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忠州败后,朝鲜朝廷惊呼道:“今日之敌,似如神兵!”,国王李昖更是吓得魂飞魄散,竟然不顾满朝文武的反对,于4月30日晚冒雨逃往陪都平壤。当时连王宫禁卫军也逃散一空,仓促间只找到一名军官护驾。国王一逃,王京守军纷纷把兵器自沉江底,也一哄而散。瞅着平日道貌岸然、作威作福的两班贵族弃国逃跑,王京百姓号哭震天,很多人一怒之下焚烧了王宫,朝鲜上千年积累的文化瑰宝被付之一炬,剩下的也被入城的日军抢掠殆尽。
李昖的逃亡之路凄惶之极,逃到王京北郊的碧蹄驿时,一行人粒米未食,只有一位女医官见国王可怜,于是从自己杂乱的头发里摸索出半块砂糖,冲着溪水给李昖喝了充饥。沿途城镇官民均逃亡殆尽,无人搭理,只有李昖偶尔能吃点糙米饭,从王太子以下诸人都饿着肚子。但就是这样,他们逃跑的速度还是惊人的,5月8日就逃到了数百公里外的平壤城。
随后,朝鲜流亡政府号召全国勤王,从半岛北部的半壁江山集结大军,号称有十八万之众,由宰相柳成龙、副宰相金应命和来自北部边镇的老将李镒率领防守临津江。此江位于北纬三十八度线,曾是汉朝统治朝鲜的南部界限,也是今天南北朝鲜的界河。在天险面前,日军攻势一度受挫,但朝鲜朝廷竟以为时来运转,逼令军队渡江出击。这场硬碰硬的主力决战,证明除了武器的巨大差距,承平日久的朝鲜人即使在谋略上也远逊于两百年战国锤炼的日军:日军前锋首先佯装退却,引诱朝军主帅李镒率全军追击,等到朝军刚刚过江,日军主力迅即发动围攻,先以数千武士冲散阵形,然后以大量列装的火枪部队,对冷兵器时代的朝鲜军形成了一边倒的屠杀。厮杀半日下来,朝鲜全军溃散,李镒和柳成龙被打成了光杆司令。柳成龙在回忆录里痛切地写道:“我军弓矢数十步就坠地,而倭寇火枪却能射到,一枪甚至贯穿三四人,故而我军崩溃”
遍地哀鸿中,只有西南部沿海地区的全罗道传来点好消息。由于日军主力打的是“闪电战”,只顾沿着从釜山到平壤的大道一路猛进,所以地理偏僻的全罗道暂时保全,还出了位抗日英雄李舜臣。李舜臣早年跟着李镒防备女真,因战败被革职查办。但他出身于显赫的两班贵族,祖父是朝鲜的儒学大师,和柳成龙等朝中重臣都是世交,所以不到三年时间就咸鱼翻身,直升为全罗道水军节度使。当时军中都轻视他是败军之余的关系户,谁料他不善陆战善水战,研发出了海战利器龟船,在玉浦、唐项浦、闲山岛等海战屡战屡胜,严重干扰了日军的后勤补给。但在古代历史上,决定战争胜负的永远是陆军而不是海军。李舜臣的顶头上司全罗道总督李洸趁日军主力北上,召集南部三道兵民反攻王京,号称有八万之众,结果在龙仁城被几千日军击溃,最后一丝光复希望也就此湮灭。失去了陆地支持的李舜臣,从此漂泊海岛,只能干干游击队长的活了。
话说日军突破三八线后,迅速攻占中都开城,随后兵分两路,小西行长向西北方进逼平壤,负责摧毁朝鲜朝廷;加藤清正向东北方扫荡,负责消灭朝鲜防御女真部落的边镇军团。6月15日,小西行长攻陷陪都平壤,分兵占领北方各地。7月16日的海汀仓一役,加藤清正也用夜袭战术消灭朝鲜的最后一支可战边军,还捕获了朝鲜的王太子。
日本人进军神速,朝鲜朝廷更是飞毛腿,日军逼近平壤时,老百姓怕国王李昖再次逃跑,聚集在宫前哭诉阻拦,谁料李昖满口应允,第二天却趁人不备偷跑出城,一溜烟逃到了鸭绿江边的义州。
跑到中朝边境的义州时,李昖身边只有二十七人了。在他凄惶落魄的身后,数百万朝鲜生民、三千里锦绣河山,尽皆陷于倭寇之手,饱受荼毒。宰相柳成龙在回忆录《惩毖录》里沉痛地说“三都失守、八道瓦解”,数据更能说明惨况:在日本京都的“耳冢”里,埋葬着作为日军战果的18万5738枚朝鲜军人的鼻子;超过十万名朝鲜技工被掠回日本本土为奴;整个战争期间,朝鲜军民死难者高达一百三十万,流离失踪者更是无数,导致户籍人口只剩十分之四;战争初胜后,丰臣秀吉又实行“八道国割”政策,把朝鲜国土分封给各军团将领,并实施强制日语教育、改穿日本服饰等奴化措施……
如果没有奇迹发生,朝鲜民族的亡国亡种之祸,会提前三百年降临。
但朝鲜唯一的指望正是发生一个奇迹。为此李昖无日不在向神祈祷。这个神不是佛祖,也不是耶稣,而是大明帝国。
自从逃到鸭绿江后,李昖就天天派人去辽东求救。不料明朝来使抛出两个问题:为何一溃千里?为何不早报敌情?
第一个问题好回答,李昖连底裤都输掉了,破罐子破摔,也不怕承认自己无能。
第二个问题就棘手了。关于日本入侵的计划,属国琉球早就向大明作了报告,连旅居日本的华侨商人也向福建政府悄悄报信。你朝鲜首当其冲,怎么可能一无所知?唯一合乎逻辑的解释,就是朝鲜勾结倭寇,共谋大明!因此,朝鲜才知情不报,还放任倭寇长驱北进。
李昖这叫一个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朝鲜之所以迟迟没向大明报告,一是确实低估了日本的野心和能力,二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担心大明落井下石、分食朝鲜领土。根据朝鲜史料《赴京日录》记载,平壤陷落以前,朝鲜副宰相尹斗寿就认为,和“天兵”(明军)相处之难甚至“万倍”于倭寇,反对明军入境。另一本史料《壬辰日录》又记载,辽东早就准备派兵援助,朝鲜义州当局却百般拒绝。作为强国夹缝中的小国,这种心思也可以理解,二战的波兰不就被希特勒和斯大林分了么!
当然,李昖打死也不敢据实汇报思想,只好哭天抢地大演悲情,搞得明使也怆然泪下。末了,李昖还不忘问一句:要是***不发兵,能不能发我一张绿卡,让我搬到辽东去住?
身为一国之君,却为保自家姓命,弃国民于不顾!要换了“君王死社稷”的崇祯皇帝,非赏他几个大耳光不可。但他运气好,碰上万历皇帝是个软心肠的好心人,当即下旨安抚,赐他两万两白银救急,还召集百官商议出兵救朝。
会上反对声浪一片。因为明朝自己也是多事之秋:南方的部队刚和鼎盛期的缅甸打了十年战争,紧接着1590年播州(今贵州中北部)土司杨应龙又举旗造反,平乱之战牵动南方数省之力,费时十年才告平息;北方也不安宁,1592年二月(日军渡海前两个月),九边重镇宁夏的蒙古族副总兵啺莘⒍洌构唇岷犹椎拿晒挪柯淙肭郑鞒狈奖呔Ω细拔鞅庇φ健D媳绷较咦髡揭咽艏枘眩训阑挂偌由弦桓龆鳎�
再说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算将士个个是劳模,钱粮怎么办?朝鲜是压根指望不上了,各大粮仓都归了倭寇,地方官民也逃散一空,据说只有平壤以北的嘉山仓还有可怜兮兮的几百石粮食。俗话说“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美国打萨达姆还要用伊拉克的石油偿还军费呢,大明却得又出钱又出力!
所以毫不奇怪,主流意见是可以接纳朝鲜流亡政府,但不出国作战。奇怪的是,却有两个出乎意料的人支持出兵。
一个支持者就是万历皇帝本尊。按照某些人的说法,“明实亡于万历”,说这位皇帝隐居深宫、不理朝政、只顾享乐、搜刮民财等等,不是桀纣,至少也是陈后主了。这样一位主,怎么可能去管朝鲜的闲事!
看起来不可思议,实际上缘于误解。万历帝因为想改立挚爱郑贵妃为皇后,遭到拘泥礼法的文官集团的抵制;他因腿脚残疾不愿多开会,遭到书呆子和官僚的职责;他因财政窘迫而增加对工商业的赋税,遭到天下富人的抹黑……但无论如何,万历帝绝非昏君,反而是一位聪睿明智的君主。对于朝鲜问题,万历帝的见解一针见血:“朝鲜失,则国门开”、“我***非好战之邦,乃不得已而动用战争之器!”,所以他力排众议、乾纲独断,决定出兵为朝鲜复国。
另一个就是兵部尚书石星。石星此人仕途坎坷,年轻时上书批评明穆宗酗酒,被杖责免官;万历初年平冤复职,竟然又弹劾权相张居正,被迫辞职回家。又过了十年,等张居正死了,石星才得复出,一直干到户部尚书(财政部长),公元1591年改任兵部尚书(国防部长)。按理说,石星为人耿直,又管过财政经济,曾因国库空虚而主持过裁减军费的改革,岂会为了虚名或者逢迎帝意而妄动干戈?可贵的是,石星和万历帝的见解一致:“倭寇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如果再对比甲午战争时慈禧和李鸿章的表现,万历帝和石星的光芒就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