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虽然日本人的武士道厉害,大有和炮弹顶牛的脾气。当时临战的明朝军医记载道:“每落炮一发,倭兵辄死伤数百,然毫不在意,仍蚁聚而突之,直至中炮仆地乃止。”但拿肉身顶炮弹,就是用鸡蛋碰石头。眼见情势危急,小西行长亲自到主战场七星门督战,手持火枪喝令兵将拼死拒守。日本史料《日本外史》描述为“如松益用大炮火箭,毒烟蔽城,日兵殊死战”。李如松也二话不说上了火线,在七星门外立马督阵,激励将士爬城攻门。但正所谓“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进入了近战环节,明军大炮就无法使用了,而日军的火枪却能居高临下,开始占据战场优势。当时在日本传教的葡萄牙教士弗洛伊斯描述,入朝明军以骑兵和弓箭为主,虽然也有数量庞大的火枪,但这种火枪难以杀伤日军。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明朝南北风土大异,类似日本火枪的鸟嘴铳主要流行于南方步兵,而北方边镇的敌人是蒙古、女真骑兵,所以北军惯用的是“三眼铳”。这种武器是较落后的火门枪,杀伤距离短,准头较差,但根据明朝《兵录》解释:“北方地寒风冷,一旦火门开而风甚猛,(鸟嘴铳)信药已先吹去,一放而虏骑如风至,执之拒敌甚为不便……三眼铳一杆三铳,伺敌三十步内对准而放,一炮三放其声不绝……虏马至则执此铳以代闷棍。”此次出征的明军基本调自北方边镇,所持的“三眼铳”是骑战利器,但攻城时必然敌不过日军火枪,所以攻城一度受挫,连李如松的战马也被火枪所伤,他弟弟李如柏的头盔更被枪弹击中。

僵局之中,李如松却镇定自若。他换了坐骑,一面严令后退者斩,一面又颁令“先登城者赏银五千两”!

五千两是什么概念?按照明朝军制,斩获一颗首级赏银三两,五千两相当于斩首近两千人,恐怕关羽、张飞都不可能;又根据万历年间《宛署杂记》记载,当时一两白银可以买两石大米。折合现在的米价大概七百多元。五千两就是三百多万人民币啊!

为将之基,无非赏罚分明。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明军将士士气大振,踊跃发起全面总攻。神机营参将骆尚志本来是管炮兵的,也一下奔到前线抢功。他外号“骆千斤”,天生神力。朝鲜《壬辰日录》记载,骆尚志刚到朝鲜时,碰见十二个朝鲜兵抬不动火箭发射器,于是夹在胳膊下就走,轻松走了五六里地,“就像夹着一捆柴禾”,把朝鲜人都看呆掉了。这骆千斤不虚此名,左手持巨盾、右手挥长戟,如天神一般直登云梯,运起神力横扫倭兵,竟然真的登上了七星门城头!骆千斤一登城,明军欢声雷动,纷纷奋力上攻,七星门顿时危如累卵。小西行长急忙下令把含毬门和芦门的守军调来增援。

为啥调这两个地方的兵呢?因为日军发现攻打两门的竟然是朝鲜军。在他们眼里,朝鲜人的战斗力根本不值一提,随便吓唬吓唬就行了。当大部守军赶去七星门救火后,含毬门前的朝鲜军突然发起了冲击。留守的日军不屑地鸣枪警告,谁料朝鲜军非但不像往常一样掉头逃命,还一边冲一边脱衣服!

今***鲜人反常啊,是吃兴奋剂了么?还敢学许褚赤膊上阵?

日军正在愕然,却赫然发现敌人露出了明军的铠甲!原来李如松早已定下“避实击虚、伪装突击”的妙计,一边加强七星门主战场的攻势吸引敌军,一边密令祖承训所部换上朝鲜军服,麻痹敌军之后抢占含毬门。果不其然,日军眼见天兵降临,吓得手软脚软。祖承训誓报上次平壤败战之耻,身先士卒冲上城头,切瓜斩菜般吞灭了残敌。

含毬门失陷的消息传来,小西行长眼一黑,差点栽倒在地。这才半天工夫,固若金汤的平壤怎么就破城了呢?这速度,都快赶上半年前的朝鲜人了!

他沮丧地下达了撤退令,把残军都收缩到城内的土堡。占领平壤这么久,日军并没闲着,而是大搞城市建设,在市内修筑起十余处大型堡垒,大的可以容纳数千人,小的也能藏兵数百。这些土堡其实就是日式城堡的缩小版,选择练光亭、浮碧楼、风月楼等凭高峙险的高大建筑,环绕加筑三到四层石墙,墙面上开出无数枪眼,朝鲜史料称“望之如蜂巢”,比平壤的城墙更加难攻,而且都建在街道狭窄的高地之处,明军大炮也无法轰击。如此巷战之艰险惨烈,可想而知。明军一开始组织敢死队突袭,用堆柴放火的法子焚烧七星门附近的密台土堡,把数百日军全部烧死,但随着天色渐晚、冬雪飘飞,这招也不灵了。

此时明军的形势颇为微妙。驻有六千日军的凤山城距平壤仅几十里地,不到三百里外的开城还有黑田长政的上万大军。最迟两日,他们便可赶来援救。更不用说在平壤侧后方的咸镜道,日军猛将加藤清正随时可能回军逆袭。如果这样,平壤之战就会形成“反包围”:明军在城内包围小西行长,日本援军在城外包围明军。所以,李如松必须速战速决。

李如松早有考虑,所以一开始的部署就是围三缺一,把面向大同江的退路让出来了,还给小西行长修书一封,告诫他赶快逃命去吧。小西行长不是傻子,天下哪来这种好事!但他派往凤山、开城的使者刚好回来,说开城的黑田长政认为援救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所以拒绝发兵;凤山的大友义统倒是领军来援,可在半道上听见明军大炮雷鸣,竟被吓得失魂落魄、扭头逃往开城去了!

这也难怪,大友家族世代盘踞海滨,大友义统的老爸在1551年时就买到了葡萄牙火炮,是第一个开洋荤的大名,连“国崩”这个名字都是他们家起的呢。这两门炮可是大友家的传家之宝,曾创下两发炮弹吓溃岛津家两千精兵的辉煌。正所谓“外行听热闹、内行听门道”,如今大友义统一听竟有上百门炮的声势,怎还敢去平壤送死?

小西行长见外援无望,只好死马当活马医,趁着半夜从大同江逃命去了。明军趁势狙击,查大受的伏兵又在江畔截击,日军再次遭受重创,最后只剩下几千残兵。明朝的官方日报《万历邸钞》记载平壤一战明军斩倭级一千五百有余,烧死六千有余,淹毙溺杀五千有余。与之印证,日本江户时代的民族主义学者川口长孺写了部歌颂侵略的《征韩伟略》,也承认平壤战后残军“不满五千”。现代日军参谋本部编撰的军事教科书《日本战史》也记载,平壤战役后,小西行长部减员高达11300余人。天壤地别的是,明军的伤亡才区区796人而已。

亲眼目睹明军大胜的柳成龙,不由激动地写道:“其军威之盛,战胜之速,委前史所未有也!”;丰臣秀吉则挨了当头一棒,只能拿可怜的大友义统出气,废了他的大名藩位。

龙图腾:两千年华夏对外战争全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20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叶落如刀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龙图腾:两千年华夏对外战争全史第20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