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郑和回航时又得经过锡兰,初遇的不快终于酿成了战争。
不知道亚烈苦奈尔是神经过敏还是想钱想疯了,总之是妄想消灭郑和船队。狂妄归狂妄,他干起活来确实比陈祖义聪明,知道在海上攻击是自取灭亡,得把郑和骗上岸再说。于是,他派使者到港口恭迎,一通“上次是我有眼不识泰山,罪过罪过”之类的忽悠,还真把郑和感动了。郑和高高兴兴地带着礼物前往王城拜访。从港口到王城有一百多里地,一路上山形耸峙、崎岖难行。郑和眼见着锡兰向导鬼鬼祟祟、神色可疑,引导的道路又越走越荒僻,突然有了不祥之感: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啊!这亚烈苦奈尔前倨后恭,必有阴谋!郑和当机立断,拿下锡兰向导逼问实情,才知道亚烈苦奈尔已在前方险要处设下埋伏、袭击郑和,同时还派出四万大军从大道直奔港口,要突袭抢占大明船队。
郑和大吃一惊,急忙率众返回,但山路已被锡兰军砍伐巨树堵塞,无法通行。亚烈苦奈尔窝在王宫里哈哈大笑:就算你郑和看破计谋,也无回天之力了吧!他眼中似乎已出现大明船队满载的奇珍异宝,以及郑和被砍下的脑袋。
实事求是地说,亚烈苦奈尔此番排布也颇显军事谋略,不愧是南北战争锤炼出来的枭雄。只可惜,他要在郑和面前玩奇袭,简直是班门弄斧。想当年明成祖发动“靖难之役”,在郑村坝(今北京大兴县)决战,只带八万人马大破建文帝的五十万大军,郑和就是率奇兵突袭立下的大功,因此被明成祖赐姓为“郑”。
如今形势再险、敌军再强,也比不上郑村坝之战吧!郑和沉着谋算,一面派人抄小道赶回港口报警,一面为众人分析道“今贼倾巢而出,国中必然空虚。既然我们难以返回,不如一鼓作气直捣王城”!此时他身边只有三千人马,但都是百战精锐、远航勇士,无不唯郑和马首是瞻。明军再度返身踏上通往王城之路,避开敌军埋伏,在穷山恶水中间道疾进,终于在傍晚时分悄然抵达王城科达(今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郊区)。
正如郑和所料,敌军主力倾巢远出,王城只留下几千守军。明军接近城墙后万炬齐明、铳箭突发,把守军打得措手不及、肝胆俱裂,激战片刻便攻陷了王城。可怜亚烈苦奈尔还拥着嫔妃做美梦呢,就成了郑和的俘虏。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郑和的“围魏救赵”之计获得初步成功。王城沦陷的噩耗迅速传播开来,锡兰军主力急忙回军勤王,港口的大明船队安全了。但他这一招也是事出无奈的险棋,稍有不慎就会被包了饺子。等到第二天黎明,汇聚在王城下的锡兰勤王军已达数万之众,明军殊死奋战六天六夜,无数次击败敌军进攻,保得城门不失。
孙子兵法有云“绝地无留,死地则战”。按照孙子的解释,“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郑和对王城的反突袭就是死地之战。那么,如今王城外有绝对优势的敌军,内有躁动不服的市民,就是不可恋栈的“绝地”了。只是敌军围困重重、归途又道险路远,要脱身谈何容易!
郑和思虑良久,决定“绑票”。贵为国君的亚烈苦奈尔自然是上好人质,再加上一帮王亲贵戚全数打包,看起来足以作明军撤离的肉盾。但他心思更细,听说亚烈苦奈尔在国内就不怎么得人心,保不准有人打着救驾之名行杀君之实,趁机攻击明军。
面临危局,有部将献计道:就算不给国王面子,总得给佛祖面子吧?
根据佛教典籍记载,佛祖涅磐后,肉身化为无数舍利子,其中最为神圣的是两枚佛牙。一枚佛牙传往今天巴基斯坦的一个小国,后来几经波折,于南齐时期传入中国,如今宝藏于北京八大处;另一枚佛牙传入了锡兰。前面说了,该国全民信佛,佛教不但是和平的宗教信仰,更是僧伽罗族凝聚国民团结、对抗泰米尔入侵者的精神支柱。所以,佛牙被举国视为至高国宝,也是锡兰王权和国际地位的最高保证。
郑和本人是个宽容的信仰者,虽然祖辈信仰伊斯兰教,但他自己是受过菩萨戒的佛门弟子,对于佛牙的尊崇是发自内心的。他觉得带上佛牙不仅能保证安全,还可弘扬佛法,何乐而不为?于是乎,第七天天明以后,明军押着亚烈苦奈尔一干人等,并护卫着佛牙圣物,刀枪外向地出城了。敌军果然拜服避让,间或有天不怕、地不怕的浑人冒犯,也被明军迅速击破。明军且战且行,黄昏时分终于返回港口,随即扬帆回国。
明军一举破王城、擒国君、获佛牙,锡兰举国震恐。正担忧着亡国灭种之祸呢,未曾想明成祖是皇帝肚里能撑船,在斥责亚烈苦奈尔后,只是废除了他的王位,便将他释放回国,连至宝佛牙也一并归还。明朝也未派大军前来讨伐,只是让郑和传谕国人另择贤良国君,勿再作恶阻扰。大明可谓天恩浩荡、仁至义尽,从此锡兰国成为友好之地,大明船队凡下西洋无不来此休整补给,传下无数佳话。
顺便提一句,被明朝扶持上位的新君叫波罗伽罗摩巴忽六世,是斯里兰卡历史上鼎鼎有名的明君。他上任后一改亚烈苦奈尔的弊政,励精图治、尊佛勤政,并且征服了包括北方泰米尔国在内的各地割据势力,重新实现了斯里兰卡的统一。
斯人已去,奇迹永存。时光一去数百年,公元1911年,一位工程师在加勒港的筑路工地发掘出了郑和留下的石碑,现藏于斯里兰卡国立博物馆。碑首雕刻二龙戏珠,碑文写着“大明皇帝遣太监郑和、王贵通等,昭告于佛世尊曰:……深赖慈佑,人舟安利,来往无虞……”,末尾铭刻“永乐七年岁次己丑二月甲戌朔日”。