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五、大洋季风:南印度

与锡兰岛一衣带水的就是印度次大陆。地理学意义上的印度次大陆,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四国大部分地区,其地东、西、南三面环海,北部横亘着喜马拉雅、兴都库什、锡斯坦等一系列连绵的山脉,成为自成一体的辽阔大陆。大陆内部河流纵横、气候湿润,拥有全世界最适宜耕作的环境。直到今天,国土只有中国三分之一的印度依然拥有全世界第一的耕地面积,而三面环海又给予了得天独厚的海上贸易优势,可谓宜农宜商、攻守兼备的人间天堂。

沐浴在上天厚爱里的印度次大陆,孕育出早熟的文明。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原住民达罗毗荼族就在北部的印度河流域发展出城市文明,为今天的印度赢得了四大文明古国的荣誉。但历史总会开些残忍的玩笑,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左右,白种的雅利安人从伊朗高原大举迁徙,用暴力鸠占鹊巢,霸占了达罗毗荼族的家园,还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种族隔离制度:种姓制度。所谓“种姓”一词,印度文的原意是指“颜色”,也就是根据人的肤色划分等级。白种雅利安征服者是地位最高的婆罗门(宗教贵族)和刹帝利(世俗贵族)阶级,雅利安平民以及混血儿成为吠舍(自由民)。而被征服的棕黑色的达罗毗荼人沦为劳苦大众的首陀罗阶级,更惨者甚至被打入视同牲畜、不可触碰的贱民集团。不同等级之间壁垒森严,高等级者享受一切,卑贱者世世代代不得翻身,高低等级间甚至吃饭、喝水都不能在一起,越级通婚者更是杀无赦……

如此恐怖、如此无耻的制度,却在印度次大陆实行了几千年,直到今天依然根深蒂固,所谓的贱民竟然还占印度人口的16%左右。要放在中国,早有无数陈胜、吴广高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要造反翻身当皇帝了!可与之类比的是,蒙元征服中国后也实行“人分四等”的种族歧视制度,结果只勉强维系了七八十年,就被暴起的红巾军起义打垮。

难道当奴隶还能当出瘾来?中国人之所以百思不得其解,关键的原因就是宗教因素。中国人的传统是“敬鬼神而远之”,相信“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也只是歧视外人,教徒之间还是平等的。而狡猾的印度雅利安人善使阴招,利用印度教编出天大的鬼话骗人:天神用嘴造出了婆罗门,用手制成了刹帝利,用腿制成了吠舍,而首陀罗是用臭脚丫子做出来的,至于贱民干脆连出身都没有,所以种姓区别是天意不可违。

靠着这套宗教鬼话,他们成功地把种族矛盾转化为阶级矛盾,然后又把阶级矛盾消弭于宗教信仰。正所谓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你要不服,那就去找神仙们理论吧!

事实证明,在科学落后的古代社会,用神仙吓唬人还是最管用的。印度次大陆就这样逐渐禁锢于种姓制度的牢笼中。但有其利必有其弊,这套制度虽然保障了统治者的地位,却让整个社会分化对立、一盘散沙。一旦有新的外来入侵,只有既得利益者婆罗门和刹帝利抵抗,广大的低等种姓不会去当炮灰,反正只是换个主子而已嘛。所以,印度的历史就是一部被征服的历史,波斯人、月氏人、白匈奴人、马其顿人、突厥人、蒙古人、英国人轮番入主坐庄,几千年历史只有可怜兮兮的一个本土大一统王朝:孔雀王朝。

而孔雀王朝之所以能空前绝后,恰恰是因为有勇气破旧立新。

孔雀王朝兴起于公元前三世纪,相当于中国的战国时代后期。雄主阿育王南征北战、一统印度后,被佛教高僧优波毯说服,于是毅然移风易俗,改而推崇新生的佛教。在世界宗教之林中,佛教和印度教可谓两个对立的极端,印度教是唯一实行内部歧视和隔离的宗教,而佛教是唯一提倡无论教门内外、普罗众生一概平等的宗教。阿育王正是意图利用佛教来大破大立,一扫印度社会的积弊。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阿育王去世后,孔雀帝国很快分崩离析,从此以后的两千年间,印度次大陆永远陷于小国林立的分裂局面。失去庇护的佛教也被印度教利益集团打击报复,失去了官方正统地位。到了公元七世纪伊斯兰教兴起,穆斯林突厥人大肆入侵印度北方,留存民间的佛教力量也被摧毁殆尽,连唐玄奘西行取经的那烂陀寺也被焚为废墟。

随着佛教的衰灭,阿育王的远见宏图终于化为泡影,次大陆进入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竞争的时代,重新回到列国混战、苦难绵延的死循环。正如佛教经典《金刚经》所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不能实现政治统一,那就先实现文化统一吧。有意思的是,如果说佛教曾给印度带来什么变化,那就是促使印度教自身有所变革。为缓解种族与阶级矛盾,他们开始大搞统一战线,把达罗毗荼人的上层人士也升为婆罗门和刹帝利阶级,从而使印度教成为次大陆不同民族的共同信仰。从此,以印度教为基础,同时吸纳海上商路传来的伊斯兰因素,避居于印度南方的达罗毗荼诸族建立了一系列独立王国。这些王国遍布于海岸蜿蜒的南印度,成为东西方海上贸易的繁荣之地。尤其是位于印度西南海滨的喀拉拉邦地区,依山面海,良港众多,而且盛产胡椒(占全球产量的四成),自古以来就是国际商贸枢纽,直到今天也是文化最多元化,风景最优美宜人,文盲率、死亡率和出生率最低的印度省份,被旅行家推荐入“五十个人生必去的地方”。

郑和船队从锡兰岛出发,目的地正是喀拉拉邦的那些达罗毗荼海滨王国。1406年冬,船队首先抵达古里国(今卡利卡特港)。该国贸易繁荣,是当时南印度的第一大港,在西南诸国中居于领导地位,国王自豪地自称为“大海和山川的主人”,所以既是郑和印度之行的首站,也是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登陆的地点。尤其以印度特色纺织品出口闻名东西,英文单词“印花布”就源自它的国名。印度教改革后,该国统治者属于婆罗门种姓的南毗氏,所以又被称为南毗国。元世祖忽必烈曾经招谕该国、遣使入贡。郑和抵达后,古里国王仿效祖先的例子殷勤备至,为明成祖献上一条50两黄金抽丝编制、镶嵌无数宝石的腰带。郑和则带来了明成祖所颁敕书和诰命银印,并在古里王城竖碑曰:“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直到葡萄牙殖民者攻占古里国后,1613年传教士还曾看见这块石碑。封赐之后,古里国成为郑和船队往返西洋的重要基地,七次远航就来了六次,每次都停留数月大做贸易。熟悉西洋民情商讯的古里人还被招入郑和船队,有叫沙班和沙孝祖的两位表现杰出,后来还荣升为南京锦衣卫副千户。

从古里国满载了织物、胡椒和生姜,郑和船队顺着海岸线南下约两百公里,来到了柯枝国。柯枝国就是号称“世界椰子之乡”的科钦市,今天是印度西南部最大的海港和贸易中心,地位仅次于孟买,而且还是印度海军军港和军舰建造基地。该地地形特殊,港口里面地广水深,外围却有许多小岛环绕,自古以来,不同语言、肤色和信仰的外国商人便在各个小岛上安营扎寨,组成了一个小联合国,所以彼此之间早就见怪不怪了。但庞大的郑和船队的到来,依然为这个国际性都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一位叫康丁的威尼斯商人主动请求加入船队,几年后学成归国,把郑和的航海图献给了立志远航的葡萄牙国王,为西方的地理大发现贡献良多。当然,郑和船队在带走椰子和威尼斯商人之外,也留下了一样平凡却宝贵的物件:多人协同操纵的大型中国渔网,当地业因此成为印度渔业鳌头。至今在科钦港入海口,还能看到许多高大的中国渔网,是当地旅游业的金字招牌,展牌上写着“大约在公元十五世纪初,中国人把这种渔网带到本地”。到了公元十六世纪,葡萄牙殖民者入侵,利用古里国和柯枝国的竞争矛盾从中挑拨,最后将两国一网打尽,建立了西方在印度的第一块殖民地。中国人留下的是渔网,葡萄牙人留下的是城堡。如此天差地别,实在令人慨叹。

继续游历了其它几处小国后,郑和船队离开南印度,经过马尔代夫等沿途诸岛,进入阿拉伯海。从此往西,就离开了佛教和印度教地区,进入伊斯兰世界了。

龙图腾:两千年华夏对外战争全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19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叶落如刀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龙图腾:两千年华夏对外战争全史第19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