进攻的机会。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明军克复平壤后,立即分道南下,横扫倭贼,一举收复朝鲜北部的黄海、平安、京畿、江原四道(朝鲜一共八道)。2月19日,李如松派弟弟李如柏率几千骑兵进逼重镇开城。所谓的“战国第一智将”黑田长政统率两万大军坐镇,信誓旦旦地要与城共存亡,结果出城打了一仗自损五百人,明军仅阵亡六人!这仗真没法打了,黑田长政也不吹牛了,第二天就弃城南逃去了王京。战线重新推回了三八线。
与此同时,丰臣秀吉下了固守王京的死命令,还把“五奉行”(相当于丰臣政权的内阁)中的三位即石田三成、大谷吉继、增田长盛派到王京督战。日军也紧锣密鼓地调兵布防,王京城内已经云集了加藤清正的第二军团、黑田长政第三军团、岛津义弘第四军团、宇喜多秀家的第八军团以及小西行长的第一军团残军,总兵力4万人。而且还有小早川隆景率第六军团、羽柴秀胜率第九军团两支生力军赶来支援,援军兵力高达3万5千人。
明军收复开城后,朝鲜王室从义州迁回平壤,朝野的心情从跌停板直接冲回涨停板,上至朝鲜王李昖、宰相柳成龙,下至一般朝鲜士民,纷纷请求明军挥师南下收复王京,柳成龙甚至拿来情报说王京倭寇主力“不日将渡海逃亡”。李如松心下有些犹豫:日军新遭大败,必然收缩兵力聚守于王京一带,而明军无论兵力还是粮草弹药都大为不足,该如何制敌呢?
但朝鲜君臣的盛情难却,又有东征的职责所系,他还是毅然出兵了。正月24日,李如松委派七千明军留守平壤,其余几千人马分驻关隘,自己亲率剩下的两万多明军、八千朝鲜军,进驻开城前线。如此一来,三八线两边重兵云集,日军7.5万人对阵明朝联军3万人,兵力对比刚好和平壤战役掉了个个。
李如松刚在开城打了个盹,就着手布置军事。正月25日一大早,他派查大受和朝鲜防御使高彦伯率骑兵六百,前往王京方向侦查敌情。由于日军放弃了沿线据点,骑兵队一路畅通无阻,直奔到离王京仅有二十里的砺石岘。恰巧,日将加藤光泰领着巡逻队也到了这里,两边立即开打,占据优势的明军斩杀了百名倭寇,余下残部逃回王京报信。
啥,明军这么快就来了?王京顿时炸了窝。加藤光泰好歹也是个藩主大名,想靠吹牛掩盖败绩,于是添油加醋说来了数万敌军。日军将领赶紧会商。石田三成为首的三奉行是奉了丰臣秀吉保住王京的最高指示来的,于是主张据城防守;武将们却受了平壤之战的耻辱刺激,又被皮厚的加藤光泰一阵煽动,都叫嚣着要出城反击。两边僵持不下时,老将小早川隆景说话了:“城内军粮不多,难以长期坚守,不如出击决一死战。”
小早川隆景家世显赫,他是从毛利家过继给小早川家的,脚踏两大豪门,亲侄子就是五大老(战国结束后的五大诸侯)之一的毛利辉元。他与丰臣秀吉的交情也很铁,当年织田信长被刺杀时,丰臣秀吉正和毛利家干仗,正是由于小早川隆景的从中说和,丰臣秀吉才能避过毛利家的追击,回军争夺霸位。丰臣秀吉甚至把亲外甥送给他当了养子。更何况他年已六十,身经百战,一贯享有“智将”的美誉。所以诸人都顺从了他的意见,决定大举出击。
数万明军当然是子虚乌有的事,但日军诸将信以为真。刚从平壤逃回的小西行长和大友吉统两人负责守城,其他诸军依次出动。小早川隆景特意派义子立花宗茂为前锋并扬言:“立花家三千士兵足以匹敌他家一万”。此人确实了得,日本人的评价是“东有本多忠胜(德川家康的爱将),西有立花宗茂,俱为天下无双的大将”,丰臣秀吉更夸奖他为“刚勇镇西第一 忠义镇西第一”。他的三千本队俱是百战精锐,半个月前刚在龙泉山城击溃了八千朝鲜义军,士气正旺呢。
立花宗茂连夜率三千两百人马出发,于27日凌晨两点进抵砺石岘附近。当侦察队发现明军还驻守于此时,立花宗茂大喜过望,一面通知黑田长政、小早川隆景、宇喜多秀家等主力赴战,一面排兵布阵,派十时连久率七百人为先锋,小野镇幸率五百人为中军,他自己和弟弟率二千人后续。凌晨六点,日军三阵依次发动突袭。
倒霉的是,日军袭击的不只是查大受的六百人,而是近三千骑兵!原来李如松接到前方捷报后,已考虑到日军反击,于26日派孙守廉、祖承训、李宁三将率精骑两千赶来增援。两军兵力相当,日军占了突袭的便宜,明军拥有骑兵的便利,各不相让、激烈厮杀。立花宗茂亲自披挂上阵,史载他浑身被射得像刺猬一般,幸好盔甲质量过硬。天亮以后,黑田长政率领九千援军赶到,日军攻势大盛。明军遂相互掩护、梯次后撤,退守到地形有利的望客岘。
望客岘是一座江河环绕的小山,南面是通往王京的平原旷野,北面就是一直绵延到平壤的莽莽群山。明军抢占了山头高地,下马布阵步战,又架设起随军携带的轻便小炮和连发火箭,对着追兵一顿猛轰。日军在平原上无处躲藏,阵型一时大乱,激战许久也奈何不了小小山头,号称“黑田二十四将”之一的久野重胜也被射杀。但打到十点钟时,耐不住倭寇人多不怕死,明军火器弹药用尽,竟被十时连久的先锋军突入阵地,大队日军趁势全线进攻,形势顿时严峻了。
说时迟,那时快。正当立花、黑田两军即将合围时,只见大队铁骑突然从北方的山峦间奔涌而出,如闪电惊雷般横扫入日军阵中。望客岘上的明军望见旗帜,都惊喜欢呼起来:“提督大人到了!”
来者正是大明东征提督李如松。原来他派出祖承训等两千援军后,即率明军主力出了开城,前移到距王京一百二十里的坡州。27日清晨,他率副将杨元、张世爵、李如柏、李如梅等高级将领及三千精骑,亲自南下勘查地势敌情。战后的日本史料认为,身为主帅的李如松一定带来了全军主力,参战日军将领也借此大为吹嘘。其实正如现代管理学的一句名言“让听得见炮火的人作决策”,老李家一直有轻装下基层、身先上火线的传统。当年李成梁和蒙古、女真大小数百战,经常甩掉主力拖累,只率几千亲兵远袭敌营,史书上还专门有个称呼叫“捣巢”战术。有其父必有其子,李如松也是这风格,最后也是因此牺牲在蒙古人的手里……
走到离王京九十里的马山馆时,李如松留了个心眼,让杨元领兵一千留作后援,万一有事方可相互呼应。当他望见望客岘上的激战后,当机立断发动冲锋,利用骑兵的机动优势把日军先锋和大队分割开来,先锋官十时连久在日本被誉为“生摩利支天”(印度教里的战神,本日本武士奉为守护神之一),结果也被当场斩杀。
被围的查大受、祖承训、李宁等将都是李成梁一手栽培的亲信,很多还是李家家丁出身,和李如松名为上下之职、实有主仆之情,如今见到李大公子亲自来援,无不感动激跃、士气大盛,于是也转入反攻。铁骑纵横间日寇灰飞烟灭。突前的立花宗茂部队被明军前后夹击,损失尤其惨重。根据立花家族的记载,立花宗茂出征朝鲜时重金打造了两百个金箔头盔,只赏赐给近侍的亲信武士佩戴。明军光这种金盔武士就斩首二十多级,连主帅身边掌管旗鼓的“旗奉行”池边永晟也被击杀。两个月后日军被迫撤离王京时,石田三成检点兵数,发现立花宗茂能出动的军队仅余一千一百三十二人,可见此战损失之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